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解析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1-10

2019 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901 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1、    简答题

1.正常商品与吉芬商品需求曲线区别,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画图说明。

2.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内涵与关系。

3.公共物品为什么导致低效率。

4.科技进步对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5.为什么说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6.影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2、    论述题

1.菲利普斯的内涵与政策效应,滞胀形成的原因,用 AD-AS 模型分析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解决滞胀。

2.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原因?我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有哪些?


2019 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901 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正常商品与吉芬商品需求曲线区别,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画图说明。

答:(1)正常商品和吉芬商品

①正常商品正常商品是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即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

②吉芬商品

19 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 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并将像土豆这种随着物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称之为“吉芬商品”。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

(2)正常商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区别

①正常商品需求曲线的特征
20200110135125.gif

图 1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图 1 所示,横轴 OX1 和纵轴 OX2 分别表示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其中,商品 1 是正常商品。X1′是价格变化前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商品 1的价格下降后,商品需求量增加到X1‴。商品 1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便是商品 1 的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

如果作一条补偿线 FG,使该线与价格变化后的预算线 AB′平行,并与价格变化前的无差异曲线 U1 相切,则切点处 c 对应的对商品 1 的需求量 X1‴就是在商品价格变化后,剔除了收入效应的消费量。因此,X1′X1″就是商品 1 价格下降后的替代效应,X1″X1‴就是商品 1 价格下降后的收入效应。

可以看出,对于正常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②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特征

如图 2 所示,商品 1 是吉芬商品。商品 1 的价格 P1 下降前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 a 点和 b 点,相应的商品 1 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 X1′X1″,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 FG 可得:X1″X1‴为替代效应;

X1‴X1′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 X1‴X1′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 X1″X1‴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 X1′X1″为负值。在图 2 中,a 点必定落在 b、c 两点之间。

20200110135135.gif
图 2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对吉芬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但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就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

2.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内涵与关系。

答:(1)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内涵

①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因此得名。它是用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它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队,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如图 3 所示。ODL 为该图的洛伦兹曲线。
20200110135143.gif

图 3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越不弯曲、越靠近对角线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如果所有收入集中在某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则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 OHL。如果任意人口百分比都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 45 度线 OL。

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平等,也不是完全不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 OHL,也不是 45 度线 OL,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且凸向横轴的曲线(如 ODL)。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越凸向横轴,越接近折线 OHL;反之,就越靠近 45 度线 OL。

②基尼系数

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 G 为基尼系数,则:G=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 1,也不会小于零,即有 0≤G≤1。基尼系数的性质主要有: a.当 G=0 时,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b.当 G=1 时,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 c.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关系

两者都是用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兹曲线中各部分的面积计算得到的,即 G =A/(A+B)。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A 的面积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弧度越小,A 的面积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

3.公共物品为什么导致低效率。

答:(1)公共物品的定义

公共物品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国防、海上导航用的灯塔,就是公共物品。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

(2)公共物品导致低效率的原因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它就很难弥补生产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生产者提供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也就是导致了低效率。

4.科技进步对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1)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前提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①将更多的劳动者带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产业革命后,机器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更多的妇女儿童站在机器旁边,通过机器参与生产过程。

②促进换班制度的实行。机器的大规模应用的问题之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的机器无形贬值,以及生产中断之后再继续的巨大损耗。对于资本家来讲,这是其贪婪本性所不能容忍的。

③劳动标准化,降低工人偷懒带来的消耗。机器大规模应用后,将站在它旁边的劳动的效率固定在某一水平范围内,降低了其偷懒的可能性。机器成为监督工人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充分利用工人的工作时间来变相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3)    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在保持工作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②在人与自然发生有关系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和技艺不断改进,带来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雇佣工人生产率不断提高,各生产工序之间的衔接更加平滑,各工序之间转移的时间降低。

③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管理技术的发展,让生产的这种协调在经济层面上更加可行。

即使是在生产力三要素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这种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因生产系统的更加合理有效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5.为什么说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答:(1)劳动力商品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

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2)    劳动力不是从来就是商品。在原始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用出卖劳动力。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奴隶与农奴,都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劳动力也不可能成为商品。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开始,具有人身自由的农民、小生产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为生,这时劳动力成为商品。

(3)    劳动力也不会永远都是商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需要出卖劳动力。

6.影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答:(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中,剩余价值的表现是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因此,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2)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

①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③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水平。

二、论述题

1.菲利普斯的内涵与政策效应,滞胀形成的原因,用 AD-AS 模型分析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解决滞胀。

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与政策效应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 1861~1957 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①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如图 4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其改造的出发点是: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若劳动生产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政策含义: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只要能够容忍高通货膨胀,就可以拥有低的失业率,或者可以通过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果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20200110135155.gif
图 4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

②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因而,他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短期指的是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方程是:π=πe-ε(u

-u*)。其中,πe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 π-πe=-ε(u-u*)。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如图 5 所示。

政策含义: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因此,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20200110135204.gif
图 5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③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④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 6 所示,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20200110135213.gif
图 6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    滞胀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①滞胀的定义

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滞胀形成的原因

根据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彼消此长的权衡关系,不可能出现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引入通胀预期后,很容易揭示滞胀的形成机制: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较高时,经济体将出现高通货膨胀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 7 中的最右上方的那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这时,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关系依然存在,如果将实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低于人们预期的水平以下(实际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仍然较高),那么实际失业率将超过自然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图 7 中的 s 点。

20200110135221.gif
图 7 滞胀的形成机制

(3)    AD-AS 模型分析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解决滞胀

①需求政策

从图 8 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以下两种情况:

a.AD 是总需求曲线,AS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 E 决定的收入或产量为 Y,价格水平为 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b.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 AD 向右移动到 AD′,短期总供给曲线 ASS 和新的总需求曲线 AD′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用图 8(b)表示。

②供给政策

在图 8(b)中,AD 是总需求曲线,AS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现在出现供给冲击,ASS 左移到 AS′S,与总需求曲线 AD 交于 E′,E′点所决定的产量为 Y′,价格水平为 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20200110135231.gif
图 8 供求分析对滞胀的解释

③解决滞胀的政策

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总需求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改变产量或收入,如图 8(c)所示;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政府治理滞胀的对策主要有:a.紧的货币政策;b.松的财政政策,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原因?我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有哪些?答:(1)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原因

经济下行就是指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都在不断的降低,比如 GDP、PPI、CPI 等,也就是经济从一个增长趋势变成一个下降的经济趋势。这种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压力即是经济下行压力。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原因有:

①人口因素。从 2011 年开始,中国 15 到 64 岁的生产性人口比例下降,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将对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造成严重阻碍。

②资源因素。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不仅破坏了环境,也造成了非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多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使得资源消耗越来越多,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若想未来保持同样的增长,或较高增长速度,都必须在获取资源上付出更高成本。

③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反作用不断显现。经济过快增长,使得资源过度消耗,生态被严重破坏。另外产能过剩、大量产品积压,生产效率更低也是其中一个表现。

④国家的经济基础越大,增长越困难。一个国家经济基础越大,增长率每一个百分点所包含的内容比过去要多很多。近年来,我国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以 GDP 增速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将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给经济增长下行带来了压力。

⑤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大。2008 年国际经融危机以后,美国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是欧洲、新兴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还不行,整个国际市场处于不景气状态,这种状态对我国的出口具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下降,高额的企业所得税、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的高负担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2)我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

①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增加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整以资源和劳动力为主的要素投入结构,加大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比重,注重无形要素的贡献,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粗放型生产方式,减少经济发展的代价。改善目前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需求结构,完善内需的拉动机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创新驱动。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应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发展质量型的经济增长,强调创新驱动型内生经济增长。要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国民素质。还要完善制度环境,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扩大创新主体。逐步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弱化政府的干预机制,通过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的创新投入。构建战略创新体系,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市场创新之间的协调机制。

③缓解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避免“收入陷阱”。“收入陷阱”主要与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收入差距过大且公共服务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这要求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淘汰机制,放弃落后产能,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推进所有制改革,弱化国企垄断地位,打破行政垄断,改善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使其在相关行业发挥基础保障和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避免低效生产。

④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加快落实简政放权年度计划,积极在全国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加快放松对各类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准入限制,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大新型城镇化相关改革的力度,落实“三个一亿人”的战略和相关政策。


相关话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