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甲状腺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1)维持正常生长发育2)促进代谢和产热3)提高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反应性。
机制:甲状腺激素在细胞核内与受体结合,诱导靶基因转录而发挥效应。
临床应用:1)甲状腺功能低下:呆小病,黏液性水肿。
2)单纯性甲状腺肿:补充内源性激素不足,并抑制TSH过多分泌。
3)其他:减轻甲亢患者服用抗甲状腺药后的甲状腺肿大及防止甲状腺功能低下。
不良反应:甲亢症状如心悸,多汗,失眠,重者发热,脉搏快而不规则,甚至有心绞痛,心力衰竭,肌肉震颤或痉挛。(停药,用β受体阻断药对抗)
203.抗甲状腺药物有哪些?
1)硫脲类 2)碘及碘化物 3)β受体阻断药 4)放射性碘
204.硫脲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2009年考过)(复试)
药理作用:
1)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抑制络氨酸的碘化及藕联,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2)抑制外周组织的T4转化成T3。
3)免疫抑制作用:控制高代谢症状,降低TSI(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
4)减弱β受体介导的糖代谢。
临床应用:1)甲亢的内科治疗:轻症和不宜手术或放射性碘的治疗者。
2)甲状腺手术前准备:减少甲状腺手术合并症及甲状腺危象,但可使TSH分泌增加。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皮肤瘙痒,药疹。
2)消化道反应:厌食,呕吐,腹痛,腹泻。
3)粒细胞缺乏症:最严重的。
4)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205.大剂量碘和小剂量碘分别有什么作用与应用(碘及碘化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2012,2014年考过)(复试)
药理作用:1)小剂量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可预防单纯性甲状腺肿。
2)大剂量碘:有抗甲状腺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拮抗TSH的促进激素释放作用。
临床应用:1)甲亢的手术前准备:可使腺体缩小变韧,血管减少,利于手术进行及减少出血。 2)甲状腺危象的治疗: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同时配合服用硫脲类药物。
附:碘化物不能单独用于甲亢内科治疗的原因。
大剂量碘的抗甲状腺作用快而强,但是腺泡细胞内碘离子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细胞摄碘即自动降低,使胞内碘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失去抑制激素合成的效应,故不能单独用于甲亢治疗。
206.甲亢病人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前主要用哪两类药,其机制是什么?(09,11,14年考过)(复试)
1)硫脲类(丙硫氧嘧啶):降低基础代谢率,防止麻醉及术后甲状腺危象。
2)大剂量碘剂:手术前两周给药,使甲状腺组织退化,利于手术进行及减少出血。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207.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2009年考过)
药理作用:
1)促进脂肪合成,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使其利用率增加。
2)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并抑制糖原分解,糖异生。
3)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核酸,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
5)促进K+进入细胞,降低血钾浓度。
临床应用: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Ⅰ型)
不良反应:(2016复试)
1)低血糖症:过量所致,及时发现及时补充糖或葡萄糖。
2)过敏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用高纯度制剂或人胰岛素。
3)胰岛素抵抗:正确处理诱因,调节酸碱,水电平衡,加大胰岛素剂量。
4)脂肪萎缩:应用高纯胰岛素制剂后较少见。
208.什么是胰岛素抵抗,产生原因?(10,11,14年考过)(复试)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促进机体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为维持正常血糖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使胰岛素增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由于并发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使胰岛素作用锐减,需短时间内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百至数千单位。
治疗:只要正确处理诱因,调整酸碱,水电平衡,加大胰岛素剂量,可取得良好疗效。
2)慢性型:指每日需用胰岛素200U以上,且无并发症者。
原因:
(1)受体前异常:主要因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妨碍胰岛素向靶部位转运所致。
治疗:改用其他种属的胰岛素,适当调整剂量。
(2)受体水平变化:①高胰岛素血症②老年③肥胖④肢端肥大症⑤尿毒症等疾病导致胰岛素数目减少,酸中毒时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下降。
治疗:注意减肥,防治有关疾病(肢端肥大,尿毒症等)。掌握胰岛素的用量避免人为造成高胰岛素血症。
(3)受体后异常: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及某些酶系统失常等都可能妨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209.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代表药。(2012,2013年考过)(复试)
1)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噻唑烷酮类化合物)
2)磺酰脲类:格列美脲,格列本脲。
3)双胍类:二甲双胍(甲福明)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5)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
其中:1)3)治疗胰岛素抵抗
210.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理作用及用途,作用机制。(2012年考过)(复试)
药理作用: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3)防治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4)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附:该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糖机制。
过氧化酶增殖体受体γ(PPAR-γ)激活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途径。
1)活化的PPAR-γ与几种核蛋白形成杂化二聚体复合物,导致脂肪细胞分化产生大量小脂肪细胞,增加了脂肪细胞总量,提高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2)增强胰岛素信号传递。
3)降低脂肪细胞瘦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
4)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
5)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转运体以及葡萄糖转运体等的转录和蛋白合成,增加基础葡萄糖的摄取和转录。
211.磺酰脲类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2010年考过)(复试)
药理作用:
1)降糖作用:机制:(1)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该类药物与胰岛B细胞膜上磺酰脲受体结合后,可阻滞与受体相藕联的ATP敏感钾通道而阻止钾外流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促进胞外钙内流。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后,触发胰岛素的释放。
(2)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3)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
2)对水排泄的影响:抗利尿作用,促进ADH(抗利尿激素)分泌和增强其作用,治疗尿崩症。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弱血小板黏附力,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临床应用:
1)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3)尿崩症:只用氯磺丙脲。
药物相互作用:1)磺酰脲类血浆结合率高,表观分布容积小。因此在蛋白结合上能与其他药发生竞争,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2)消耗性病人血浆蛋白低,黄疸病人血浆胆红素水平高,能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低血糖。
3)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均可降低磺酰脲类的降血糖作用。
4)肝药酶诱导剂利福平加速磺酰脲类在肝的代谢。
212.双胍类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复试)
药理作用: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但对正常人血糖无明显影响。
作用机制:1)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2)降低葡萄糖在肠的吸收及糖原异生。3)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尤适用于肥胖及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213.抗菌药的分类及代表药。(复试)
抗菌药:1)人工合成抗菌药:环丙沙星
2)抗生素:(1)天然抗生素:青霉素G
(2)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头孢氨苄
214.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1,13,14年考过)(复试)
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
215.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原因)。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
原因:天然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的化学物质,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于杀灭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抵抗抗菌药物,形成耐药性。
216.细菌耐药性的几种表现(细菌耐药的机制)(09,10,11,14,16年考过建议全背)
1)产生灭活酶
2)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4)增强主动流出系统功能
217.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2)按适应症选药
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
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附: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药理作用
1)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基因转录,增加胰岛素的转录分泌。2)刺激胰岛B细胞增殖分化,抑制凋亡,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
3)强烈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4)促进胰岛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5)控制食欲与摄食。
6)延缓胃内物排空。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18.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
1)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注射用青霉素G 口服用青霉素V
(2)耐酶青霉素类:注射用甲氧西林 口服,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3)广谱谱青霉素类: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 口服用阿莫西林
(4)抗铜绿假单胞菌 广谱青霉素类: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注射用美西林 口服用匹美西林
2)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
(1)第一代: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 口服用头孢氨苄
(2)第二代:注射用头孢呋辛 口服用头孢克洛
(3)第三代: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口服用头孢克肟
(4)第四代:注射用头孢匹罗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
4)β-内酰胺酶抑制药:棒酸和舒巴坦类。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21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机制:主要作用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导致细菌死亡。
220.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2014年考过)
机制:
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
2)改变PBPs:PBPs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增加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
3)改变菌膜通透性:改变细菌跨膜通道孔蛋白结构性质或减少跨膜通道孔蛋白数量,甚至使之消失,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的量显著减少而耐药。
4)增强药物外排:通过胞浆膜上的主动外排系统主动外排药物。
5)缺乏自溶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
6)与药物结合: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使其不能达到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221.青霉素G有哪些主要的优点和缺点,不良反应。(2012年考过)(复试)
优点: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抗菌作用强,产量高,毒性低,价格便宜。
缺点: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易发生过敏反应。(休克)
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
2)赫式反应:由大量病原体被杀死后释放的物资所引起。
3)其他不良反应:肌内注射产生局部疼痛,红肿或硬结。
222.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的异同点。
相同点:1)药动学方面,脑膜炎时脑脊液中均可达到有效浓度,与丙磺舒合用可延长半衰期。 2)毒性低,但均可产生过敏反应,且有完全交叉过敏反应。
不同点: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2)半合成青霉素部分耐酸(青霉素V),耐酶(甲氧西林),抗菌谱广(氨苄西林)。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氨苄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氨苄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
223.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是什么?防治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措施。
致敏原:青霉素溶液中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6-APA
高分子聚合物。
防治:
1)仔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2)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3)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4)不在没有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5)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
6)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7)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8)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224.试比较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特点,并各举一例。(09,10,11,13年考过很重要建议全背)(2016复试)
代表药 肾毒性 抗G+ 抗G- 抗铜绿假单胞菌 对酶的稳定性 应用
第一代 头孢氨苄 ++ +++ - - + 敏感菌感染
第二代 头孢克洛 + ++ ++ - ++ 各种敏感菌感染
第三代 头孢哌酮 - + +++ ++ +++ 严重感染
第四代 头孢匹罗 - +++ +++ +++ +++ 各种严重感染
注:由+到+++代表作用逐渐增强 - 代表无作用
Ⅲ、Ⅳ代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效,Ⅳ代用于Ⅲ代耐药的感染。
Ⅲ、Ⅳ代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t1/2相对长,维持时间长,体内分布广。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225.大环内酯类包括哪些抗生素(抗菌机制),耐药机制。(复试)
大环内酯类主要包括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抗菌机制: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
亚基结合,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酶 2)靶位的结构改变 3)摄入减少 4)外排增多
226.红霉素临床首选应用于哪些感染性疾病。
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者,还用于上述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也能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第四十一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27.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抗菌机制,耐药机制。
抗菌作用:1)需氧菌,G-杆菌,强杀菌 2)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结核杆菌 4)对肠球菌和厌氧菌不敏感。
抗菌机制:1)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伸,终止阶段,造成细菌胞膜缺损。
2)为杀菌药,对静止期细菌有较强作用。
耐药机制:1)产生修饰氨基苷类的钝化酶,可出现交叉耐药性。
2)膜通透性的改变,菌体内药物浓度下降。
3)靶位的修饰,致使对药物的亲和力降低。
228.氨基糖苷类的共同特点。(10,12,14年考过)(复试)
1)化学结构相似:由氨基糖分子与非糖部分的苷原组成,呈碱性。
2)抗菌谱相似:对G-作用强,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增强,对G+作用弱。
3)抗菌作用机制相似: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及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来发挥抗菌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各个阶段。
4)不良反应相似: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过敏反应。
5)体内过程相似:口服难吸收,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
6)易产生抗药性:各药之间有完全或单向交叉耐药性。
229.氨基糖苷类和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的优点,注意事项及药理依据。(2010年考过)
1)优点: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抗菌活性。
2)注意事项:不宜在同一注射器内给药,因β-内酰胺环可使氨基糖苷类失活。
3)药理依据: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使氨基糖苷类易于进入菌体细胞而发挥较强的抗菌作用。
230.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抗菌特点及临床应用。
特点:庆大霉素是广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临床应用:1)严重G-杆菌(沙雷菌)感染首选药。
2)可与青霉素合用,协同治疗严重的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或草绿色链球菌感染。
3)可局部用于皮肤,黏膜表面感染和眼,耳,鼻部感染。
4)可用于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
231.青霉素(β-内酰胺类)或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协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使氨基糖苷类易进入细胞,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属于静止期杀菌剂,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232.下列各组用药是否合理,简述其原因。(2011年考过)(复试)
1)青霉素+四环素 2)青霉素+氯霉素 3)两种联合用药均不合理
答:3) 理由:四环素和氯霉素均为快速抑菌药,用药后细菌被快速抑制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青霉素难以发挥其繁殖期杀菌作用,故合用产生拮抗作用。
第四十二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233.四环素的抗菌机制,耐药机制,临床应用,抗菌特点,体内过程,不良反应。
抗菌机制:1)药物进入细胞浆后,与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特异性结合,抑制肽链延长和蛋白质合成。
2)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菌体内核苷酸及其他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细菌DNA复制。
3)高浓度时也具有杀菌作用。
耐药机制:1)细菌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表达增加,大量生成核糖体保护蛋白。保护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不受药物影响。
2)大肠埃希菌染色体突变,导致细胞壁外膜孔蛋白Omp F减少,进入菌体的药物减少。
3)细菌产生四环素类药物泵出基因,使菌体内药物浓度降低。
4)细菌产生灭活酶,使药物灭活。
临床应用:四环素类仍可作为下述疾病的首选药。
1)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Q热和羔虫病
2)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3)衣原体感染(鹦鹉热,沙眼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