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从当今世界来看,发达国家有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媒介,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整体较为落后。
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扩大,刺激了信息需求;
②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读者群扩大;
③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媒介易于生存和发展;
④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惊人,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 l 规律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考查点:三种传播工具特点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特点:
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6) 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2、 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 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
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 现场感;
2) 亲切感;
3) 简洁明了;
4)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 l 规律四:读者的需要促使了报纸多样化
考查点:报纸分类
- 分类
- 从办报方针分
- 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宣传政党、政府主张;以硬新闻为主。《人民日报》
- 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提高广告费;不重视言论;迎合读者口味,新闻追求量多迅速。《申报》、《每日镜报》、《纽约每日新闻》
- 政治性的企业报——既追求政治利益,又追求利润,西方大报多属这种类型,《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
- 以报纸内容分
- 中国 综合性报纸:面向社会所有读者刊登政治、经济等方面新闻
专业性报纸:集中反映一个行业或某一年龄层次读者所需的新闻
- 西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 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纸两种。
- 以发行范围分
①世界性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等;
②全国性报纸《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
③地方性报纸《陕西日报》,是世界报业中数量最大的。 - 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和周报
- 综合以上五条标准,中国当前的报纸可以分为:党报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对象性报纸和其他。
- l 规律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考查点:三大媒介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 报纸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 报纸内容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 我国报纸文字体裁
-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 通讯:详细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 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立场、态度或观点
- 言论 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的评述其发生的原因、影响和事件的性质
- 编后语、编者按:用简短的语言指出事件的要害,或作补充
- 新闻特写
- 新闻述评
- 杂交品种 调查报告
- 报告文学
- 杂文
- 广播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广播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
广播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 电视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电视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广告
电视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 l 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考查点:新闻教育史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学院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新闻系
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学科
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
1949年新中国设立华东新闻学院、北京新闻学院
1966-76年文革调整期结束,只剩人大、北广、复旦三院校的新闻教育机构
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1984年复旦、人大的新闻系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招新闻学博士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
- 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 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 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
- 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
- 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 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 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 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 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
-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
- 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 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 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
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既然是商品,就要考虑读者需要;考虑营销,参与竞争;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 阶级性在一张报纸上的体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
-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
-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 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 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 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 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 新闻事业实行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
-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 实施舆论监督
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 新闻媒介提供了世界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也干扰误导了受众。
- 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薄了人际关系
- 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 功能定位:媒介的决策者决定新闻媒介发挥五大功能的排列组合。 当前整个新闻界的趋势是从实际出发,选择其中的几项作为媒介的主要功能。
- 具体五种排列组合:
- 信息+宣传+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如: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
- 信息+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政治倾向性隐蔽,基本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供人们思考和决策所用。
- 提供各种各样全面的信息 如:中国《参考消息》、《报刊文摘》、美国CNN
- 以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 如:《经济参考》提供宏观经济信息 《中国证券报》以股市行情为主
- 消闲+服务+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如:大众通俗报纸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晚报、都市报
- 知识+盈利型的新闻媒介 如:中国科技报
- 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 如:世界上所有对外广播电台
-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 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 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魔弹理论
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 有限效果论 约瑟夫·克拉伯《大众传播效果》最小效果论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 英国批判学派
- 分类: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魔弹论、选择性理论、使用与满足模式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二级传播理论、含义论、模式示范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 魔弹论 刺激—反应(S—R)
- 选择性理论 选择地接触、理解、记忆
- 使用与满足模式 以“受众”为中心
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
- 解闷消愁 逃避日常生活的种种制约、 逃避劳苦和烦恼、 解放情绪
- 人际关系 同节目中的人物结成假设的社会关系、 获得有利于日常社会关系的效用
- 确认自我 寻找确定自己的位置的坐标、 学习应付现实问题的方法、 强化价值
- 监视环境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 二级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 “舆论领袖”
- 含义论 涵化理论
- 模式示范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 议题设置理论
- 创新扩散理论 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1973罗杰斯和休梅克《创新的传播》
-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和任务是一贯的
基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具体:
- 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的畅通,并用来指导人民的思想、工作。
- 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
- 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 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 做好对外报道和国家宣传
第五节 中国的新闻改革
- 30年的四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从1979年初--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最流行的观点是:新闻媒介有其自身规律,它不为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不被任何暴力所动摇。新闻工作必须遵循新闻媒介的规律。
"拨乱反正"在全国新闻界在以下几方面形成基本共识:
- 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也刊登时事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 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在这段时期,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刊物的最大篇幅。
-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 纠正了历史的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此期间的全新观念:新闻传播也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
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的引进,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也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 首先是媒介结构的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出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
- 其次是媒介内容构成的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
- 再次是新闻报道模式的改变。
这一切,都使新闻媒介的面目焕然一新。
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
1992年--至今,对新闻事业属性的重新界定促使新闻媒介在事业上的迅猛发展。
逐步形成一个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
理论上的突破带来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即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在经营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 竞争导致中国的新闻媒介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有:
- 从传者为中心到受者为中心的转型。以受者为主是和市场经济相对应的。
- 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从1992年以来,各地(报纸)增版(广电)扩台的势头不可抑止。各新闻媒介都纷纷更新设备、兴建办公大楼;电脑写稿、电脑编排开始普及;采访手段、办公手段日趋现代化。
- 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所有新闻媒介调整内部结构,力图建立起"分工合理、人员精干,反应灵敏"的新机制。
总趋势是:①提升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有些媒介已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之下有总编辑和总经理双驾马车,处于同等地位。②精简冗员,竞争上岗。③试图打破按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部室的老模式,建立条块结合、采编合一、对外界反应灵敏的新结构。④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拉开分配档次。
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1996年开始,传媒业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果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媒体增长方式。
具体目标:
- 适度的市场集中,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十来家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媒体集团,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支柱,从而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
- 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化发展,从外延性增长转变为内涵性增长,在集团化平台上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 走专业化媒体,差异化竞争道路。
- 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六大举措:
- 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 频率、频道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 二级电视、三季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 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 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
- 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备注:制播分离,编营分离:电台电视台指制作新闻节目和部分核心节目,其他由对立制作公司提供;所有媒体,内容生产和经营活动分开。
二分传媒: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
“三跨”的基本模式:
- 两家或数家媒体实行跨区域联合,共同出资、出任,创办一家新媒体——“三跨”基本模式
- 两家或数家媒体实行跨区域合作,对已有的一两家媒体注资改造、重新包装
- 大型国企注资媒体,实行跨行业经营
- 新闻改革的特点
- 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 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创力
- 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 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增量改革:新报新台新套路,旧报旧台老思路
盘活存量:下力气改革党报,让党报重回其应有的核心地位,打造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边缘:传媒业微观层面上的经营管理,广告经营等
核心:新闻报道的改革
-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五大走势)
- 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 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 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 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 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 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大众传播的法制化管理是现代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 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 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 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 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 特点
相对自由竞争阶段:1978——1996媒介发展阶段,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形式单一、过分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