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陈岳(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31

(3)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和休战得以实现。

3.垄断条件下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垄断,这在国际关系中也非常明显,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占据垄断地位。在垄断形成的基础上,国际社会较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两大典型现象: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区分;帝国主义战争。

三.垄断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1.战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特点

(1)首先,以欧洲为中心,这也是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2)其次,战争与协调交替出现,以战争为基本形式。

2.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

(1)第一个阶段是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战后初期至50年代)

(2)第二个阶段是西欧、日本争取自主地位的时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

(3)第三个阶段是三足鼎立、确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时期(70年代至80年代)

(4)第四个阶段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

3.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点

(1)经济冲突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争斗的主要内容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

(3)在冲突中协调、在合作中争斗

(4)和平竞争是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P183——P187)

1.友好合作时期(战后初期至50年代末)

标志: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1)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1949年1月,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3)1950年2月,中苏签定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1955年5月14日,苏联同其他七个东欧国家于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4日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2.分化、动荡和冲突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初)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苏联在对外政策中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社会主义阵营从成立之初,内部就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隐患。苏南冲突、1956年苏波、苏匈矛盾、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3.调整、改善和谋求新的合作时期(80年代中后期)

二.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P188——P191)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主权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3)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对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原则

(2)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互助与合作(P191——P192)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相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生产目的,对外关系上都追求独立自主、和平反霸。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多种形式

四.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

1.社会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类型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政治冲突;经济冲突;边界和领土纠纷;军事冲突或战争。

2.社会主义国家间战争的原因

(1)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

(2)某些国家所推行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政策中推行霸权主义的根源:

A第一,历史根源。大民族主义、扩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历史影响。

B第二,思想理论根源。某些国家错误的理解,甚至歪曲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C第三,社会政治根源。长期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长期处于特殊地位,滋生了优越感。

第三节 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殖民统治的历史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影响

2.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向(P199——P201)

1.战后初期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盟外交

2.60——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外交

3.9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

三.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复杂矛盾

民族或种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经济矛盾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

造成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因素

(1)第三世界国家间所固有的相互矛盾不断发展的产物

(2)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留下的恶果

(3)超级大国之间的全球争夺和直接插手干预

(4)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出现的大国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以及某些特定的政治需要

3.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A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

B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政治上反帝、反殖、反霸;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全球范围内,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多种合作的渠道和方式

领域上有政治、经济的;范围上有全球、地区的;方式上有通过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双边多边的。

(3)合作形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①就合作的程度与水平而言,主要包括下列主要形式

A第一种形式是相邻国家间的一般协调性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这是第三世界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初级形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B第二种形式是地区性综合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一些地区性国家间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一些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旨在全面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相互间的工农业、贸易、金融、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

C第三种形式是专业性地区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主要是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内进行的,包括原料和能源输出、货币金融和银行、关税等专门性行业。

D第四种形式是地区性政治合作关系

E第五种形式是全球性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共同性政治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全球性合作。政治的如不结盟运动,经济的如七十七国集团。

F第六种形式是政治经济一体化。这是现阶段国家间相互合作的最高形式,即主权国家之间通过政治、经济上的联合,逐步结成统一的共同体,实现联邦或邦联。

②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A发展不平衡

B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彼此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相互合作是面临的严重问题

C外部势力的介入

第七章 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

第一节 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1.跨国政治的定义

跨国政治是由各种跨国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就是跨国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跨国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间关系的补充和延伸,主要反映的不是主权国家间的直接相互关系,而是不同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及个人的集合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关系,反映的是各种非国家的实体对国家间关系,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二.跨国组织及其发展(P211——P213)

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在两个以上国家活动的组织机构,他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跨国行为主体则是能够通过自己超越国界的行为影响国际政治发展的跨国组织。因此跨国行为主体是跨国组织的一部分,是其中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定职能作用的国际行为主体部分。

三.跨国行为及其特点

1.跨国行为的定义

跨国行为是指跨国行为主体为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以及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

2.跨国行为的形式的种类

(1)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行为,直接对某一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施加影响。

(2)通过其组织或机构的成员,对其所在国家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

(3)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行动,协调跨地区国家间或地区性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4)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机构或会议,以及各种宣言、决议等文本形式,为国际社会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相互关系准则。

3.跨国行为主体的特点:

(1)对国际事务施加影响的间接性

(2)利益的超国家性和多元性

(3)跨国行为在当今国际政治中表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第二节 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P215——218)

1.多边国际会议的出现是国际组织产生的萌芽阶段

2.现代国际组织的形成时期

3.国际组织的成熟发展时期

现代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

(1)国际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3)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4)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哟今年感不断增强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1.国际组织的类型

(1)从成员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政治组织(联合国、欧盟、北约、华约)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世界教科文、卫生、气象组织)两大类

(3)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以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

2.国际组织的特征

(1)跨国性。

A首先是国际组织成员的跨国性

B其次是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跨国性

C最后是国际组织自身利益的超国家性

(2)协调性。

国际组织对于协调国家相互关系,促进国家间的了解与合作,有着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A首先,国际组织为国家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如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B其次,国际组织通过制订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构成当今国际法体系的重要渊源,对国家间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C最后,国际组织往往以协调国际冲突为宗旨和使命,为解决地区冲突做了积极贡献

(3)间接性。

国际组织一般不拥有保障其决策得以执行的物质手段(强制机关),因而国际组织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政府施加影响来间接作用于国际政治体系

(4)从属性

当今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跨国政治只能是国家间政治的补充形式。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国际组织的地位

实践证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已经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和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与义务的能力,已经具备了国际法主体的资格。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除极少数重要组织以外,一般尚不具备国际法的主体地位。

2.国际组织的作用

(1)国际组织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2)国际组织是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积极因素

(3)国际组织是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有力手段

综上所述,国际组织在战后国际生活中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当然,由于国际组织的从属性和发挥作用的间接性,他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家政府决策的影响,特别是强权政治,也可能起到不良的作用。

第三节 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

跨国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垄断组织。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P224——P225)

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垄断阶段的产物。

二.跨国公司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特点:

1.跨国公司依仗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2.跨国公司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母国与东道国关系的发展

3.跨国公司利用超越国家主权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能力

三.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跨国公司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深了整个世界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加深了南北之间的矛盾,成为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跨国公司的发展并未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加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能力。

第八章 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较容易发展成大国和强国。

2.人口状况

人口是从事经济生产和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国成为大国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的多寡和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一国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奠定了它成为政治经济强国的基础。同时控制重要战略资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倍受重视。

二.自然环境对国家对外行为和政策的影响

1.从地理因素的各方面来看(略)

2.从人口状况来看

一个国家拥有相当数量与质量的人口,不仅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政治的行为能力和影响作用,并进而促进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发挥影响,往往奉行具有独立色彩的外交政策。

3.从自然资源来看

一个拥有丰富而全面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就不怕国际上的孤立与制裁,其独立性更为明显,外交上的选择余地也因此扩大。

自然环境对一国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具有制约作用。自然环境不仅直接影响了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地位,而且对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客观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也就限制了其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手段,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和对外行为的特点。

三.自然环境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1.由于自然环境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自然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基本状况也就影响了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从而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制约作用。

2.由于地理位置对国家行为能力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制约作用,大凡地处海峡、海道以及陆上战略通道等战略要地的国家和地区,因其扼守着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咽喉,往往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热点地区

3.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争夺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4.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应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

所谓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实际上是将通过国际经济关系而联结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将其作为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它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一.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前提(参考总结P5页)

1.国际政治是在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构成。例如:帝国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运行,促使了当时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同时也加深了两大阵营间尖锐对峙的国际政治态势,构成了冷战的经济基础。

3.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力量构成的核心

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核心的内容。首先,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经济实力对国家实力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是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且还在于它对国力构成的有形和无形要素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越强,综合国力就越强,其行为能力和作用也就越大。

国际政治各种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彼此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也是由它们各自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彼此间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的。

三.经济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利益是国家对外目标的核心。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政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经济利益既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它也是国家对外政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2.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差异是导致国际政治对抗与冲突的根源。各国间的经济利益总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本身也呈现出多样性。无限制地追求一国的经济利益势必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国家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与矛盾。

3.经济方式是国际关系中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常用的手段。一是利用贷款、投资或无偿提供货币和商品等方面的经济援助,扩大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范围。二是在利用经援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同时,削弱和限制对手的发展。

四.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国际经济关系是构成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战后,国家利益的内容更多的表现为经济上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实现更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国际关系由“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发展,因此,国际经济关系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现实。

(2)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还往往直接从属于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国家间的对外经济关系,其实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谋求提高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因此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谋求本国利益而建立的政治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3)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作用更加突出。首先,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南北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其次,冷战结束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增强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作为基本国策,国际竞争的重点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再次,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对国家主权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为某些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信息霸权主义”提供了机会。

第三节 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

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内容(P248——P249)

二.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行为的影响

1.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的作用:

科技因素通过对构成一国综合国力诸要素的制约作用来制约国家的实力地位,以此来限制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范围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这种制约作用的体现:

(1)科技因素改变了自然环境这一国力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因素。

(2)科学技术对国际经济实力的影响。谁掌握了重要的科技成果,谁就能在国内经济生产中取得重大成就,极大的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增强自己的影响,最终提高和加强自己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与作用。

(3)科学技术对国家军事力量的作用。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国国家军队的武器性能和质量直至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对国家的军事实力产生直接影响,而军事实力是国际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

(4)最后,科技因素对国力构成的精神要素的影响。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国民的士气和政府的组织能力以及国家的凝聚力。

2.科技因素在国家对外策略和对外行为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的表现:

(1)科技因素本身作为国家对外行为的一种基本手段,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服务。

(2)科技发展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科技因素构成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内容

1.科技战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各个国家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各个国家纷纷调整战略,加快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发达国家全力追求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力图抓住这一机遇,力争迎头赶上,这场科技战的后果最终将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2.科技因素使得战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复杂。

3.科技革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并大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深入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导致各国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交通和通讯的变革,使地球变成地球村,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构成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基础。

(2)另一方面,新科技还开拓了新领域和新空间,产生了一系列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利益,并只能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产生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政治运动和政治倾向(如世界和平运动、绿色政治倾向等)。国际政治本身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1.军事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

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

(1)战争。在国际政治中,战争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2)武装冲突。武装冲突是指国家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在国际法意义上,武装冲突通常是指不构成战争状态军事对抗行动。没有开战的正式方式、没有宣战、只有实际上的战斗。与战争相比,其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等。

(3)军备与军事实力。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

(4)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它是国家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

2.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1)从广义上看,军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因素。它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折射体,国际军事关系实质就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它反映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成为国际政治关系的表现形式。当前,军事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仍然是直接表现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形式。

(2)从狭义上看,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国际政治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关系、军事关系、外交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等许多方面,军事因素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此外,军事因素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国际政治的现实服务的,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并服从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关话题/国际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