1、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权利能力,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权利
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前提
2、职业权利——职权:职业范围以内的权力,即某一角色行使角色责任时所应享有的权利
3、新闻传播者的权利:
一般权利于普通公民同样依法享有的权利
角色权利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权利①知察权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不受阻碍,一切有关方面人士不拒绝提供公民依法应知晓的信息②编辑权新闻传播者有对新闻信息独立进行选择和处理的权利
③传播权将采集加工后的新闻信息的承载物——新闻传播媒介自由传达至受传者的自由取消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追惩制与预防制,是传播权的前提④监督批评权独立、负责地开展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⑤秘匿权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
⑥ 著作权⑦人身安全权
二. 责任和权利的统一,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1、新闻他律:指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
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
2、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自律,在道德上进行的自我约束
以新闻伦理为核心的自我约束,以新闻法制为核心,以新闻伦理为基础
目的在于防止滥用新闻权利,对社会民众负责
在新闻活动中,这是新闻传播者的一种自我行为控制
3、二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新闻他律为的是保障新闻传播者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充分享受但又不滥用自己的角色权利;新闻自律也是为了充分运用职业权利,排除不良因素干扰,尽心完成职业使命;外界强制性法律监控不可少,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也重要;只有强化了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者才能更自觉彻底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三. 新闻终身教育和新闻社会教育
1、新闻终身教育:新闻继续教育,指新闻传播者结束在校学习后各个阶段不断接受社会教育和职业培训
3、新闻社会教育:对非新闻传播者实施的新闻知识普及教育。
目的在于,使广大公民了解新闻传播基本知识,更好利用现代新闻传播媒介,并主动参加新闻传播。
新闻社会教育是另一意义上的新闻终身教育,在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新闻学知识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新闻教育过程不局限于在校学习阶段,以成人教育为重要环节。从新闻启蒙到进行完整的新闻业务培训,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新闻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章新闻传播过程
第一节新闻信息传播过程
一.新闻传播过程的静态考察一次性单项传播
最为关键的环节:事实、新闻传播者、受传者
- 事实新闻的本源、起源、根据:
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只要它为人们所关注,它就会被人们千方百计地报道和传播;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最终要受到事实的惩罚。
(二)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的主体、中介。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的桥梁和纽带的中介作用;带有主观评价,不仅是新闻价值,还是宣传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中介;事实求是,如实地反映事实的真相,全面深刻地解释事实本质
(三)新闻受传者一次性单项传播的终端,第二行为主体,传播过程终结的决定性环节:
鉴别选择新闻,评价判断传播者,反馈看法意见,创造双向传播过程;既是新闻的受传者,又是舆论的主体,人民的信任是新闻业生存的基础。
二.新闻传播过程的动态考察
制约传播者主体地位的因素
1、主管部门或老板的调控,政府、企业主对传播方针的影响
2、传播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穷的传播过程
3、受传者常常同时使用多种媒介收受新闻信息。
4、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传播活动的双向流动,传播作用的多方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角色可以互换运作)
三.新闻信息通道和新闻信息流量
1、信息通道:即信道,指信息经过加工后以信号方式传输所经过的道路
2、新闻信息通道:新闻信息经过加工后以文字、图像、电子信号等方式传输给受众终端所经过的道路。包括一切传播媒介的信息承载物。
3、新闻传播通道的畅通,是传播过程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物质保证,是传播致效的前提和基础
基本要求:通道通过能力强,频道宽,信号功率大;
通道无障碍,干扰小;通道使用寿命长
衡量通道质量的客观标准:信息保真度高,噪音干扰少,信宿信息和信源信息尽可能吻合
4、噪音:非传播者本意,而加之于发送信息的附加物和阻塞有效信息通过的干扰
5、新闻信息流量:单位新闻通道中新闻信息的传输量,根据传播致效原则,合计流通的信息量,一般指有效信息,不计入无效信息与虚假信息
6、新闻信息流通量:即新闻信息量,指消除不确定性,剔除了无用信息、虚假信息以后对受传者有用的信息的量。它是新闻的信息功能的度量,小于新闻传播通道的容量
①计算公式:I=log2 N(比特)
N—事件可能性的数量I—信息量
②静态度量:新闻作品信息量=单元新闻信息数/ 信息符号之和
③动态损耗=主信息+次信息*等级比+微信息(信息附加值)*等级比—冗余信息*噪音干扰度
第二节单向传递和双向传递
一.单向传递A 到B 的直线传播命令等
三个基本要素: 信息的传播者(信息源)、信息的受传者(接受源)、所传递信息的内容。
二、人与人之间的单向传递特点:
1、主要通过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
2、不限于消息的传递,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传递
3、传播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传播结果为的是改变受传者的行为
4、直线式传递,传播速度快,但准确性较差
5、可能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即人特有的心理障碍,不同人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反应
6、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难以实现真正沟通,可能引起受传者的抗拒心理
三. 双向传递
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的互换,双方相互传递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传递过程中,角色互置,互为传受方,即:
传播者————信息————受传者
受传者————反馈————传播者
特点
1、主要通过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
2、不限于消息的传递,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传递
3、传播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传播结果为的是改变双方的行为
4、增加了反馈程序,因而速度慢,但准确性明显增强
5、心理障碍减少,使得新一轮传播效果得以改进
6、受传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有参与感,有利于建立双方的信任与感情,调动受传者兴趣
7、传播者心理压力大,能增强责任心和提升传播能力
三.反馈
1、反馈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来的讯息的反应
有效反馈:受传者发出,并为传播者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反馈。有效反馈促使传播者强化或修正原有的传播行为。
无效反馈:不为传播者接受从而也无助于改变其传播行为的反馈。
2、反馈:传播者发送出去的给定信息,作用于受传者后产生的结果再回传至传播者,并对信息的再输出
3、就反馈的真实性而言,可分为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
真性反馈:受传者对接受到的给定信息的真实反映,公开表示反对或赞成。它是民主社会和言论自由的产物,传播者可感知受传者的真实态度、愿望和要求。
假性反馈:受传者经过伪装、掩盖了的真相的心理假象。这种反馈信息会把传播者导向歧途,使今
后传播内容方式的调节产生偏差,偏离目标,造成传播活动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损失。
4、就传播空间而言,反馈还可分为外反馈和内反馈。
外反馈:外部力量产生的反应,即受传者对所受到的传播者输出的讯息的理解与反应。它是信息反馈的主要形式,成为传播者调节传播的目的性行为的主要根据。
内反馈:传播者在输出信息过程中产生的自身的心理反应,又称自我反馈。内反馈包括宾我对主我的信息反应,也包括传媒组织内部被动人员对主动人员的信息反应。这种反馈一般产生于外反馈之前,
第四章新闻传播要求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1、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这种认识外化物(认识主体的产物)必须同报道对象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
2、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是传播效果的要求,传播必须致效,这是一切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为使传播致效,必须做到并确保: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传播的过程事实求是,传播的结果与事实
原貌完全一致。
3、新闻传播必须真实的原因: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事实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②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事实的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③如实报道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对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二.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1、要做到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其中包括:1)新闻事件的新闻要素,即5 个w 要确凿可靠;2)要素的细节描绘要有根有据;3)引用的一切资料要求可靠,事实真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也称细节真实。
2、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
3、本质真实,即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而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
三.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
(一)不真实新闻的成因
1.新闻提供者品质不良
2.新闻采制者采访不深入;思想片面;知识贫乏;没受过专业训练;追名逐利。
3.新闻把关人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二)新闻失实的防治:
1、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严重性,重视并克服新闻失实2、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3、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剔除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
4、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以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5、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四.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全面把握
(一)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准确把握真善美、假恶丑两大类事实的报道比例
(二)新闻传播中正反两方面的准确把握:对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有正确认识,新闻报道上有适当反映,做到总体真实
(三)新闻传播流量的科学调控:新闻传播的流量,应反映和维持社会各方面质与量的平衡
(四)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及时报道,同时不对民众产生更大伤害
(五)新闻传播效果的辩证制衡:有时也制约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客观
新闻的客观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新闻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
二、新闻传播必须客观的原因
1、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事实都是客观实在物,都是人们感知的,因而报道者必须使自己的报道做到完全客观,使之同事实完全一致;
2、只有客观传播的新闻,才有力量。虚假新闻使受传者失去兴趣,并怀疑传播媒体;
3、客观报道显示的新闻倾向性,受传者易于并乐于接受,从而实现传播者的功利目的;
4、这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新闻记者成熟与老练的标志之一;
三.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含义
内容:新闻传播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
形式:新闻的客观性要求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手段,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即作者的立场观点不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直接讲话,而是依靠事实的客观陈述表达出来的。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公正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所以公正性也叫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公正性还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二、新闻传播必须公正的原因:
1、传播者与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向受众提供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人们评价的客观情况;
2、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所以传播者应向公众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同样的报酬条件取得传媒的使用权,包括通过收受媒介获得同样数量的资讯,在媒介上自由发表负责任的意见,对政府和官员实行监督与批评,对传媒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批评。
三.新闻传播公正性的科学含义
1、新闻传播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报道事实与提供自己赞成的一方面意见;压制、不报道或歪曲报道另一方的事实或自己反对的意见;
2、新闻传播不以自己的一己立场与观点,选择、报道与评价、解释事实,并且通过这种选择与解释误导受众,造成对部分不同意见者的压力与伤害;
3、新闻传播不以一己立场,剥夺部分人利用媒介传播自己赞同的立场与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使媒介的性质,由“社会公器”蜕变为“个人私器”;
如果换一种正面的叙述,新闻传播公正性的科学含义,主要包括:传播者负有社会责任和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利与机会,传播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和以其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三.不公正报道之举证
(一) 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
(二) 强扭事实,片面报道
(三) 主观武断,强加于人
(四) 不给更正,难以申辩
(五) 作者有权,读者无权
四.公正与倾向
公正:媒介与传播者取信于民、立足社会的基础
是倾向性借以存在的基础,发挥社会效应的前提
不公正的倾向性是乏力与缺乏权威的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力求全面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新闻确保全面,是社会和民众对新闻传播的共同要求。新闻传播力求全面,是新闻媒介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二、新闻传播必须力求全面的原因:
1、只有向受众全面地提供事实与情况,尤其是意见与看法对立的事实与情况,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宏观真实与客观公正。
2、全面报道事实,全面提供各方面情况与意见,有助于受众了解全局、认识事物整体,知晓事件全过程,从而根本上实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
3、全面报道与评论事实,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是对传播行为的要求和职业规范;
三.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新闻传播全面性的最基本内涵:要求向公众提供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整体的不是零星的,正确的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
1、对一件新闻事实(事件)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尤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与情节,必须作出具体细致的报道,实在无法提供有关情况者,要作出交代或说明;
2、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报道,提供纵横全方位材料,分析不偏颇,使公众独立得出自己的印象和结论。
3、对有争议问题的报道,应充分顾及和全面报道各种情况、意见和看法,不强加自己的看法。
三.新闻传播不全面之揭露与防治
(一) 报道事实,只顾一面忽略另一面
(二) 评论事实,只讲一面无视另一面
(三) 分析报道社会现象,只注意一种倾向而掩盖另一种倾向
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反对单纯的不顾传播规律的主观主义,是确保全面性的必要条件
四.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的统一(了解)
1、选择在全面把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选择,是与提供较多的较全面的报道并性的
2、不因全面性损害选择性而模糊新闻的倾向与立场;也不因选择性损害全面性而影响声誉形象
3、抓典型是传统工作方法之一,是中国新闻传播的特色,是正确处理选择与全面的关系
4、典型报道对于重点贯彻党和国家的宣传意图、鼓舞与激励民众的进取精神有重要意义
5、典型报道与全面把握整体情况,反复细致地比较分析各方面事实不可分开
6、重视典型与综合报道都不可或缺
第五节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时间性: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距,时距越小传播效果越好,新闻传播越有价值
时效性: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予以报道的时距,同新闻面世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含义更丰富,不限于快捷,但基本精神仍是快捷,及时传播时新闻致效的根本保证。
二.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的原因:
1、新闻报道的是瞬间的变动的事实,不及时的报道不仅没有新闻价值,还可能失实
2、新闻事实层出不穷,追求更新的事实,是传播工作者的天职
3、受众要求及时获知外界刚刚发生的变动,以尽快地认识和适应甚至利用这种变动
4、传播快捷是新闻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抢新闻与报道时机
抢新闻:指传播工作者要尽快地发现新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变动
报道时机:指现实生活中潜存着的有利于某项报道获得良好效果的机会。时机得当,引起读者兴趣与重视,反之可能使读者兴趣减弱,甚至产生错觉,误解和反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与政治上的损失。
选择时机应注意发表环境与背景,读者兴趣和注意的变化,实际生活和重大政策要求:①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全面从政治上把握事实②懂得正确运用战略与策略,该会即快该压即压。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事业性质的表述
综合上面分析,不难得出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认识,即: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作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新闻事业在阶级社会中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新闻传播事业——指人们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生产管理过程的总称。
- 新闻事业的特点
(-)是精神武器,不具有强制作用
按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看,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当中不处于生产力层次,也不处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层次,而是处于上层建筑层次。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一种物质力量,被称为武器的批判;思想上层建筑是一种精神力量,被称为批判的武器。新闻事业属于批判的武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向社会提供的只能是一般性的社会信息,不是国家机构向公众发布的行政命令,对接受者没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把新闻机构视为国家机构是一种误解,混淆了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界限。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部门,有其职业范围的职权。
新闻事业的职能权力,一是及时公开地报道和评价新闻事实,二是通过新闻报道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跨越这个职权界限任意夸大新闻事业的职能,必将走向权力的越位和滥用。新闻事业能够表达舆论和引导舆论,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新闻传播不能直接介入政府的决策程序,新闻机构不能代替行政部门直接处理社会问题。即便是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新闻传媒和传播者也要以平等的态度,采用劝服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受众的态度,而不能居高临下,用命令和教训的口吻对公众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