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路晔、赵民主版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14
入。如广东佛山台在 1991 年 8 月实行了 24 小时全天候播音,率先提出了“广播冲入新的空间——下 半夜”的口号。在深夜节目中定位最明确、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相伴到黎明》 ,每 晚午夜至次日早晨6点播出,是全国首家通宵设立主持人服务的节目。 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的界限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可以转换,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专 业化、窄播化、丰富化,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的划分会越来越模糊。有学者提出“任何时间都是黄 金时间”的观点。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 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体现在:1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性节目占据主导地位,新闻信息的传播 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功能;2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影响力日渐增加,人们越 来越多地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新闻信息。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现场性与时效性的高度结合 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 动的事实的信息。 概念的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 1943 年 9 月)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 传播” (王中,1981 年)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宁树潘 1984 年)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 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广播的基本特点是以广播电台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同时播送和听众以收音器材同步接收。 广播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无线广播靠发射电波是开放式传播,有线广播有导线连接是封闭式传 播。 广播新闻传播的优势 优势: 优势 a 突破时空限制。这是广播电视区别于印刷媒介的共同优势所在。广播电视新闻在采集制作过程中受 时空限制大,传播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小;印刷媒介在新闻采集制作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小,传播过程中 受时空限制大。 广播是国际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外广播,这也体现了广播的跨空间传播 特长。 b 抗灾害能力强。体现在战争、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情况下,广播以无线电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体现出 特有的渗透力和穿透力。1996 年 12 月 30 日夜间,31日早晨申城的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 雾,造成极大的困难。报纸无法共时态报道,电视无法在迷雾中表达,而上海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做 到了同步报道,同步信息服务, 《浓雾锁申城 电波寄深情》的报道后来获得了“96上海广播电视奖 广播社教类一等奖” 。这个事例说明了广播先声夺人的“共时态”报道,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接收 方便等独特优势,更是广播抗灾害的典范。 c 普及率高, 群众性强。 广播是一种对受众要求最低的媒体, 体现在: 一是收听广播可以 “一心多用” , 对受众的专注度要求低;二是收听广播的费用较低;三是广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很低。因此,我 国一些文化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对广播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其它媒体。 广播新闻传播的劣势 劣势: 劣势 a 线形顺序播出,接受选择性差。与报纸作比较。 b 稍纵即逝,难有深层理解。 2 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电视分为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电视新闻特有的传播特点: a 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要经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即媒介把信息符号化, 比如转化成文字,然后由受众进行解读。信息的损耗,噪音烦扰就出现在编码和译码过程中。现场同 步直播传播的是原生态的信息, 从根本上免去了编码和译码过程, 所以电视同步直播的噪音含量最小, 是最接近事实的信息传播。 b 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主要指一种心理参与。电视给受众构筑一个现实的
15
场景,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也有突破时空限制;普及率高,群众性强;抗灾害能力强等优点。 电视新闻传播的弱点: a 电视图像的浅显性。既是优点又是弱点。从图像角度讲,电视是不可能有深度的,而电视图像也极 大抑制了受众的想象和理解。 b 电视图像的多义性。尤其在一些经济报道中,有些生产画面既可以用于这条报道,又可以用于那条 报道,这种“万能图像”的出现是广播电视新闻难避免的问题。 另外还有选择性差、稍纵即逝等弱点。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主导性就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特型决定的。这些传播的优势,特别是现场性和时 效性奠定了广电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广电新闻的现场性和时效性 广电新闻的现场报道分为: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现场同步直播,使广电新闻现场性和时 效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另一种是不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就是指在报道中加一段记者同期声,在实 际工作中,被称作记者做一段“现场” 。这种现场报道播出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不同步的,但仍 有强烈的现场感。 记者出现的意义:1 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出现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代替”受众看新闻事件,而且还 “带领”受众看新闻事件,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采摄分开优势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2 记者在新 闻发生的现场用出境采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电视新闻声画两张皮的现象。3 记者是否出现在 新闻现场,对新闻真实感强弱影响很大。 现场与时效的极致结合—— ——现场同步直播 现场与时效的极致结合——现场同步直播 广电新闻最迷人的魅力就是现场同步直播, 这种集现场性与时效性为一体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广电新闻 节目主导性的有力保证。 新闻的现场同步直播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在为受众提供大量的心理参与空间 的同时,也将地雷采播人员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只有在社会的民主程度和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阶段 , 才能实现新闻现场同步直播。 我国广电的现场直播节目在新中国诞生之初,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前身)做了长达6小时的开国大典直播,全国各地电台转播。 1986 年 12 月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全面采用主持人直播的板块式节目。1996 年 1 月 1 日,中 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结束可 18 年的录播方式,正是开始直播,肯定了直播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广电新闻的现场同步直播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 1 实验期(20 世纪 80 年代) 80 年代初,广电新闻工作者感到受众对“共时态”新闻报道的需求,同步直播的尝试应运而生。1983 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现场直播报道第五届全运会朱建华创造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全过程。1984 年 1 月 24 日,上海电视台直播结束对美、加访问的国务院总理回到上海的新闻,并将信号同时送到 北京,中央电视台中断正常播出,同时向全国转播了这一新闻。这是上海斯电视台首次尝试电视新闻 同步报道。 2 成熟期(20 世纪 90 年代)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的大面积运用。1993 年被称为中国“广播直播年” ,这一年里,大多数电台都有新 闻现场同步直播作品。 1996 年“上海广播电视奖”奖最高荣誉颁给两篇现场同步直播报道,是新闻现场直播进入全面发展 的明证。广播新闻的特别奖是 1996 年 7 月 21 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通过移动电话进行 2 分 58 秒的 现场同步报道《乐靖宜勇夺奥运会女子 100 米自由泳金牌》 ;电视新闻特别奖是 1996 年 4 月 26 日上 海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报道——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订军事信任协定。 “外交无小事” ,对这一 重大外交事件进行直接不加任何剪裁的报道,开创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重要外交事件的先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1997 年的新闻直播,内容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操作之复杂、前所未 有。 《中山舰打捞出水实况》《海尔—波普彗星与日全食同现天空》《香港回归特别报道》《三峡工 、 、 、
16
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鞥是新闻现场直播的典范。1997 年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 。 1998 年 7 月 11 日, 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国直播法庭审判实况, 使直播新闻报道的领域进一步拓展。 1999 年 1 月,南京电视台与南医大附属医院合作,现场直播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2001 年 6 月 30 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了云南玉溪抚仙湖水下勘测的现场实况,第一次运用水下设置设 备,并设立了水下主持人。 第二节 “焦点现象”与广电新闻深度报道的崛起 广电新闻向报纸深度报道的借鉴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 方式。西方传播学者把其特点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 。它要求 把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性、 全程性的系统来考察, 对新闻背景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着眼于 “是 什么”what 的同时,更向“为什么”why 和“怎么样”how 的深度发展。 深度报道诞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科技和受众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受众不 再满足于知道何时何地何事, 更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向, 及这一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联, 对社会和个人意味着什么。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只有传媒事业蓬勃发展之时,有特色的报道方式的崛起才有可 能;另外,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问题日趋复杂,人们迫切需要知道新闻的深层 内容。 深度是报纸的特长,不是广电的强项。深度报道最初是在报纸领域引起关注,广电也开始尝试,其深 度报道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向报刊借鉴的产物。 焦点现象” “焦点现象”在广电新闻领域的出现 1980 年 7 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 ,把报道触 角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初见深度报道的端倪; 1987 年 7 月,上海电视台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多视角、杂志型的电视新闻栏目《新闻透视》 ,节目融 宏观和微观,深度和广度为一体,准确捕捉社会热点问题报道,反映群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生动的风格和深沉的思辨色彩位观众喜爱; 此后福建电视台的《新闻半小时》 、山西电视台《新闻纵横》 、北京电视台《看世界》等栏目,都较好 把新闻性、社会性、评论性结合起来,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形式,得到观众喜爱; 1993 年 5 月 1 日《东方时空》和 1994 年 4 月 1 日《焦点访谈》 使电视的深度报道达到新阶段。 《焦 点访谈》的崛起和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访台的广泛运用被称为“焦点现象” ,深度报道的 水平已被视作是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志。 1996 年 3 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新闻调查》 ,报道方式上,以公众光注的某一具体事件或话题为主题, 进行多侧面的跟踪调查与追究分析,着重将调查的过程展示给受众,使新闻带有人物感情、故事情节 和悬念。在制作方式上,引入双机拍摄等现代电视制作手法,将采、编、主持融为一体,受到良好传 播效果。 “焦点现象”与新闻主导性有密切关系。深度报道的成功,是广电新闻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巨大的重 要表现。 对广电深度报道的认识 《新闻学大辞典》对深度报道的解释: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 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导新闻的方式。 1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 首先,它不是新闻体裁,已普遍地被传播/新闻界接受,因为体裁是由区别性的,广电新闻节目的体 裁可分为消息类、社教类(电视社教类包括专题片和纪录片) 、评论类和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等,这 些体裁都可以做深度报道,因此深度报道被视为一种报道方式。 其次,深度报道是一种综合的报道方式,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报道方式的组合与交融。 2 广电传播优势的新发展。 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电传播的弱项,使其传播优势有了新发展。要充分发挥广电新闻节目 的主导性,就必须在“补短”的同时,继续注重“扬长” ,即发挥现场性和时效性,这是广电发展的
17
必然方向。在以“焦点现象”为标志的深度报道“热”中,对其进行理性的“冷”思考,才真正有利 于它的进一步发展。 3 深度报道体现于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两国层面:一是需要了解信息本身;二是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关系。 深度报道的深在于:对本质的揭示和信息相关性的分析,因此被称为全息组合的报道。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就形象地指明了深度报道关注的是今日信息与 昨日信息、明日信息的相关性。 深度报道在广电新闻领域的成功,就是充分用广电传播的优势,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信息关联性 的分析的成功。 新闻背景的运用十分重要,新闻的重要性和深度就是在过去信息和现在信息的关联比较中产生的。但 有时很难找到作为新闻背景的音像资料,使广电搞深度报道的难度之一。 4 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一方面,深度报道在广电新闻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说明全息组合的综合报道方式已为受众所 接受,受众不仅需要了解信息,还需要了解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深度报道要发展下去, 就必须着力发挥广电新闻传播的优势,即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上海电视台《新闻观察》的栏目定位:新闻性、评论性的结合,强调在不违背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原则 的基础上,在新闻事件现场应该能够看到记者活跃的身影,以伴随式的拍摄方式强化现场感。 第三节 广电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电的主功能 世界上最早的有线声音广播出现于 1893 年匈牙利,西奥多*普斯卡将布达佩斯市的 700 多条电话线 连接起来进行新闻广播。 无线广播发明与 1906 年美国,意大利裔科学家 lee Deforest 和加拿大裔科学家分别取得用无线电传 播声音成功。 1920 年 11 月 2 日成立的匹兹堡KDKA电台,使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开播的 第一条新闻就播出了当天举行的总统大选结果。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记者奥斯邦和一旅日华侨 1922 年底合作建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 的。1923 年 1 月 23 日,这家“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大陆报》的新 闻。 中国最早的电视台是 1958 年 5 月开播的北京电视台,每周新闻节目之有一至二次。 20 世纪 80 年代后,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进入黄金时期, 但存在着过度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经过“治滥治散” ,在电台电视台的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有所提高。同时 新闻节目的比重月来越大。 新闻性节目在广电节目的主导性的体现方式: 1 准点滚动播出体现新闻性节目的权威与主导。 准点播出是指保证节目在正点或半点准时播出。 准点播报新闻一方面方便受众在某一固定的时间里获 知新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闻性节目的绝对重要性。只要时间一到,新闻片头音乐就会想起,插入 新闻报道,即使其他节目没有放完。这种插播新闻的做法运用广电线形播出的传播特点,使新闻的重 要性得用体现,也体现了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广电新闻的重要地位。 滚动播出时一种有效增加新闻的播出档次,加强新闻信息时效性的做法。但不是重复播出,更重要的 是不断有新的新闻信息加入。 2 不断探索以期达到广电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新闻节目的主导性还体现在新闻业务的不断革新。首先,新闻性节目增多,时间延长,播出时段向更 黄金的时间靠拢;另外采用精办名牌新闻,启用知名度高的节目主持人,采用采、编、摄一体的制作 手法等方式来增加广电新闻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其次, 新闻节目不断尝试新的报道方式, 如深度报道、 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等。 广电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三个体现 1 信息传递。广播电视成为现代人们获知新闻的重要渠道。
18
2 舆论导向。 我国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党的舆论宣传工作。1996 年,江泽民指出:新闻舆论, 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 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 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新闻传播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代如此, 在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首先, 广电新闻在传播上受时空限制小, 它虽受众的文化要求低, 在社会中奠定了广泛的 “群众基础” ; 其次,广电新闻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力度是报纸难达到的,又以现场性与时效性的优势增强新闻舆 论宣传的可信度和现实意义;另外,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也是它强大舆论威力的原因;广播电视在收 听和收看同时伴有近距离的人际传播,例如家庭对新闻内容的讨论,从整个社会角度讲,也是一个极 大的舆论力量。 朱镕基在 1998 年高度称赞了《焦点访谈》的作用,并提出“政府镜鉴,人民喉舌,舆论监督,改革 尖兵”的要求。广电对准社会问题的曝光,有效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 “安全阀” 。 3 文化交流。 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曾提出“地球村”概念,即随着电视和卫星技术的普及,地球将“越变越小” , 信息可以跨越时空限制,瞬间传导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 “村民”的信息交 流极为方便,人们的视野将跨越国界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村的概念已初步实现,广播电视 架起了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80 年代初期,出现一批注重文化交流的新闻性节目,特别是上海电视台《国际瞭望》 :直接以海外新 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为报导内容。90 年代后,观众对文化交流节目需求增多,不再满足于观光式的了 解外部世界,而是要求接受时效性和现场性合一的国际信息传播。电视缩短了地域的距离,也同时磨 灭着文化的差异。 第四节 新技术发展与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 技术进步推动广电新闻的发展 纵观每次广电技术上的进步,都会对广电新闻造成深远影响: 便携式立体声录音机、无线通讯器材的广泛运用使广电新闻报道更逼真、迅捷;ENG电子采访设备 代替传统影片摄影机,使摄取新闻更便利,省去洗印时间,时效性增强;SGN卫星新闻采集系统使 新闻报道能与新闻事件同步并超远距离传播;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提高了电视报道的质量。 例子:1998 年 3 月伊拉克武器核危机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记者创造中国新闻史上三个第一:第一次 对不可预知的国际政治事件进行长距离的电视现场报道; 第一次在国际热点全部采用自己的声音和 画面;第一次在国外成功运用高技术电视设备进行现场报道。 1949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洲为费城西面的马哈诺伊镇煤矿区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公用天线,意义远超 于为方便工矿区居民接受被高山阻挡的电视信号的功用。 我国的有线电视发源于 1964 年北京饭店为举行国际会议而安装的我国第一套闭路电视实验系统; 1979 年之后发展为一些大型企业的有线电视站;90 年代后区域性有线电视的崛起。 有线电视三大优点:图像清晰、频道资源丰富、可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 美国 CNN 等有线电视新闻网对原有三大无线电公司 ABC、CBS、NBC 造成巨大冲击。我国有线电视的整 体规划仍在起步阶段, 实力不足与无线电视新闻抗衡, 广电新闻的主导性在有线电视领域未充分体现, 但有线电视的无限潜力,尤其是其传输覆盖网络在信息基础结构 NII 的应用,引起人们密切关注。 60 年代,无线电技术与空间技术的结合产生了通讯卫星,提高了传播质量,开拓了远程传输,冲破 了单纯依靠微波中继传递的局限,使新闻报道的时空距离缩短到零,卫星技术实现了广电的现场同步 直播,造就了广电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电视新闻的崛起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90 年代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 技术进步与观念革新 广电技术的发展基本是直线型的,而广电新闻的传播方式经历了“直播——录播——直播”的螺旋上 升的态势。 早期电视直播与当今电视直播的区别:
19
早期 当今 无意识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直播 有意识的追求传播效果的直播 依赖微波传送 运用卫星技术 直播范围小,仅限电视台附近 直播范围大,基本无区域限制 无法重播 可以重播 传播质量差,无法加工 传播质量好,无需加工 技术的进步造成了原始直播向录播的转变,同样是技术的进步造成了录播向现在直播的转变。 原始直播到录播的转变几乎是在一种自发状态下顺利进行的, 而录播转向当今直播成了一个冲破观念 桎梏的过程。 文革后,电视工作者用相当谨慎的态度看待新技术的引进,特别是现场直播,但中国电视终于还是冲 破了传统观念的约束,新闻节目和重大事件的直播已成为重要的节目表达方式。 广播电视媒体新科技的发展前景 传媒技术的革新的特点: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传送方式高速化,覆盖范围全球化,传播形式多媒体 化。 传媒技术的最大进步是从信号的模拟化方式快速向数字化过渡,这将是大趋势,带给我们最快速的实 效,最清晰、高保真的声音画面。 广电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传输能力的发展。在广电发展过程中,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三 大网络”的传输能力纵向扩张、横向互补;90 年代后, “三大网络”的不平衡发展日益明显,一个主 要趋势是卫星电视的发展出现加速现象,其中数字式卫星直播电视 DBS 是典型代表,DBS 以相同的价 格和更高的质量提供与有线电视一样的众多频道,已成为有线电视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卫星直播电视 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开播卫星直播电视业务。 1995 年是世界“因特网年” ,1996 年是中国“因特网年” 。因特网与原有媒体形成融合,各大报纸传 办“电子版” ,广播媒体的“网播” (在线广播)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98 年 9 月底,上海七家广播 电台都设立了各自的网站。 互联网与广电技术的融合是广电的稍纵即逝、保留性差、选择性差等船弱点得到弥补。网上电台数目 大幅上升,形成听众群。广电新闻的主导性延续成了网上广电新闻的主导性。 广电与计算机和通讯业的融合不只是网上广播、电视, “网络交互电视”的新媒体也在崛起之中,可 以实现视频点播。1998 年出现的网络电视 webTV 是一种家用电器,是用电视机来浏览互联网,主要 用来收发电子邮件,浏览静态画面,下一步可实现收看视频节目片断。 第五章 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主要节目类型 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最基本的单元。通常广播电视节目可被视作四大类: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教育 节目和广告。 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内容。按播出时段分:早新闻、午间新闻、深夜新闻;按地域分:地 方新闻、全国新闻、国际新闻;按内容分: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 按体裁和播出方式分:消息、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专题和特写、以新闻事件为基础的纪录片、重大社 会事件的现场直播等;广义:凡是以社会现实变动为表达对象的广电节目,都可被视作“大新闻” 。 娱乐节目 包括综艺节目、游戏节目、文艺晚会和各类表演的转播,广播剧和电视剧,音乐,以及在电视上播放 的电影。如电台播出的长篇小说连载广播、电影录音剪辑和电视播出的长篇评书、戏曲和曲艺等,也 可视为娱乐节目。 教育节目 社会教育(公共教育)类节目:历史、地理、文化、风光、民俗、科普等内容的广电节目。服务性节 目,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常识和技巧,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的讨论等,也可视为社会教育节目的一部 分。 职业/专业教育类节目:通过广电手段进行的专门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远程职业训练,如广播电视大
20
学的课程、广电视的外语教学节目类则被视为另外一类。 广告 商业广告:广告主为宣传推广其产品、品牌、服务和企业形象而购买电视时段播出的广告。 政治广告:各类政治人物为参选而购买广播电视时段,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和个人形象的广告。 公益广告:媒体或社会团体提供的非营利性的广告,以倡导社会公共道德和良好社会风尚,或政府为 市民提供的如节约水电、防火、防盗等的必要警示。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的发展: 广播:20 世纪 30-40 年代,无线电广播处于黄金时期,电台播出的节目基本是新闻和时事报道、综 艺和戏曲、音乐、广播连续剧等。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广播的节目构成,电台变成了低成本的媒体,节 目构成的特点是“类型化” ,即指播出某一类型的节目吸引特定的受众。美国商业电台的类型几乎可 划分为两大类: 基于演播室直播和大量听众电话参与的新闻/谈话类电台和基于 FM 调频立体声技术和 DJ 的音乐电台。 电视:节目样式不断发展变化中,卫星技术提供了越洋、多向、直播的可能性,MTV、脱口秀、肥皂 剧和情景剧等。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还会随着时代而拓展和变化。 第二节 谈话类节目 谈话类节目的含义 “TALK Show” (脱口秀) 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 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受众的电话参与。 欧美国家,著名的谈话类节目往往成为广电节目的“重头戏”“招牌节目” 、 ,活跃着一批大牌节目主 持人,并多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拥有较高收听(收视)率,社会影响大。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 NN的《拉里*金时间》就是成功的谈话类节目,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其公关顾问的安排下在“脱口秀” 节目中演奏萨克斯管,给美国公众留下“亲民总统”的印象。 谈话类节目在中国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传播特性 谈话类节目在中国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传播特性 背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情况不断涌现,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了解社会事件的缘由和 他人的见解,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观望社会环境、把握现实世界进而做出决策的重要参照。对热门话题 的深入议论已成为现代人一种表达自身生存状态与愿望的重要方式。 随着新闻改革的推进和广电事业 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应运而生,渐成“新宠” 。如上海电视台《今晚八点》 、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直 播室》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相伴到黎明》 《夜鹰热线》等。 传播特性: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中,主持人、嘉宾和参与节目的受众在同一时空中亲切交流,在 进行了人际传播的同时,也完成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播电视媒体中热线电话的 介入。 ) 是对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重大突破。此前,处于“你播我听” “你播我看”单向、被动的 传播模式,传播活动以传者为中心,传者与受者缺乏直接的沟通与交流。 谈话类节目的分类 1 新闻时政类 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者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而引发的社会话题来进行讨论,话 题一般为比较严肃的“硬”话题。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有重要作用。如上海人民广播 电台《市民与社会》 、东方电台《今日新话题》 、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等。 2 社会生活类 往往涉及家庭、恋爱、婚姻、伦理、道德、法律、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内容的方方面面,讨论 社会的良性运行、文化的交融沟通、人际的和谐相处,话题一般为受大众关注的“软”话题。如央视 《实话实说》《半边天》中的《谁来做客》 、 、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等。现在这类节目所谈话题 也有趋硬的迹象,有些话题已与前一类节目没有明显区别了。如《实话实说》 “社会如何关注艾滋病” 的话题、 《半边天》 “青少年自我保护”的话题。 3 情感交流类 以主持人与党受众交流的形式为主, 有时也出现多人交流的情况, 主要内容是以个人的感情抚慰为多。
相关话题/广播
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经验
本科:青岛二本学校社会工作专业 报考方向: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 2019初试成绩:405 政治:74 英语:72 专业一:130 专业二:129 &备考总历程:(后面分科目详细介绍) 3月中旬至3月底:查询及确定院校 3月底至暑假前:专业课:看专业书,打好基础+专业实务题网课;英语:单词积累 暑假: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考研加油站 2019-03-242019年复旦大学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研大纲
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821)科目考试,要求报考学生掌握广播电视的基础理论、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的最新发展状况。基础理论方面,包括视听媒介理论、传播技术理论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产品形态和功能等;发展历史包括中外广播电视发展脉络、管理模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870广播电视实务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从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获悉,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870广播电视实务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公布,内容如下:考试科目:870广播电视实务命题方式: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类别:初试满分:150考试性质华南农业大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广播电视实务考试是为招收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考试。它的主要 ...参考书目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2019年北京城市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135105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编导)
1.培养目标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因此具备敏锐的发现力、创新力,了解媒体产品经营与管理,具有资源整合能力与国际化意识的全媒体人已经成为业内的新宠。本专业采取以项目为驱动,基于广播电视编导创作流程需要的人才培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赵玉明考研笔记扫描版56页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28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专硕预剂意向采集补充通知
各位考生:2018年研究生预调剂意向采集工作已经开始,有意愿调剂到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和新闻传播专业的考生,可先将个人简历及展现个人各方面业绩成果的相关支撑材料电子版发送到qq邮箱(876565301@qq.com)。具体调剂复试事宜待国家线下达之后以我校研究生院、传媒学院发布的信息为准。贵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3-18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辅导班-艺术综合笔记
艺术综合笔记 关于此笔记的说明: 分为以下几个大专题来论述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2、艺术起源 3、艺术与社会生活 4、艺术的功能 5、艺术生产论 6、艺术创造 7、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8、艺术作品类型 9、艺术的层次和理想形态 10、文学风格。 11、艺术接受论 12、艺术批评 13、重要文论 14、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基础考研辅导-广播电视艺术基础知识整理
知识点分析: 第一部分:电视艺术概念 一.电视艺术定义n 张凤铸:电视艺术是博取广纳、自成一体,具有独立品格的新兴艺术。电视艺术是电视的派生物,主要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塑造审美对象(形象)的各类文艺节目。它一方面继承了母体的先天条件电子技术的先进性给它带来了传播方式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美术学,电影学,音乐学,设计艺术,戏剧戏曲学考研辅导-艺术学综合考研资料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美术学,电影学,音乐学,设计艺术,戏剧戏曲学考研辅导-艺术学综合考研资料 名著作序 (本课程所需书目) 必备书目: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重要参考书目: 李胜利:《艺术概论》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 李泽厚:《美的历程》 张法:《美学导论》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美术学,电影学,音乐学,设计艺术,戏剧戏曲学考研辅导-艺术学综合考试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综合考研辅导资料 813 艺术学综合 一、 艺术学综合考试的变化趋势 二、 根据趋势的应对复习方法 1、 重点书目、章节划分 2、 复习方法 3、 时间分配 三、 历年真题的讲解 四、 五大题型的攻略和答题模式 五、 相关专题的重点分析 六、 几点注意事项 综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辅导班-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专题总结
广播电视基础专题总结 【一】 电视艺术的特性 (近几年的真题,对于广电艺术的特性的考察很常见,比如仪式性、时尚性、文学性等等) 1、即时传真 独具的特性,即时传真使电视艺术常常最有某种现场的意味;即时传真营造的现实感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从现场直播的强劲表现中看出即时传真确实是电视艺术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717广播电视艺术基础考研试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外国广播电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