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阶段:1996——21世纪,媒介竞争已集中优势媒体,创造更高级的媒体形式——集团形式。
- 具体表现
- 出现了跨行业的特点
- 行业联合开始
- 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了基础
- 对现实的影响
- 这种集中对媒介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 报业集团的出现有利于媒介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
- 媒介以其雄厚的实力走向世纪,并有效地和国外媒体展开竞争
- 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主要表现:
- 传者的角色转化 “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化
- 受者的角色转化 被认为是新闻信息理所当然的“消费者”,享有知晓新闻信息的权利
- 媒介风格的转化 媒介品种多元化
- 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 受众的分化
- 媒体的分化
单一政党报向党报、大众化报纸并存的格局转化
高级严肃性媒体与生活大众化媒体的分化
- 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各自规定性 差别:学科背景、研究领域、主攻方向、研究方法
- 深层的社会原因 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新闻媒介的改革
- 转化的途径 吸收受众理论 吸收效果理论
四、我国新闻媒介改革和发展展望
1、各级党报需要下大力气来研究如何加强报纸的思想性、指导性,坚决刹住煽情主义倾向。
2、对受众的重新定位。
3、把新闻报道的着眼点转到市场上来。
4、加紧新闻媒介内部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新闻媒介的调控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
-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 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题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基本特点:
- 以营利为最终目标
- 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 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 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 以西欧各国为达标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主要在西欧和日本,公营台按原先的模式继续运作,私营台则以美国私营台的模式进行商业化运作
- 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考虑:
- 政治上:防止少数人活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有助于保护政治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 经济上:公私并举,相互竞争,从不同渠道获取收益,避免自相残杀。
- 文化上: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 问题:
- 娱乐化倾向
- 公营台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 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特点:
- 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 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党和政府的喉舌”
- 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 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政府直接拨款
- 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三个层面:
- 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制度
- 内容层面的管理
- 机构层面的管理 《反垄断法》
-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 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私营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国营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
① 董事会领导制
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实际就是谁有钱谁就有最大权力。
② 社会化领导
特点:理事会有广泛代表性;尽可能不受政府干涉。
③ 政府领导制
特点:政府通过政府的主管部门任命媒介部门的领导,由它们再来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
- 中国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我国新闻媒介采用政府领导制,各级党委是新闻媒介的最高决策机关。
①社长负责制
特点: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分工明确,突出经营。
②总编辑负责制
③行政负责制
- 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
业务机构设置基本要求:
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分层授权,责权合一;
分工明确,反应神速。
- 我国新闻媒介业务机构
报社业务机构设置特点:编辑部各种设置和党、政机关的机构基本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报社就有相应部门。
电视台业务机构设置特点:各个部下面还分设若干个科。
新闻单位“按需上岗、按岗定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措施
传媒业经营
- 基本原则
- 普遍服务原则 公平、公道地为全体人民提供信息等服务,不考虑成本
- 编营分离原则
- 受众中心原则 麦卡锡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劳特鹏4C(consumer wants and need\cost\convinience\communication)
- 基本目标
打造媒体核心竞争力,建设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
- 新闻真实、及时
- 新闻有吸引力,满足公众的要求、愿望
- 说真话,反映公众的要求、愿望
- 敢担当,勇于揭露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和不法之徒
- 有责任心,对受众服务到位
- 基本路径
- 集约化
英国北岩集团(哈斯沃斯)
中国传媒集团基本是单一的专业化集团
- 专业化
电视台的专业化是和网络传输化同步进行
中国广电专业化缺陷:区域性
问题:
- 频道、频率设置雷同
- 节目回放率过高
- 专业化程度低
- 三跨:跨行业、跨媒体、跨区域经营
美国viacom集团
优势:
- 壮大自身实力,迅速占领市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 打造完整的产值链
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
- 新闻自由: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英国 约翰逊·弥尔顿1646《论出版的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出版自由是伟大的口号,是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各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
-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 新闻法规
- 新闻法规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和规则,是国家对媒介实行管理的依据。
- 新闻法规的三种形式:
- 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
-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判例法
- 把新闻法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 新闻法规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又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各个国家的新闻法规,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护新闻自由,这是现代国家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新闻法规。
- 在防止滥用新闻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的新闻法规也对新闻报道作了一定的限制。共同的是国家安全法、诽谤法和隐私法。
- 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
- 诽谤法: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借机诽谤诋毁;
- 隐私权:与社会无关不愿让他人知晓的事情。
- 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
四种正规途径: 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
- 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 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 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 媒体的自律
新闻媒介的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宏观管理指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的调控;微观管理是指新闻媒介内部的自身管理。
大众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
- 媒介系统拥有的资源是信息,功能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 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意义在于:
1、 决定媒介制度;
2、 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 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 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现代性、开放性、市场化。这也是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
- 大众传媒与政治
-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
-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1、 发布政治信息
2、 宣传政治主张
3、 进行舆论导向
- 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1、 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2、 参与政治决策;
3、 进行舆论监督。
- 大众传媒与经济
-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要素。三个决定性要素中,经济是其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活力的。
- 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
1、 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 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 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 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 -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 收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消费;
2、 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不公正现象;
3、 刊登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4、 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就业岗位。 - 中国传媒走向市场之路
1、 着力经营广告;
2、 调整产品形态,扩容、创办通俗化大众报纸;
3、 自办发行;
4、 多元化经营。
- 大众传媒与文化
-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1、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象一致都是大众;
2、大众媒介的特点符合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都讲求“新”、“快”,电视最容易传播大众文化;
3、大众文化有时追求感官刺激,正是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影、电视的优势。 - 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
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大众媒介特征相关: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 - 流行、符号化、偶像崇拜构成大众传媒中特有的文化现象
-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1、大众媒介对文化的设限
大众媒介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大众媒介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大众媒介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2、文化帝国主义(20世纪60年代提出)
-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 塑造国家形象
- 影响对外政策
- 影响吸引外资
- 影响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