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习题及答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11、运动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快肌纤维组成的百分比及面积,肌肉大小肌组织兴奋性高低 以及条件反射巩固的程度。 ) ( 12、速度素质的自然增长高峰期出现迟于力量素质迟。 ) ( 13、进行等动练习时,器械所产生的阻力与用力的大小相适应。 ) ( 14、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出的最大摄氧量,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 ( 15、低乳酸的间歇训练,是提高无氧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 ) ( 16、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练习。 ) ( 17、安排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负荷时,首先根据其耐力运动成绩来加以考虑。 ) ( 二、选择题: 1、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 ) ,重复次数多而阻力中等或小的练习,可以 ( ) 。 A、增大肌肉体积 B、增加肌肉运动的耐力 C、增加力量 2、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练习,肌肉在各个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是( )的,器械所产生 的阻力大小和用力大小( ) 。 A、恒定 B、不恒定 C、相适应 D、不相适应 3、通常人们认为( )是其它素质的基础 A、速度 B、耐力 C、灵敏 D、柔韧 E、力量 4、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是( ) A、摄氧量 B、最大摄氧量 C、无氧阈 5、训练初期,最大摄氧量的增大主要依靠( ) ;后期则主要依靠( ) 。 A、动静脉氧差的增加 B、心输出量的增大 6、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属于( ) A、反应速度 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 D、速度耐力 7、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时,由( )代谢供能开始大量运用( )代谢供能的 临界点。 A、无氧 B、有氧 8、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称为( )速度;而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则称为( ) A、反应 B、动作 C、位移 9、短跑运动员肌肉中, )酶活性最高。 ( A、乳酸脱氢酶 B、琥珀酸脱氢酸 C、苹果酸脱氢酶 10、 )可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而( )可以反映动作速度的快慢。 ( A、反应时 B、动作时 11、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面积大小可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 ( ) A、步长 B、步频 12、无氧耐力是指人体处于( )情况下, )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 A、缺氧 B、有氧 C、较长 D、短 13、力量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 A、强度 B、灵活性 C、均衡性 14、速度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 A、强度 B、灵活性 C、均衡性 15、优秀径赛运动员腿部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因项目不同而不同,短跑( ) ;中 跑( ) ;长跑( ) A、最高 B、最低 C、中等
   
    16、静力性训练主要是提高( ) A、绝对力量 B、相对力量 C、速度性力量 17、骨关节柔韧的好坏( )短跑运动员的( ) A、影响 B、不影响 C、步频 D、步长 18、决定有氧耐力最主要的生理因素是( ) A、肺通气量 B、最高心率 C、肌红蛋白含量 D、最大摄氧量 19、短跑训练应以强度大的无氧训练为主,其主要的训练手段是( )训练法。 A、间歇 B、重复 C、持续 20、采用较低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用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方法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 ( ) A、无氧耐力 B、有氧耐力 C、速度耐力 21、有训练的人,最大耐力出现的年龄是( ) A、在 20 负以前,且男大于女 B、男女均在 25 岁后出现 C、女子于 20 岁,男子在 20 岁或 20 岁后 22、评定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常可采用( ) A、测定无氧阈 B、测定晨脉 C、测定最大摄氧量 D、测定最大负氧债能力 23、在动力性力量中,若要很快提高力量,应采用( ) A、重复次数多而阻力小的练习 B、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 C、最大重量的 60% 24、优秀耐力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率可低于( ) A、65 次/分 B、60 次/分 C、50 次/分 25、一般文献认为,速度素质在( )时期,增长率最大 A、10 岁以前 B、10——13 岁 C、13——15 岁 26、有人认为,超等长练习是发展( )最有效的方法。 A、弹跳力 B、耐力 C、速度 27、当血乳酸的含量超过 4 毫克分子/升左右所对应的工作强度时,血乳酸浓度将( ) 。 A、急剧增加 B、急剧下降 C、不变 28、速度主要依靠( ) A、ATP—CP 供能 B、乳酸能供能 C、有氧供能 29、提高有氧能力训练的关键因素是( ) A、运动强度 B、持续时间 C、短间歇 D、周次数 30、耐力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 A、强度 B、灵活性 C、均衡性 31、系统参加训练,力量不断增长的年龄可到( ) A、25 岁 B、35 岁 C、40 岁 32、间断性练习,这种训练方法又可划分为( )训练 A、变速 B、间歇 C、重复 D、匀速 33、持续性练习,这种训练方法可划分为( )和( )训练两种 A、变速 B、间歇 C、重复 D、匀速 三、概念题: 1、身体素质 2、力量素质 3、耐力素质
   
    4、有氧耐力 5、无氧耐力 6、等动练习 7、超等长练习 8、反应速度 9、动作速度 10、反应时 11、RM 12、速度素质 13、有氧训练 14、位移速度 15、无氧阈强度 四、简答题: 1、简述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 2、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3、简述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 4、简述运动成绩和素质的关系? 5、等动练习有何特点? 6、简述力量如何结合动作特点? 7、简述负荷在力量练习中起什么作用? 8、简述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五、问答题: 1、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是什么? 2、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3、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4、试述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生理基础。 5、影响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因素。 6、为什么说力量素质是重要素质? 7、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各有什么生理特点? 8、力量训练方法有哪些?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AB 2、BC 3、E 4、BC 5、BA 6、C 7、BA 8、BA 9、A 10、AB 11、AB 12、AC 13、A 14、B 15、BCA 16、A 17、AD 18、D 19、B 20、B 21、C 22、D 23、B 24、B 25、B 26、A 27、A 28、A 29、A 30、C 31、B 32、BC 33、AD 四、简答题答案 1、发展肌肉的原则是:超负荷、要有针对性、结合动作特点。
   
    2、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等动练习、超等性练习、电刺激等法。 3、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是:肌肉生理横断面积、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杠杆(骨) 的效率、肌纤维的组成 4、良好身体素质能促使运动员更快掌握动作技能,而运动技能的训练,又能促进其各项 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5、等动练习可使肌肉在不同关节角度的活动范围,都得到最大抗阻的训练,符合运动实 际的需要。 6、①力量练习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应极其相似; ②力量练习与正式练习的发力特点应该极其相似 7、负重大能显著增大力量 中等或中等以上的负重,对发展肌肉体积较明显,小负重时,主要发展肌肉毛细血管和耐 力。 8、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 负重大小、速度快慢及训练次数等。 五、问答题参考答案: 1、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有: 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 肌内生理横断面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 包括肌凝蛋白 质含量增加, 肌肉毛细胞血管网增多, 肌肉结缔组织增厚、 肌糖元增加等, 并伴随脂肪减少。 ②神经调节的改善:神经调节的改善包括。 Ⅰ动员参加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多。 Ⅱ改善主动肌和协同肌、对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应协调关系,对抗肌放松能力是 影响力量的重要因素。 Ⅲ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的改善能增大力量。 ③杠杆(骨)的机械效率(略) 。 ④肌纤维的组成: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组成高,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2、有氧耐力实际是供应肌细胞氧的能力,这种耐力水平的高低可以由最大摄氧量的水平 反映出来。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有如下几点: ①肺通气量: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量越多。吸入体内氧量的多少又与呼吸频率和 呼吸深度的匹配有关,增加呼吸深度,减少呼吸频率,最大摄氧量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 ②心输出量:心脏的泵血机能是构成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③肌肉组织进行有氧代谢的能力,它又决定于慢肌纤维的%及琥珀酸脱酶的活性。 3、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是: ①肌肉无氧酵解的能力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②缓冲乳酸的能力:血液中碱贮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③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4、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的高低) ;②中枢延搁;③效应 器(肌组织)的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又是重要的。反应速度还与中枢神经的灵活性与兴 奋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反应速度还决定于条件反射巩固的程度,随着动作技能的日益熟练, 反应速度缩短。 ①肌纤维类型的组成%面积。快纤维比例越大而且越粗,肌肉收缩速度越快。 ②肌力大小。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而完成工作,所以凡能影响肌力的 因素也将影响运动速度。 ③肌组织的兴奋性。 肌组织的兴奋性高时, 则较低的刺激强度和较短的作用时间就能引起 肌组织兴奋。
   
    ④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时随条件反射的逐渐巩固而日益缩短。 5、影响周期性运动位移速度的因素有: 肌力 腿力 步长 柔韧 运动技能巩固速度 跑速 协调性 肌肉放松能力 神经过程灵活性 步频 快肌及面积的% 6、人体所有的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有很多运动项目中,力量素质的大小, 可以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力量素质与其它各种素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力量是跑速,游速的重要因素,力量是耐力 的因素;增加力量,有助于爆发力的发展;力量也有助于灵敏素质发展。因 为增强了力量, 有利于对抗地心引力对体重的作用,从而能更快地操纵身体。由此可见,当力量素质提高了 以后,就会促进其它各项素质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 很大作用。 7、动性练习能更快发展动力性力量,并可使全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动力性 练习能改善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能更有效地发展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 网。 静力性练习能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 有利于发展身体某一位置的力量, 而且能量消耗少, 节省时间。 8、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等动练习;超等长练习;电刺激法。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 状态变化的规律 一、是非判断题: 1、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 ( 2、条件反射形成后,只要与比赛相联的有关刺激一出现,赛前反映也就会发生。 ) ( 3、比赛规模越大,赛前机能反应越大,越临近比赛,机能反应也越明显。 ) ( 4、准备活动是通过一定的心血管活动,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 ( 5、准备活动的效果主要决定于准备活动的强度和量,与正式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长短无 关。 ) ( 6、适宜的准备活动和良好的赛前状态都能推迟“极点”的出现。 ) ( 7、人体的躯体性机能惰性大于植物性机能惰性。 ) ( 8、肌肉工作的性质对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长短没有什么影响。 ) ( 9、“极点”的产生是由于肌肉活动不能满足内脏器官活动的需要。 ) ( 10、“第二次呼吸”出现时,躯体性和植物性动力定型的协调关系不一定恢复。 ) ( 11、“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强弱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训练水平无关。 ) ( 12、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是由有氧代谢供能,可维持很长时间。 ) ( 13、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是由无氧代谢供能,不能坚持很长时间。 ) ( 14、超量恢复的程度与运动时间长短有关,与运动强度大小无关。 ) (
   
    15、“突变”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展一般是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中,所存在的 一个急骤的能力上升阶段,以避免能量贮备进一步下降。 ) ( 16、疲劳时由卧姿转变为坐姿能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并且恢复减慢。 ) ( 17、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只有在运动后才开始逐渐恢复。 ) ( 二、选择题: 1、运动员赛前兴奋性过高,常表现为赛前反应过( ) A、强 B、弱 C、早 D、迟 2、赛前状态对人的工作能力( )都起良好作用。 A、一定 B、不一定 3、赛前状态是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各器官系统发生的一系列( )变化。 A、条件反射性 B、非条件反射性 4、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进入工作状态三者之间( )十分紧密的联系。 A、有 B、没有 5、随着比赛的临近,心率( ) ,血压( )越明显。 A、加快 B、减慢 C、升高 D、降低 6、影响赛前关状态的重要因素是( ) 。 A、比赛规模 B、对手强弱 C、心理活动 D、观众情绪 7、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肌肉粘滞性( ) ,肌肉收缩速度( ) ,肌力( )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8、“第二次呼吸”出现,说明( )结束, )开始。 ( A、赛前状态 B、进入工作状态 C、稳定状态 9、准备活动可调节( ) ,使( )的时间缩短。 A、赛前状态 B、进入工作状态 C、稳定状态 10、优秀运动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一般运动员( ) A、长 B、短 C、差不多 11、一般来说,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 ) A、越长 B、越短 C、不变 12、做好准备活动,调整好( ) ,就能有效地缩短( )的时间。 A、赛前状态 B、进入工作状态 C、稳定状态 13、“极点”的出现,说明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内( )占优势。 A、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14、人体运动时,躯体性机能惰性比植物性机能惰性( ) 。 A、大 B、小 C、差不多 15、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 ) ,消失越( ) 。 A、早 B、迟 C、大 D、小 16、“第二次呼吸”出现时,内脏器官机能惰性( ) ,供氧量( ) ,血乳酸( ) 。 A、得到克服 B、尚未克服 C、增加 D、减少 17、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 ) A、长 B、短 C、差不多 18、在下列运动项目中,“极点”常出现在( ) A、短跑 B、中长跑 C、超长跑 19、运动过程中,“极点”出现在( ) A、赛前状态 B、稳定状态 C、进入工作状态 20、真稳定状态, )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 )氧债积累。 ( (
   
    A、吸氧量 B、最大吸氧量 C、有 D、没有 21、假稳定状态, )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 )氧债积累。 ( ( A、吸氧量 B、最大吸氧量 C、有 D、没有 22、中长跑是在( )下进行的运动,超长跑是在( )下进行的运动。 A、稳定状态 B、真稳定状态 C、假稳定状态 23、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 )水平的限制。 A、吸氧量 B、最大吸氧量 C、耗氧量 D、最大通气量 24、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 )的消耗对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 A、ATP B、ADP C、AMP D、CP 25、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中( )下降所造成。 A、PO2 B、PCO2 C、PH D、肌糖元 26、“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 )和( ) 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 A、肌糖元消耗 B、能量消耗 C、局部疲劳 D、全身疲劳 27、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 称为( ) A、外周疲劳 B、中枢疲劳 C、局部疲劳 D、全身疲劳 28、谢切诺夫提出最易产生疲劳的部位是( ) ,莫顿认为疲劳发生在( ) 。 A、外周部分 B、中枢神经系统 C、外周和中枢 29、判断疲劳的方法有( ) A、生理指标测定 B、运动医学检查 C、教育学观察 D、生理指标测定、运动医学检查和教学观察 30、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 S—T 段( ) 波可能倒置,脑电图中波明显( ) ,T A、升高 B、下降 C、增加 D、减少 31、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 ) ,低频成分( ) 。 A、右移 B、左移 C、增加 D、减少 32、运动时物质的( )占优势,运动后物质的( )占优势。 A、消耗过程 B、恢复过程 33、运动量大,消耗的物质越多,超量恢复越( ) ,出现的时间( ) 。 A、明显 B、不明显 C、较早 D、较晚 34、运动后,不同的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 ) ,程度( ) 。 A、不同 B、相同 35、人体运动所消耗的物质是从( )开始恢复。 A、运动前 B、运动中 C、运动后 36、在恢复过程的( )进行下一次练习效果最好。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37、运动后不同的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 )最早, )次之, )最晚。 ( ( ( A、CP B、肌糖元 C、蛋白质 38、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 )过渡到( ) 。 A、安静状态 B、赛前状态 C、进入工作状态 D、紧张运动状态 三、概念题: 1、赛前状态 2、进入工作状态 3、稳定状态
   
    4、运动性疲劳 5、恢复过程 6、准备活动 7、“极点” 8、“第二次呼吸” 9、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 11、中枢疲劳 12、超量恢复 13、整理活动 14、积极性休息 15、视觉闪光融合阈 四、简答题: 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2、比赛或运动前,人体发生哪些机能变化? 3、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4、判断疲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5、为什么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 6、恢复过程简要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7、促进体力恢复的措施有哪些? 五、问答题: 1、影响赛前状态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不良的赛前状态? 2、人体运动为什么生理惰性? 3、为什么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极点”? 4、为什么“极点”出现以后继续坚技运动会产生“第二次呼吸”? 5、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AC 2、B 3、A 4、A 5、AC 6、C 7、BAA 8、BC 9、AB 10、B 11、A 12、AB 13、B 14、B 15、AB 16、ACD 17、B 18、B 19、C 20、AD 21、BC 22、CB 23、B 24、D 25、C 26、CB 27、BA 28、BA 29、D 30、BC 31、BC 32、AB 33、AD 34、AA 35、B 36、C 37、ABC 38、DA 四、简答题答案 1、答: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 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2、答:在比赛或运动前,人体几乎所有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如心率加 快,血压升高,肺通气量增加,物质代谢加强、汗腺分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
   
    性提高等等。 3、答: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赛前状态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 赛做好机能上准备。 4、答:概括起,判断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①生理学指标测定法。②运动医学检查 法。③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法。 5、答: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有效措施,在运动后做整理活动,可 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 6、答:恢复过程简要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消耗 大于恢复,第二阶段,运动后物质恢复过程占优势,恢复大于消耗。第三阶段,超量恢复, 在这阶段消耗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超过原来水平。


相关话题/运动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