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被拆除后,开辟和整修了东大街,使东大街成为西安城内最宽畅的街道。当时,张凤翙凭借官府的力量修盖了东大街的街房,其高低尺寸及南北距离均完全一致,各房檐下都有走廊,门面以九间为一组,整齐划一,甚为壮观①。由于东大街新房林立,街道宽畅,又距火车站和汽车总站(今西一路东段)均较近,终于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西安城内最重要的商业区。它集中了当时城内最主要的行业,如绸缎、茶叶、纸烟、药房、干鲜鱼类、水果、五金等②,以及最著名的饭馆和旅馆,如义仙楼、曲江春、长乐楼、王顺楼、西来堂、北平饭馆、西北饭店、长安公寓、关中旅馆等,生意兴隆,气象一新③。原来的商业中心西大街、南院门、东关等反而有所逊色,有些逐渐萧条下去。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失守,大批难民拥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一带。他们为了谋生和支援抗战,大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④。新市区的尚仁路(今解放路)就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就完全集中到城的东半部。东大街和尚仁路均距火车站较近,商业发展迅速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民国时西安不仅市政建设进展缓慢,而且还是一座大兵营。市中心的钟楼、鼓楼,以及小雁塔、东西南北四个城楼(北门为箭楼)上都驻有军队。胡宗南的官邸就在东仓门(今东仓巷)一号,他的参谋部就设在小雁塔。然而,在市政建设方面却连吃水、照明都未能解决,其他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了。全城照明仅靠一家小小的西京电厂,灯光昏暗不堪,而吃水却只有西瓮城的一口甜水井,广大人民依旧饮用咸水。市内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楼大厦,连今解放路还基本上是草棚毛庵。街道坎坷不平,一下雨泥泞不堪,十分难走。
中国的地方城市,虽然不像首都那样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的,但在城市平面布局方面也有许多特点,对当前的城市建设仍有参考价值。首先是衙署占据重要位置。在地方城市中衙署是一个城市的指挥机关所在地,往往占据有利地形或位于城的中部,既居高临下,又便于居中指挥。唐扬州城的衙署位于蜀岗之上,宋平江城(今苏州)的衙署位于全城的中部子城内,就是典型代表。县城也不例外,譬如陕西神木县衙位于城的东北隅,居高临下;山西太谷县衙位于城中部“丁”字形干道的北侧,平遥县衙位于城中部偏西地区,便于居中指挥,都体现了衙署在城市布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其次是城市多沿河道和交通干线扩展。中国县级以上城市都毫无例外地分布在水陆交通干线之上,而且多数在河流的沿岸,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就沿河流或交通干线展开。景德镇、兰州、武汉、重庆、天津、上海等都是沿河流扩展的城市:平遥、太谷、太原、西安、郑州等都是沿陆路交通线扩展的城市;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等都是沿水路交通线扩展的城市;泉州、广州、青岛等都是沿海港扩展的城市。第三是街道多为东西、南北向。由于中国地方城市的格局受到首都布局的影响,街道多呈“十”字、“井”字或“丁”字形,为东西、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城市的形制多为方形和矩形有关,街道与城墙的走向大体一致。当然,这种街道格局也使城市显得整齐、大方,使居民区比较容易安排。同时,“天圆地方”这种观念,也要求街道东西、南北端直,因此,端直的街道格局也是中国城市的一大特色。第四是居民区多为方形或矩形。中国城市的居民区犹如城的形状一样,也多为方形或矩形,均被街巷所分割。唐以前称为里坊,里坊有围墙,直到现在,位于新疆吐鲁蕃以西的唐代交河古城遗址,坊墙仍历历在目,进入坊墙后,才能看到院落的门户。唐以后的居民区已沿街巷布设,但作为住宅的院落来说,仍为方形或矩形,显然同中国古老的房屋结构有密切关系。第五是城市平面布局多按功能分区。也就是说有官衙区、手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园林区、居民区等。当然,每个城市未必都整齐划一,把城市严格区分为不同功能区域,但相对集中、各有不同特色的区域也就成为不同的分区。譬如官署区、市场区、文庙、居民区,是县级以上城市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市场在唐代以前有固定区域,只有扬州例外,唐以后沿街布设,但并不是每条街都成为商业街。文庙是县级以上城市必须建立的,而县学、府学也往往在它的附近,形成文化区。第六是交通干道多呈辐射式,由城区向四周放射。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是由城墙固定的,随着市区的扩展,通向四周的干道就以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去,城区就成为城市对外联系的中心。近代以来的大城市,这种辐射式交通网就更加明显。城市愈大,辐射的范围就愈广,城市的腹地也就愈大,也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就是中、小城市也各有自己的辐射范围,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平面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所谓城市规划也就是依据城市的基本形态,框定城市的平面模式,使城市的范围、各种功能区都跃然纸上,限定和指导城市的发展。中国的首都和许多地方城市都是经过精心规划而建成的,遗留到今天的城市平面图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西安碑林的《唐长安城图》,苏州文庙的宋《平江图》,桂林鹦鹉山《静江府城池图》(即桂林图),都是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