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的区域差异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一个十 分薄弱的环节。 1976 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工作受到重视和普遍开展,带来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80 年代 达历史以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大量论著出版。1994 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70 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 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80 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进行宏观及中观研究,如国家和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统的研究。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宏观和中观研究不断 深化,微观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内部交通、环境、用地、就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静态描述走向过 程分析和动态机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数学方法逐步被运用于城市地理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 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在于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科的性质与城市规 划学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于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广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纷 纷参加规划实践,他们所编制的规划方案,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成为法律性文件,并以此指导城市建设。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地理 研究人员既是学者,又是实际工作者,他们既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又直接参与决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学者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 术委员会,与规划师、建筑师共同开展城市规划的学术活动。这一切为开展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城市地理学就是要从各个层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性质、规律和功能方面的发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间布 局的实体,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包括了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 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质化。然而,要深入开展这些研究,城市地理学的自身准备是不足的,于是开始与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和相邻学科 交叉。这种交叉是在多层次上进行的,包括对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结论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 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地理研究所,并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举办城市规划培训班。 80 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主要师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纷纷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学在大学 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 在此发展过程中,全国较早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机构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如北京大学主要进行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城市发展规 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学主要侧重城市化研究,近年来多进行区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则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致力于上海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山大学主要进行全国城市化、城市系统和珠江 三角洲区域城市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又把研究重点放在穗港澳城市带形成机制和中国大都市走向国际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国科 学院地理研究所侧重于工业城市和京津唐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要进行城市群体,尤其是闽三角区域城市系统的 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还有其它大学或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单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开放的气 候,中国城市地理学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里获得长足发展。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城市化研究 80 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国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 80 年代末期以来侧重于回顾与总结。 众所周知,自 1949 年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发生过多次变化,受其影响,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并表现出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特征和 动力机制。因此对城市化进程、特征和动力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有关动力机制的探讨,为深入探索我国城市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的 启示。然而,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差异都很大,城市地理学者利用人口、土地、产值等指标,广泛开展了城市 化地域差异的研究。 80 年代初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颇受学术 界关注。前期较集中研究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 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人口迁移和流动量增加,城市地理学界与人口地理学界一起,广泛开展了人口迁移的研究,侧重 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的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鉴于城市中暂时性人口的迅速 增加,又对暂时性人口的现状、特征、结构、类型、成因、对策、发展趋势等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 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1980 年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 的方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受到了冲击,一场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也 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辩论在学术界开展起来。在讨论中,观点分歧较大,分别有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中等城市重 点论。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不应该是“规模政策”。同时,还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镇的功能结构、战略地位、小城镇 分类、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并对中国大城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大城市发展规律、内在机制进行探讨。还总结 了建国以来城市规模的投资效益和经验教训,开展了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 3.城市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地理学界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①80 年代末期以前,着重传统的研究领域,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 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②80 年代末以来,则侧重城市体系更深一层的研究,即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分 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等。无论哪一阶段,理论研究,同时结合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的研究都十分活跃。 城市地理学者一般采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演变,建立全国城市体系、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结合中国经济 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人口、工业、交通等影响因素来研究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对城市基本职能进行划分,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地域 结构特征,探讨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从分析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 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 6 页 共 70 页
80 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差异迅速扩大,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 大。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密集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工作者开展了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类型、 特征、发展模式和趋势,以及城市群体的实例研究。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在中国,有关城市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绍国外理论的水平上,而对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几年来才开始了 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关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对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作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有关中国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功能分区和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方面。 改革开放带来了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大发展,促使城市地理学开展对城市市场空间的研究,但侧重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结构分析。这些研 究均是采用数学方法,对商业中心的规模、结构和等级体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意见,或建立城市商 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与该系统发展规划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事务活动愈益活跃,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特征 日渐鲜明,因而逐渐开展了对 CBD 的研究,包括 CBD 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等。同时,城市地理学者还与规划师一起, 参与了旧城改造的基础分析工作,探讨旧城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旧城改造、旧城更新的构想和对策。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仅有少数学者介绍过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和实例分析,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国城市社 会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识别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因素、社会区形成的机制,以及社会空间的类型方面。另外,对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也 刚刚起步,主要运用西方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个别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意象空间的类型和影响意象空间的因素等。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一、城市和城镇 在中国,“城”最早有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最早的“城”还不具备宗庙、宫 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物质要素。中国古代的城市常有城墙,护墙对于古代的城市和乡村都是需要的。但城 市并不非有“城”不可。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最早的市没有固定的位置,后常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 易,形成集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方才产生。到近现代,“市”引伸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 “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 域,成为县治和农村集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近现代,镇也引伸为一级政区单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正因为“城”、“市”和“城市”具有发生学上的密切联系,现在,城、市都成为乡村的反义词而作为城市的简称。加上“镇”的介入, 就产生了城、市、镇、城市、城镇、市镇等名词术语的混用局面。 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 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在我国的人口统计中,对应有市人口、镇人口和城镇人口(或市镇人口)之分是最明显的例子,这时 的城市作狭义理解。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广义理解,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例如,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 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本书除作专门说明外,也把城市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笼统地说, 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村庄和比村庄还小的居民点一般是乡村型的居民点,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 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 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 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上述 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城镇和乡村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实际上,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 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这些标准很少离开以上城镇的本质特征,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的标准侧重于强调某一个 特征或几个特征;有的有明确的数量指标,有的只有定性指标。举几个典型例子: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埃及规定省的首府和地区首府为城镇;蒙古的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镇。使用这类标准的有三 十几个国家。 (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智利规定有一定公共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马耳他这个小岛国,情况 特殊,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即为城镇。 (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如伊朗 5 000 人以上的市、镇、村均为城镇;肯尼亚 2 000 人以上居民点为镇;墨西哥至少 2 500 人的居民点为镇;爱尔兰包括效区在内的 1500 人以上居民点为市和镇。采用这类标准最为普遍,不下 50 个国家。 (4) 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 如瑞典只要在 200 人以上, 房屋间距通常不大于 200m 的建成区即为城镇; 加拿大 1000 人以上的设有建制的市、镇、村以及 1000 人以上、人口密度至少 390 人每平方千米的未设建制的居民点为城镇。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如巴拿马 1500 人以上且具有街道、上下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等城镇特征的居民点为城镇。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如荷兰以 2 000 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 2 000 人、但男子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 不超过 20%的市为城镇。 (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如印度,镇以及所有 5 000 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千米 390 人、成年男子人口中至少 3/4 是从 事非农业活动并具有明显的城镇特征的地方为城镇。 (8)其它标准:目前世界上还有近 70 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明确的城镇划分标准,有的只公布城镇的名称和数量,有的只说明法律上事先规 定的居民点为城镇,有的干脆对此不加任何说明。 很显然,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差异非常悬殊。单从城镇定义中包含有人口下限指标的 80 个国家和地区来看,标准最低的只有 100 人 (乌干达),最高的为 50 000 人(日本)。 第二节 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一、城乡界线的划分
第 7 页 共 70 页
按理说,根据各国确定的城镇定义,就可以把城镇与乡村区分开来。其实不然,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辖区范围。如果 我们从高空来观察一座城市,它的辖区界线是看不见的,看到的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的实体——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 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建成区。 如果城镇的辖区界大体上就是景观地域上的城乡之间的分界线,那么问题就比较简单,城镇辖区内的人口应该就是城镇人口,以外的人口 就是乡村人口。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城镇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 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显然,这两类城市的辖区界线都不 反映城乡界线,它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人口是不可比的,前者偏大,后者偏小。 可见,为了确定城市实体范围而进行的城乡划分同确定城镇地位的标准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两回事,而不是一回事。 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古代筑有城墙的城市,城圈以内尽管也常常有大片农田,但城墙毕竟 还可以作为城乡的明显界线。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突破城圈膨胀起来,城墙一类的明显界线不复存在,但每个城市毕竟还是相对集中,象 大饼似的一块。进入现代,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城市效区化的结果,城市变成了中心城市和包括外围若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 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 为了解决城市实体同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的问题,使城市和城市的比较能放在同一可比的基础上,常用的途径是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 使用详细的规定。在这方面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在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 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 2 500 人以上“地方” (Place)的全部人口组成。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 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按照 1990 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 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 5 万人。 “中心地”(Central Place), 1990 年以前称为中心城市(Central City),它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 人口至少 15 000 人。 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基本上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它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需满足以下条件: (1)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 1000 人(相当于每平方千米 386 人)以上的普查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 域必须相连;若不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之间的公路距离不得超过 1.5 英里(2.4km),且与隔断它们的这一不符合条件的地域一起, 其总体人口密度必须在每平方英里 500 人以上;若隔离部分是水体或其它难开发地域,则公路距离可放宽到 5 英里; (2)一个“地方”若包含有满足条件(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 50%以上,则将该“地方”全部划入城市化地 区;如果该“地方”没有包含满足条件(1)的地域,或者即使满足条件(1)但该地域的人口不足该“地方”的 50%,则该“地方”全部 排除在城市化地区之外; (3)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 1000 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 5 平方英里, 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当城市化地区边界上有锯齿形缺口,缺口两侧地域满足人口密度标准,若缺口的开口端不超过 1 英里,深度至少 2 倍于开口端宽度,整个缺口面积不超过 5 平方英里,则可将缺口划入城市化地区。 规则还对城市化地区之间的联接合并、命名代码等作了详尽的规定,这里不一一介绍。 在美国也有少数设有建制的市因行政地域向周围乡村地域扩展或市县合并,城市建成区小于行政地域。若这样的市包含有人口密度每平方 英里 100 人以下、面积至少 5 平方英里的普查小区,则这种普查小区被视为乡村部分。如果这些乡村部分的面积合计起来占该市行政辖区 面积的 25%以上,或至少 25 平方英里,这样的城市称为扩展城市(Extended City)。扩展城市无论在城市化地区以内或以外,在城乡 划分和计算城镇人口时都要剔除掉其中的乡村部分。 美国国情普查局为了划分城乡界线和统计城乡人口,从 1950 年的国情普查开始使用城市化地区的概念。从这以后,其统计标准虽经多次 修改,但基本涵义依旧,保持较好的统计上的连续性。而且这一名词术语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二、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景观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 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这样的城市地域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的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以一 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 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 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美国早在 1910 年就提出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的概念, 1949 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大 都市区(简称 SMA),1959 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一直沿用到 1980 年,以后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每一个 MSA 必须至少包括一个 5 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 5 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 10 万人。一个 MSA 由中心县(Central 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 County)两部分组成。 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 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同中心县结合在一起组成 MSA 的外围县必须满 足某些大都市特点(如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等)和与中心县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指标是通勤)等特别的标 准。指标的细节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有所修改,甚至可以说 1990 年国情普查采用的新标准已经趋于繁琐,不必在此细述。 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 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就在于,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化地区的 MSA 复合体,假如满足特别的标准,要进一步定义出它们的组成部分“基本大都市统计区” (Primary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简称 PMSA),包含有几个 PMSA 的大都市复合体则称为“结合大都市统计区”(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简称 CMSA)。MSA、PMSA 和 CMSA 统称大都市区(MA)。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 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不包括 乡村地域的。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 收集。总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现在,后 者的区分比前者应用得更广泛。 类似都市区的概念在加拿大叫“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在英国叫“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澳大利亚叫“国情调查扩 展城市区”(CEUD),瑞典叫“劳动-市场区。”虽然各国的具体标准不同,但含义类似。 第 8 页 共 70 页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 1957 年首先提出来的。戈特曼选择 了古希腊时代建立的一个理想中非常大但从未发展到这么大的城市的名字 Mega-lopolis(意即非常大的城市)来称呼这个当时世界上最 大的、人口超过 3 000 万的超级大都市区。 在我国,不少人以为大都市带是大城市建成区的无边蔓延而导致一连串大城市首尾相连,把它看作是一种超负荷的,比大城市还要可怕的 城市发展的空间形式,持否定态度者多。其实这是把城市建成区和国外的大都市区混为一谈而造成的误解。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 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 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 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 2500 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 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70 年代,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 6 个大都市带,它们是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 华(Boswash);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Chippits);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 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 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当时认为还有三个可能形成大都市带的地区是:以巴西里约热内卢和圣保 罗两大核心组成的复合体;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三角区为中心沿地中海岸向南延伸到比萨和佛罗伦萨,向西延伸到马赛和阿维尼翁的地 区;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到旧金山湾,向南到美国、墨西哥边界圣地亚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简称圣圣 Sansan)。 到 80 年代后期,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McGee)分析了亚洲一些农业国家经济核心区域都市区的迅速发展,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台湾 西海岸、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带的城市地域,并用印度尼西亚语命名为 DesakotaArea。 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在 1970 年曾大胆推断,100 年以内由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改善,城市动力场会不断扩大和延伸,以前相对 独立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动力场会逐渐合并形成一个复杂系统,使几个大都市带互相联结,形成一种由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 更大的城市地域空间,并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Ecumenopolis)。欧洲的世界性大都市带的主要节点将在西北欧、意大利北部和白俄罗 斯—乌克兰地区。北美的世界性大都市带将以美国东北部为主要焦点,通过发展走廊和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沿岸等外围节点 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贝里(B.J.L.Berry)就认为,人类正从机械时代进入电子时代,尽管大都市中心将变成 高度一体化的通讯网络的中心,实际的优势可能增加,但实际的发展速度将放慢,大都市带以外的具有高度舒适环境的较小中心,借助发 达的电子通讯网络,将获得较快的发展。 中国市、 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中国市、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前后经历过好几次变动。1955 年公布的第一个标准,基本上规定聚居人口 10 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若聚居人口 不足 10 万,必须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 规定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 2 000 以上、居民 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 地区标准从宽。当时还把常住人口不足 2 000,但在 1000 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 75%的地区以及休疗养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 50%的疗 养区列为城镇型居民区。 1963 年国务院对上述标准作了较大修改。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聚居人口 3 000 以上,非农业人口 70%以上或聚居人口 2 500—3 000, 非农业人口 85%以上。设市的基本标准虽然没有变,但基于几年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加过猛,市镇建制增加过多,城市郊区偏大的倾 向,对设市标准从严掌握。经逐个审查,撤销了一批市建制,并且缩小了城市郊区范围,规定城市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 20%。 现行的设镇标准是 1984 年正式颁布的。这一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规定 20 000 人以下的乡,假如乡 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 2 000 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 20 000 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 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 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 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1986 年设市标准也作了较大调整,规定非农业人口 6 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 2 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 建制。虽不足此标准,但确有必要的地方,也可设市。总人口 50 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 10 万以上,常住人口 中农业人口不超过 40%,年国民生产总值 3 亿元以上;或者总人口 50 万以上的县,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 12 万以上,年国民 生产总值 4 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区非农业人口 25 万以上,市国民生产总值 10 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1993 年国务院对 1986 年的设市标准又作了调整,调整的要点是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表 2-1)。 由于市镇标准变化较多,各次变动不能衔接,使得标准日趋复杂化,特别是引入了产值指标和在地域上整县设市、整乡设镇,使中国的城 乡划分同其他国家明显不同。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是我国一直以市镇的行政界线作为 表 2-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城乡划分的基础,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而我国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都大于其景观上的实体范围,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乡村地域 和农业人口。 城乡划分有多方面的意义,最基本的目的是用于区分城乡人口。城乡人口结构的状况是极为重要的国情状况,向来受到各国和世界组织的 重视,而我国的城乡人口统计却问题丛生。 1955 年公布的我国第一个城乡划分标准规定,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 的人口。当时市和镇的郊区较小,城镇人口中包含的农业人口只有 15%左右。规定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第 9 页 共 70 页
相关话题/地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复习讲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讲义 目录 第一章GIS 概述............................................................................................................................................1 1 GIS 是什么...................................................................................................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9年考研调剂信息
一、拟接收调剂专业优秀生源调剂(名额不占招生简章中各专业所列出的招生计划),拟接收调剂专业为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70501自然地理学、070502人文地理学、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调剂要求1、本科就读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含此类高校的独立学院); 2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32019年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一、调剂规定(1)一志愿报考专业要与我校调入专业前四位代码相同,即前四位代码必须是0816;(2)调入专业初试科目必须是数学一;(3)非外语专业的考生,外语科目必须为英语;(4)符合教育部和兰州交通大学其他统一规定(附件1: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调剂政策);(5)综合评价,择优调剂。二、复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总结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学术学位类考研调剂方案
地理科学学部2019年学术学位类调剂方案地理科学学部全球环境变化专业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拟接收调剂考生。一、基本条件调剂考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我部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2、第一志愿报考学科专业综合实力原则上应不低于我校。3、初试成绩必须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的我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和全国初试成绩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考研调剂信息
地理科学学部2019年学术学位类调剂方案地理科学学部全球环境变化专业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拟接收调剂考生。一、基本条件调剂考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我部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2、第一志愿报考学科专业综合实力原则上应不低于我校。3、初试成绩必须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的我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和全国初试成绩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一、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介绍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于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学院建院十年,拥有测绘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人文地理学王恩涌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复习讲义资料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真题超级版
1、 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及其性质 ①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②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③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④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3、 试述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考研题库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9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历年考研真题[电子书]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免费下载]2.指定教材配套题库[电子书]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13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历年考研真题[电子书]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免费下载]2.指定教材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15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0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人文地理考研真题2011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人文地理考研真题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人文地理考研真题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人文地理考研真题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人文地理考研真题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