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生物学重点整理完整版(考研复试必备)(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3-01



1、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一般来说多数的海洋鱼类均属于这一类型。

2、由海洋游向江河的溯河性洄游

3、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性洄游

生殖洄游的特点是:

①游速快, 距离长, 受环境影响较小。如果事先了解生殖洄游鱼群的前进速度和方向,就可以根据当前的渔况推测下一个渔场和渔期。

②在生殖洄游期间, 分群现象最为明显, 通常按年龄或体长组群循序进行。

③在生殖洄游期间, 性腺发生剧烈的变化, 无论从发育情况或体积和重量来看, 前后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④生殖洄游的目的地是产卵场, 每年都在一定的海区, 但在水文条件( 如温度、盐度的变化等) 的影响下, 会发生一些变化。

(二)索饵洄游越冬后鱼类经过生殖洄游和生殖活动, 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的成鱼, 游向饵料丰富的海区强烈索饵, 生长育肥, 恢复体力积累营养, 准备越冬和来年生殖。

①洄游目的在于索饵, 因此其洄游的路线、方向和时期的变更较多, 远没有生殖洄游那样稳定。

②鱼类索饵涧游的主要因子是营养条件, 水文条件( 温度、盐度等) 则属于次要因子。饵料生物群的分布变化和移动支配着索饵鱼类的动态

③索饵洄游一般距离较短,群体较分散。

(三)越冬洄游又称季节洄游或适温洄游。

越冬洄游的特点是:

①鱼类越冬洄游时通常向水温逐步上升的方向前进。因此, 我国海洋鱼类洄游的方向一般是由

北向南、由浅海向深海进行的。

②在越冬洄游期间, 鱼类通常减少摄食或停止摄食, 主要依靠索饵期中体内所积累的营养来供

应机体能量的消耗。

③鱼类只有达到一定丰满度与含脂量后, 才有可能进行越冬洄游, 并受到环境条件的刺激( 如

水温下降), 才促使鱼类开始越冬洄游, 因此, 环境条件的变化是洄游的条件。未达到一定的丰满度和含脂量的鱼, 则继续索饵肥育, 而不进行越冬洄游。

生殖、索饵和越冬三种洄游是相互联系的, 生活周期的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作好准备。

并非一切洄游性鱼类都进行这三种洄游, 某些鱼类只有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 但没有越冬洄游。还有些鱼类这三种洄游不能截然分开, 而且有不同程度交叉。如分次产卵的鱼类, 小规模的索饵洄游就已经在产卵场范围内进行了, 索饵洄游中, 由于饵料生物量或季节发生变动, 有

可能和越冬洄游交织在一起。

2.黄渤海鱼类的分布类型:

①定着性鱼类 : 终年栖息于黄渤海某局部水域, 除了春冬作深浅适温迁移以外, 通常不进行洄游的鱼种或某些地方型。如孔鳝、梭鱼、魲鱼、海龙、海马、梅童鱼、鰕虎鱼、六线鱼、褐菖鲉和低龄小黄鱼、牙鲆等十余种均属此类型。

②黄渤海洄游型: 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均在黄渤海中度过。由于它们的适温性质不同, 又分为二个类型。

其一,黄渤海鱼类泪游的基本型, 计有鳀鱼、真鲷、小黄鱼、带鱼、牙鲆以及对虾、枪乌贼等暖温性主要经济鱼虾类;

其二, 终生栖息于黄海冷水分布区内, 其泪游分布区与冷水团的消长息息相 关, 如太平洋鲱、鳕、虫鲽、石鲽、褐虾等, 种类虽不甚多, 但产量颇巨 , 是黄渤海的特产种类。

③东黄海洄游型: 春夏在黄渤海沿岸产卵、索饵, 秋后循原路线返回东海越冬。

④阶段性洄游型: 如金线鱼等部分暖水性鱼类 , 其越冬与产卵均在东海水域, 仅夏秋季索饵阶段进入黄海。

⑤溯河性洄游型: 在产卵期溯入河中或在河口附近产卵, 冬季即在附近海域深水处越冬。黄渤海只有刀鲚、香鱼、大银鱼等几种小型鲱形目鱼类 , 在产卵期溯入河中或在河口附近产卵, 冬季即在附近海域深水处越冬。

⑥降河性洄游型:这类型中有松江魲鱼, 其成鱼降河入湾口产卵, 幼鱼溯入鱼港或河叉中栖息。

3. 分析标志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标志方法。

所谓标志放流,是将天然水域中捕捞获得的水产资源生物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水域,并通过渔业生产船或调查船重捕的过程。

意义和作用:

(1)了解鱼类洄游移动的方向、路线、速度和范围。

(2)推算鱼类体长和体重的增长率。

根据放流时标志鱼类的体长和体重的测定记录, 与经过相当时间重捕鱼类的体长和体重作比较, 可以推算出鱼类的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速率。

(3)推算近似的渔获量和递减率以估计资源蕴藏的轮廓。

主要标志方法:

1.标记法:以致伤水产资源个体的某一部位作为标志的标志放流的最早方法。比如对鱼体进行标志时, 往往是切除鱼体的脂鳝、鳍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标志, 放回海中, 放流时将切除部分的形状、部位、时间、地点分别记录, 作为重捕时的依据。

2.加标法

①体外标志法 挂标志牌。

②体内标志法

这是为弥补体外标志牌对标志个体的行动产生影响, 容易被网或水中植物挂缠等缺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将标志牌置入标志生物体, 所以标志个体在渔获中难于被发现, 只能通过电磁装置等仪器来加以检测。

③放射性同位素跟踪法

前者一般以放射性周期较长(1-2年)而又对鱼类机体无害的放射性同位素 ( 如磷、锋、钙的同位素) 通过混合于饵料使鱼食用或对鱼类直接感染, 使鱼类体内(骨胳中) 具有所感染的同位素元素。用同位素检验器, 检查渔获物中的鱼是否具有所感染的同位素, 从而判定其洄游范围。

④超声波和电子跟踪法

是将微型超声波或电子仪器安置在生物体的体内或体外, 并通过该仪器发射的信号, 对生物体的行动加以跟踪。

第九章:与渔场有关的海洋环境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称为陆架坡折或陆架外缘。

坡度平缓,平均0°07′;宽度与深度变化较大 ;

大陆坡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下限水深变化大,平均坡度约为4°17′ ,但不同海区差别很大 。

大洋底系大洋海底区域,水深一般2500-6000m左右,地形广阔平坦,包括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部分,是海洋的主要部分。

海沟深度超过6000m的海洋深处称为海沟,多分布于大洋边缘。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水团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中国黄海近海海流 :黄海暖流、黄海沿岸流

中国黄海沿海水团:黄海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

大陆架渔场的成因:

1、邻近大陆,淡水中的丰富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由江河不断输送入海;

2、水域较浅,在风浪、潮汐、涡流和对流等的海洋力学因素作用下,上下层海水充分混合,把积蓄在底层营养盐补充到上层;

3、大部分水层光线充足,光合作用旺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4、是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产卵的好场所,也是其仔、稚个体生长的优良环境;

5、水域深度适宜,地形平坦,适于拖网、围网、刺网等渔具作业。

礁堆渔场成因,

天然鱼礁一是由于鱼类有趋集礁体的趋触性本能,但根本原因在于海流通过海底凸起的地形,在其附近产生上升流和涡流等海洋构造上的条件,从而增大海洋生物的生产力。

人工鱼礁集鱼作用颇为复杂,机理主要包括:1、阴影效果:认为鱼类有喜好阴影的习性, 2、饵料效果:在水中沉没物上生长着附着生物并增加底栖生物,由于这些生物成为鱼类的饵料而诱集大量鱼类。

3、涡流效果:向水流中投置物体,其下流一侧产生涡流,这种流体力学作用是聚集鱼类的一个因素。

4、逃避场效果:鱼类以鱼礁作为索饵行为的据点,同时也把鱼礁作为逃避敌害的隐蔽场所。


相关话题/渔业 资源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