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重点 内科笔记(期末考试考研复试专用)(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5-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周围和组织的
ACE,使血管紧张素 II 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不良反应主要是刺激性干咳和血管
 
性水肿。高血钾症、妊娠妇女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血肌酐超过 3mg 患者使用时需谨慎。
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ARB):常用的有氯沙坦。降压作用主要通过阻滞组织的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亚型 AT1,更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 II 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重构作用。
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 和(或)收缩压> 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脏、脑、肾脏、眼底、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治疗原则 1.迅速降低血压 2.控制性降压 3.合理选择降压药,硝普钠往往是首选的药物。4.避免使用的药物: 利血平,治疗开始时也不宜使用强力的利尿降压药。几种常见高血压急症的处理原则 1.脑出血 原则上实施血压监控与管理,不实施降压治疗。即>200/130mmHg,才考虑严密血压监测下进行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目标不能低于 160/l00mmHg。2.脑梗死 一般不需要作高血压急症处理。3.急性冠脉综合征:可选择硝酸甘油或地尔硫卓静脉滴注,也可选择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 ACEI 治疗。血压控制目标是疼痛消失,舒张压<100mmHg。4.急性左心室衰竭:硝普纳或硝酸甘油是较佳的选择。需要时还应静脉注射袢利尿剂。
    稳定型心绞痛
临表(一)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    部位 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    性质 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3.    诱因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4.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 3~5 分钟内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5.    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二)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心电图检查:1. 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正常,也可有陈旧心梗、ST-T 改变;
2.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常见 ST 段压低(≥0.1mV),并有 T 波倒置或直立(T 波诊断可靠性较 ST 段改变差);
3.    心电图负荷试验:最常用的是运动负荷试验,其阳性标准是 ST 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超过 0.1mv,持续 2
分钟以上。
4.    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
    急性心梗
killip 分级法 AMI 引起的心力衰竭称为泵衰竭,按 Killip 分级法可分为:
I 级    尚无明显心力衰竭;
Ⅱ级    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
Ⅲ级    有急性肺水肿,全肺大、小、干、湿啰音;
Ⅳ级    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临表①先兆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②症状⑴疼痛最先出现,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一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 ⑵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 24~48 小时后出现,体温多在 38℃左右。 ⑶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症者有呃逆。 ⑷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 1~2 周内,而以 24 小时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多。 ⑸低血压和休克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 1 周内发生,多为心源性的。 ⑹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为梗塞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收缩不协调所致。
 
③体征 ⑴心脏体征心界扩大,心率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多在 2~3 天有心包摩擦音。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可有各种心   律失常。 ⑵血压降低。
心电图:1.特征性改变 ST 段抬高性 MI 者其心电图表现特点为:(1)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2)宽而深的 Q 波(病理性 Q 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3)T 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在背向 MI 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 R 波增高、ST 段压低和 T 波直立并增高。
非 ST 段抬高性 MI 者心电图有 2 种类型:①无病理性 Q 波,有普遍性 ST 段压低≥0.1mV,但 aVR 导联(有时还有 V1 导联)ST 段抬高,或有对称性 T 波倒置为心内膜下 MI 所致。②无病理性 Q 波,也无 ST 段变化,仅有 T 波倒置改变。
2.动态性改变 ST 段抬高性 MI:
(1)    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 T 波,为超急性期改变。
(2)    数小时后,ST 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 T 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数小时~2 日内出现病理性 Q 波,同时 R 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
(3)    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 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 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
(4)    数周至数月后,T 波呈 V 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T 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非 ST 抬高性 MI:上述的类型①先是 ST 段普遍压低(除 aVR,有时 V1 导联外),继而 T 波倒置加深呈对称型。ST 段和 T 波的改变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类型②T 波改变在 l~6 个月内恢复。
溶栓疗法:无条件施行介入治疗或因患者就诊延误、转送患者到可施行介入治疗的单位将会错过再灌注时机,如无禁忌证应立即(接诊患者后 30 分钟内)行本法治疗。时间窗口:起病时间<12 小时,最佳时间<6 小时。
(1)    适应证: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 ST 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或病史提示 AMI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 小时,患者年龄<75 岁。②ST 段显著抬高的 MI 患者年龄>75 岁,经慎重权衡利弊仍可考虑。③ST 段抬高性 MI,发病时间已达 12~24 小时,但如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 ST 段抬高者也可考虑。
(2)    禁忌证:①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 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②颅内肿瘤;③近期(2~4 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④未排除主动脉夹层;⑤人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 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⑥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⑦近期(2~4 周)创伤史, 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 分钟)的心肺复苏;⑧近期(<3 周)外科大手术;⑨ 近期(<2 周)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⑩孕妇⑾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根据:①心电图抬高的 ST 段于 2 小时内回降>50%;②胸痛 2 小时内基本消失;③2 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 cK-MB 酶峰值提前出现(14 小时内)等间接判断血栓是否溶解
    二尖瓣狭窄
临表:一、症状 1. 呼吸困难 最早症状;2. 咯血 ① 突然大量咯血:由于支气管静脉扩张破裂引起,常出血剧烈;在二尖瓣狭窄持续存在时,支气管静脉壁逐渐增厚,不会再发生出血。② 咳血性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时发生。③ 粉红色泡沫样痰:急性肺水肿。④ 肺梗死伴有咯血。3. 咳嗽 4. 声音嘶哑
二、体征 重度二尖瓣狭窄常有“二尖瓣面容”,双颧绀红。
1.    二尖瓣狭窄的心脏体征:①心尖搏动不明显;②S1 亢进,开瓣音;③心尖区有低调的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
2.    肺动脉高压和右室扩大的心脏体征:右心室扩大时可见心前区心尖搏动弥散,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区   第二心音亢进或伴分裂。当肺动脉扩张引起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可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问闻及舒张
 
早期吹风样杂音,称 Graham Steell 杂音。

    GERD
 

三、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1.    一般治疗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可将床头端的床脚抬高 15~20cm,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减少增高腹压的因素。少食使 LES 压降低的食物。
2.    药物治疗
(1)    H2 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能减少 24 小时胃酸分泌,不能有效抑制进食刺激的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症患者。
(2)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增加 LES 压力,改善食管蠕动,促胃排空。
(3)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酸作用强,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
(4)    抗酸药。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作为临时缓解症状用。
3.    抗反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考生要牢记。
4.    并发症的治疗
(1)    食管狭窄,多数内镜下食管扩张,少数需手术。
(2)    Barrett 食管,积极药物治疗基础病变是预防 Barrett 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措施。
    慢性胃炎
病因 1.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 能长期定居于胃窦粘膜小凹,分解尿素产生NH3,还有 VacA 蛋白,损伤上皮细胞,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引起炎症反应。
2.    饮食和环境因素
3.    自身免疫 壁细胞损伤后,能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致壁细胞减少,胃酸分泌减少,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导致恶性贫血。
4.    其他因素 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括约肌松弛为原因之一反流液能削弱粘膜屏障功能。
分类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各类主要特点:内镜下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内镜下萎缩性胃炎有两种类型,即单纯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前者主要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显露、色   泽灰暗、皱襞变平甚至消失;后者主要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内镜下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皆可见伴有糜烂(平坦或隆起)、出血、胆汁反流。胃黏膜活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已如上述。
    消化性溃疡
临表: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但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以至不为患者所注意,而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GU 疼痛多为餐后 1/2~1 小时出现,而 DU 疼痛多在餐后 1~3 小时出现。典型的消化性溃疡有如下临床特点:①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②周期性发作,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发作常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③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表现为空腹痛即餐后 2~4 小时或(及)午夜痛,腹痛多为进食或服用抗酸药所缓解,典型节律性表现在 DU 多见。(一)症状 上腹痛为主要症状,性质多为灼痛,亦可为钝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多位于中上腹,可偏右或偏左。一般为轻至中度持续性痛。疼痛常有典型的节律性如上述。腹痛多在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缓解。

相关话题/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