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原 识 别 : T 细 胞 识 别 APC 提 呈 的 特 异 性 p-MHC LFA-1/ICAM-1
共受体参与抗原识别2、T 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T 细胞活化——双信号+细胞因子
① 第一信号
TCR——p-MHC(双识别)
CD4/CD8 —— MHC
② 第二信号
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受体:CD28/B7、LFA-1/ICAM-1
③ 细胞因子
IL-1、IL-2、IL-6、IL-12 二、效应 T 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1、 Th1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清除胞内寄生病原菌(结核、麻风)
①. 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通过细胞因子和膜分子激活:IFN-γ、CD40L
清除慢性感染的巨噬细胞:Fas/FasL
诱生和募集:IL-3、GM-CSF、MCP-1
②. 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T 细胞:产生 IL-2,促进 Th1 和 CTL 增殖,放大免疫效应
B 细胞:Th1 辅助 B 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2、 Th2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激发和增强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IL-4、5、10、13——B 细胞——浆细胞——Ab 3、CTL 细胞的效应
①效-靶细胞的结合
②CTL 的极化:胞内亚显微结构(细胞骨架、高尔基体、胞质颗粒)的重排
③CTL 胞毒作用: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Fas/FasL 途径
第十二章 B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 20 -
第一节 B 细胞对 TD 抗原的免疫应答一、抗原识别
1、特异性 B 细胞对 TD 抗原的识别
BCR 识别抗原特点
直接识别
无 MHC 限制性
生物学意义
启动 B 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
BCR 内化并向 Th 细胞提呈抗原
2. B 细胞和 Th 细胞的联合识别
联合识别:Th 细胞所识别的肽段须来自被 B 细胞识别、内化和提呈的抗原
意义:
机体维持自身耐受的重要机制
制备半抗原-载体交联疫苗的机制
设计 TI 抗原疫苗的理论基础
3. Th 细胞对 B 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特异性 Th 细胞活化
B 细胞与 Th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B 细胞表面 p-MHC 供 Th 识别
Th 细胞表达膜分子(CD40L)和 CK(IL-4),促进 B 细胞活化增殖二、特异性 B 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一)B 细胞活化——双信号+细胞因子
1. 第一信号
BCR(mIg)——AgΘ Igα/Igβ
BCR 共受体复合物的作用Θ CD19/CD21/CD81
2.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受体: CD40L/CD40 效应:
促进 B 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上调 B 细胞 B7 表达——Th 促进生发中心发育
3. 分泌细胞因子
B 细胞活化:IL-1、IL-4 B 细胞增殖:IL-2、4、5 B 细胞分化: IL-4、5、6
第二节 B 细胞对 TI 抗原的免疫应答
TI 抗原:细菌多糖、聚合蛋白、脂多糖一、B 细胞对 TI-1 抗原的应答
TI-1 抗原:又称 B 细胞丝裂原
低剂量:仅激活特异性 B 细胞
- 21 -
高剂量: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 B 细胞
感染早期、抗体亲和力低、无记忆二、B 细胞对 TI-2 抗原的应答
TI-2 抗原:含高密度重复性表位,可与抗原特异性 B 细胞的 BCR 广泛交联,
TI-2 抗原不易降解,使抗原信号延长和持续过度交联诱导耐受
意义:
促进调理作用
多聚蛋白、荚膜多糖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 (primary response):激活静息淋巴细胞
二次应答 (secondary response):激活记忆性淋巴细胞初次免疫应答 :
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特征
- 须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
- 产生抗体以 IgM 类为主
- 抗体总量较低
- 抗体亲和力较低再次免疫应答:
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应答,此即再次免疫应答,也称免疫记忆。
再次免疫应答的特征:
- 灵敏度高:激活免疫应答所需的抗原量明显减少
- 速度快:潜伏期明显缩短,快速达平台期,下降期平缓
- 强度大:特异性记忆性 B 细胞克隆频率 1/103-1/102,平台区抗体水平比初次应答高 10 倍以上,且持续时间长
- 抗体以 IgG 为主,亲和力高
第十三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1.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与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区别与联系。
- 22 -
2. 熟悉诱导、维持或终止免疫耐受的条件与机制,研究免疫耐受的医学实践意义。
4.了解免疫应答特异性和记忆性的产生机制
* 中枢性免疫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 T、B 细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 外周性免疫耐受
成熟的 T、B 细胞在外周接触抗原所形成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
1. 熟悉免疫调节的含义及其意义。
2. 了解 Th1、Th2 细胞的分化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3. 了解独特型网络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免疫调节意义、抗原内影象的概念。
4. 了解以下参与调节的因素:① 抗原的调节;② 抗体的调节:抗体的反馈调节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③ 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5. 了解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
基因水平:MHC 分子,非 MHC 分子分子水平:抗原、抗体、Ag-Ab 复合物
细胞水平:T/B 细胞、APC 细胞、NK 细胞独特型网络: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整体水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群体水平:MHC、TCR、BCR 多样性
第十五章 固有免疫
1. 掌握天然免疫的概念和特点及其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别。
2. 掌握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
3. 掌握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模式识别受体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4. 熟悉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5. 了解获得性免疫各成分的抗感染作用和各类病原体及其不同感染类型的免疫特征。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组织屏障 :皮肤黏膜屏障;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
-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NK 细胞、gdT 细胞、B-1 细胞 、NKT 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
作用:皮肤黏膜屏障:物理屏障:致密上皮细胞的机械屏障作用、黏膜上皮细胞迅速更新、呼吸道上皮纤毛运动、分泌液冲洗等。
化学屏障: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胃酸、呼吸道和消化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等杀抑菌物质。
微生物屏障:皮肤黏膜寄生的正常菌群,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分泌杀、抑菌物质产生抵御作用。如大肠内正常菌群可分泌细菌素抑制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定居和繁殖。
血-脑屏障 :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型胶质细胞形成的
- 23 -
胶质膜,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进入脑组织和脑室。婴幼儿发育不完善。
血-胎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构成,防止母体内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妊娠早期未完善。
中性粒细胞 :募集:黏附、渗出、趋化 、吞噬和杀伤:无氧杀伤:乳酸、溶菌酶、乳铁蛋白 ;有氧杀伤:H2O2、氧自由基、NO。
单核/巨噬细胞 :募集:黏附、渗出、趋化 ;吞噬和杀伤:分泌细胞因子 、递呈抗原
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
1) 识别、清除抗原性异物: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对抗原性异物的杀伤消化与清除。
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 PRR )病原体共同表达的;宿主衰老损伤细胞; 凋亡细胞;通过调理性受体(IgG Fc 受体和补体受体);识别抗体或补体结合的病原体
巨噬细胞对抗原性异物的杀伤、消化、清除:巨噬细胞+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吞噬或吞饮)吞噬体+溶酶体→吞噬溶酶体→(水解酶)消化降解
2) 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受体与感染部位产生的细胞因子结合,趋化,活化作用。
分泌趋化性细胞因子(MIP-1,MCP-1,IL-8);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 TNF-α),炎症介质,补体;分泌 IFN-α、β,胞外酶(溶菌酶等)。
3) 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被 LPS、IFN-γ、GM-CSF 等激活后,表面调理/非调理受体表达增加,溶酶体数目,水解酶浓度提高等;释放细胞毒性物质 ; 分泌 TNF-α;ADCC 效应(如 IgG Fc 受体)。
4)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形成 MHC/抗原肽复合物,供CD4+/CD8+T细胞识别;TCR-CD3 复合受体和 CD4/CD8 辅助受体分子与 MHC/抗原肽复合物结合
→ T 细胞活化第一信号;巨噬细胞 B7、ICAM-1 与 T 细胞表面 CD28 和LFA-1 结合 → 共刺激信号, 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T 细胞活化,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有些胞吐降解产物直接激活 B 细胞,启动体液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