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重点总结 精神病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5-12


2)    蜡样屈曲:在木僵基础上,有些患者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保  持很久不动。紧张型精分。
 
3)    缄默症:言语活动明显抑制。见于精分、分离障碍。
4)    违拗症:病人对于别人向他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紧张  型精神分裂。
3、模仿动作:无目的的模仿别人的动作。见于精分、孤独症。
4、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反复重复单一动作。见于精分。
5、作态:患者作出古怪的动作或表情。见于精分。
6、强迫动作: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克制的去重复做某种动作行为。见于强迫症。  十、意识障碍
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自身状态感知的清晰程度及人事反应能力。定向障碍为重要标志。   嗜睡;2、意识混浊;3、昏睡;4、昏迷;5、朦胧状态;
谵妄(“急性脑病综合征”。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幻觉、错觉。以幻视多见,幻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有定向力障碍,自我定向机环境定向均受到严重损害。谵妄状态多在夜间加重,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偶见持续数月。   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和全部遗忘。谵妄主要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和急性脑病综合征。谵妄的病死率可达十分之一。)
7、梦样状态。十一、自知力
自知力:又称作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1、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   相影响。多见于偏执型精分。
2、躁狂综合征: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为特征。见于躁狂发作、器质性精神障碍。
3、抑郁综合征: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活动减少。见于抑郁发作、器质性精神障碍。
4、紧张综合征:以患者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 见于精分、抑郁发作、急性应激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药物中毒。
5、遗忘综合征:又称科尔萨科夫综合征。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论
一、谵妄
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谵妄的主要临床表现:
谵妄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典型的谵妄通常 10 至 12 天可完全恢复    。
①意识障碍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重。    ②伴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
③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
④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可表现为白天嗜睡而晚上活跃。⑤感知障碍。  诊断: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定向障碍伴波动性认知功能损害。
关键病理改变:意识清晰下降。
治疗:谵妄的病人不能用苯二氮卓类和氯氮平,口服奥氮平安全,效果好。  二、痴呆   
 
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
痴呆患者起病多缓慢隐匿,1.认知功能损害:记忆减退是常见症状,早期出现近记忆障碍,   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差,注意力日渐受损,可出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2.语言障碍。3.人格改变:社会性退缩,冲动、幼稚行为,情绪不稳等,并可有“灾难反应”4.社会功能受损:晚期生活不能自理。
三、遗忘综合征   
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原因:是下丘脑后部和近中线结构的大脑损伤,酒精滥用导致硫胺(维生素 B1)缺乏是遗忘障碍最常见的病因。缺氧、一氧化碳中毒﹑血管性疾病﹑脑炎﹑第三脑室肿瘤等也可导致遗忘障碍。
 

一、阿尔茨海默病(AD)
 
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以智能损害为主。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可见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脑组织乙酰胆碱含量减少。
老年斑 SP 和神经元纤维缠结 NFT 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轻度:近记忆障碍为首发症状。中度:忘记自己家庭住址及亲友姓名,尚能记住自己的姓名,远记忆受损,不能回忆工作经历,时间定向障碍,地点定向障碍,容易走失,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生活料理需要家人督促和帮助。重度:忘记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不认识亲人,最终大小便失禁。
可能病因:阳性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抑郁症史。
诊断:存在痴呆;潜隐起病,缓慢衰退;无临床证据或特殊检查结果能够提示精神障碍是有疾病所致;缺乏突然卒中样发作。
治疗:一,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治疗。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 Ach 降解而提高脑内 Ach 含量,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如石杉碱甲,多奈哌齐,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 二,对症治疗: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三,康复保健    。二、血管性痴呆(VD)
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
临床表现:与 AD 比较,VD 起病相对较急,病程可呈阶梯式恶化且波动大,VD 较多出现夜间精神错乱,人格改变少见,VD 的认知功能通常局限,记忆缺损可能不太严重。
可能病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机能衰退。
诊断:急性起病,有卒中发作史,如无则病程呈阶梯进展,多有局部体征,MRI或CT 发现有多处梗死灶,人格大部分完整,智能衰退较晚。要点;前提是存在痴呆,认知功能的损害不平均,可有记忆丧失,智能损害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自知力和判断力可持续较好。
预防和治疗:对 VD 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 VD 的发病率,华法林可减少卒中伴房颤的危险性,既往有 TIA 或非出血疾病卒中患者,使用抗血小板凝集疗法,小剂量阿司匹林。 药物:血管舒张剂(双率麦角碱)长春西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三、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    病毒性脑炎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部分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轻度升高。治疗:抗病毒阿昔洛韦,对症治疗和并激素治疗,支持疗法,加强护理,给予适当抗精神病药物。
 
    化脓性脑膜炎:隐袭起病,前驱期以情感症状为主,随后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颅神经损。治疗:抗生素,对症和支持疗法。
    结核性脑膜炎:隐袭起病,前驱期以情感症状为主,随后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颅神经损。治疗:抗结核药。
    脑脓肿: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和谵妄,CT 或 MRI 检查可见局灶性低密度影    ,额叶脓肿为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消除颅高压、治疗原发灶。
四、颅脑外伤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1、脑外伤后遗忘(PTA)这是一种逆行性遗忘,患者忘记脑外伤当时以及其后一段时间的经历。PTA 的长度一般是指受伤一刻开始,直至正常的连续性记忆恢复为止,通常由数分钟至数星期不等。PTA 的长度可以座位临床评估脑外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针,即 PTA 愈长, 脑外伤愈严重。
2、脑震荡后综合征:是各种脑外伤的慢性后遗症中最普遍的。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注   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记忆减退,对声光敏感,疲乏,情绪不稳等。
五、脑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   
脑肿瘤可损害正常大脑组织,压迫临近脑实质或脑血管,在场里内压增高,以致产生神经系统症状或癫痫发作。
六、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
(一)发作前精神障碍
表现为先兆和/或前驱症状。先兆对决定癫痫源的起始部位有很大的定位价值。
(二)发作时精神障碍
1.    自动症:是指发作时或发作刚结束时出现的意识混浊状态,此时患者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   完成无目的、无效率的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或行为。其主要与颞叶自发性电活动有关系。
2.    神游症:比自动症罕见(三)发作后精神障碍
(四)发作间期精神障碍
1.慢性精神分裂样症状 2.精神障碍 3.人格改变 4.智能障碍七、梅毒所致精神障碍
麻痹性痴呆,起病初期出现构音障碍,反射亢进癫痫样发作,伴有记忆障碍,易激惹以及情绪波动。痴呆的同时可伴多种症状,如欣快,幼稚的自夸和夸大妄想。青霉素是各类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抗精神药和抗抑郁药可用于本病。
第三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指由脑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精神障碍。
病因:1.能量代谢障碍 2.中枢神经系统缺氧 3.毒性物质 4.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5.中枢神经生化改变 6.应激反应 。诱因: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环境因素,应激状态, 缺乏社会支持等也可影响。
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
精神症状与原发躯体疾病发生的时间有先后关系,病情在程度上有平行关系。  一般在躯体疾病的急性期或严重阶段出现精神障碍。
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急性脑并综合征,慢性躯体疾病引起慢性脑病综合征,从急性到慢性可有抑郁狂躁幻觉兴奋木疆等精神症状并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
精神症状与各种躯体疾病之间并无特异性联系。
治疗原发疾病并及时处理精神障碍,可使精神症状好转。
 
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智能尚好。
病因    :
1.    遗传因素(主要)    。
2.    神经发育: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
3.    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 精神分裂症神经生化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假说:(1) 多巴胺(DA)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 DA 功能亢进。 (2)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3)5- 羟色胺(5-HT)假说。
4.    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
(一)    前驱期症状:
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 认知改变:异常观念、学习工作能力下降。 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行为改变:活动退缩,多疑。
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动机下降。
情绪改变、认知改变、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行为改变、躯体改变。
(二)    显症期症状:
1.    阳性症状:1)幻觉:听幻觉最常见,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或命令性幻听常指向精神分裂。幻视亦较常见,而幻嗅、幻味和幻触不常见。2)妄想:为   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精神症状之一,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钟情、非血统、宗教或躯体妄想等多见。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出现的原发性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3)瓦解症状   群:思维形式障碍、紧张症行为和不适当的情感。
2.    阴性症状: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言语贫乏。

相关话题/精神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