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0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持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①实证表明老年人并没有出现生命周期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负储蓄,老年人并没有在其生命结束时将其财富用完。老年人往往拥有正的储蓄,甚至留下遗产。
③ 家庭的消费行为并没有向生命周期一持久收人假说所预测的那样取决于持久收入,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当前收入水平。
7,“加速数理论”、“内部资金理论”、“新古典投资理论”、“托宾的q理论”都是凯恩斯之后投资理论的发展。试论述其中两种理论。(西南财经大学2005博)
答:(1)加速数理论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资本一产出比不变的两个假定前提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也就是说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
其含义包括:0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若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率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②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未绝对地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④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⑤)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2)托宾的q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的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按他的说法,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他把此比率称为"q"。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与总股数之积。企业的重置成本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要的成本。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新建造成本时,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设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托宾这种"q"说,实际对经济的影响如图3-14所示。在短期内价格水平较为稳定,增加公务员工资会使总需求由AD,右移至AD,,价格水平由P,上升为P2,但是产出由Y,增加到Y2
17,画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并作出理论解释。(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人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按照价格在不同时期变动的情况,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假设为:0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②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2)投资乘数定理成立的条件。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的发挥出来。②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③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
(3)在现实生活中,投资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互相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四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不会增加。
1,合理预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博)
答:合理预期亦称“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2,概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主要观点。(西南财经大学2004博)
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导致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进行解释,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①个体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个体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要使宏观经济理论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条件。
②理性预期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③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
④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①宏观政策的无效性。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
@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
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3,比较分析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既有基本共识,又存在不同点,其主要分歧在基本假设、政策主张等方面。
(1)目前二者的基本共识有:
①长期内,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长期,GDP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CDP增长。
②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更高的消费者信心、较大的预算赤字和较快的货币增长都可能增加产量和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③预测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观主体都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④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以上共同点也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2)新古典主义。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引申。它承袭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以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为基本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集中于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在这方面,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又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如果政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是被公众预期到的,那么总供给曲线就随总需求曲线的提高而提高,从而抵消总需求对产出的影响。因此,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实际产出。如果货币供给冲击是没有预测到的,在人们对价格预期既定的条件下,来自于货币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可以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之所以人们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不能随时调整,原因是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备。因此,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根据这一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政府的政策一般来说是无效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实际因素的变动解释经济波动。该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适应产量的变化而调整的,产量的变化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经济波动。导致实际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关于经济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支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管该理论也承认政府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会产生影响,但由于经济当事人理性预期的作用,这种影响的效果也难以界定。因此,该理论主张借鉴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3)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强调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原因的探讨。其基本的理论假定是:非市场出清和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与理性预期。关于非市场出清,新凯恩斯主义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粘性来加以说明的。相应于来自需求的各种冲击,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