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东周
人类精神文明的觉醒
宗族式微,君权崛起;分封制衰落与郡县制兴起;各国变法运动;士阶层兴起;诸子百家与人类精神文明的觉醒
士-“志于道”,利于国君统治
刘家和:人类经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达到自身对外界的自觉;人类经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省,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人类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反省,进而对人性反省,达到有关自身精神的自觉
亚里士多德:人是城邦的动物;中国:人是伦理的动物
政治活动
春秋(前770—前476)
平王东迁(前770)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国都由镐京迁往洛邑的事件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太子宜臼争取了郑、卫、秦等诸侯的支持,被立为平王,但无力驱赶犬戎。当时镐京被洗劫一空,经济凋敝,而关中一带连年干旱,岐山一带发生了地震,加上易受犬戎侵扰,宣王又无力立国。而周公营洛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迁都遭到了周公等人反对,周宣王最后还是迁都洛邑。
平王东迁是划分东周、西周的重要转折点。周天子依靠诸侯势力迁都并开始依附于诸侯,王室衰微的大局已定。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新郑建立起来了。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经过争夺,先后取得诸侯盟主的霸权诸侯国。
五霸的说法不一。《孟子》载: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墨子》《荀子》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初期齐桓公称霸黄河流域;随后晋楚争霸中原,同时宋襄公称霸未成;秦穆公东进未果而独霸西戎,晚期吴越争霸。春秋争霸的战争以确立中原霸主地位为目的。
其中晋国霸业时间最长,对春秋局势影响深远,遏制楚国北上。前579、546年的弭兵反映了中原国家的厌战要求,是大国争霸的转折点。
弭兵/弭兵会议/弭兵会盟
春秋中晚期,前579年和前546年,由宋国提倡,霸主晋、楚主持的两次止息战争的盟会。
原因是晋楚势均力敌,疲于攻战,国内矛盾尖锐;而中原小国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第一次“弭兵会盟”后,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第二次“弭兵会盟”确立了晋楚共为霸主,规定小国对晋楚同样纳贡;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秦齐分别与晋楚联盟。
弭兵之会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为争霸各国提供了休养备战的时机,不可能真正除战;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中原争霸战争得以减少;弭兵之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原地区战争减少进入了和平时期,使处社会经济和文化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
宋襄公图霸
在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初期宋国宋襄公欲继齐称霸未果的史实
宋襄公继位后希望继齐称霸,帮助齐孝公赢得齐国诸子斗争,自认定齐乱有功,借助齐楚力量压服中原各国。公元前639年召开诸侯大会,被楚抓捕,宋国被伐。公元前638年在泓水与楚作战,由于不正视现实社会,“君主不重伤,不擒二毛”,失败,自己负伤死亡。
秦霸西戎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期秦国向西发展,击败西戎,经营西方的史实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名臣治国,企图向东发展。公元前627年在崤山被晋国击败,后转而向西发展。秦向西进西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在西方取得“独霸西戎的地位”
秦独霸西戎,退出了中原争霸,为自身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战国争雄和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吴越争霸
指春秋晚期弭兵会盟后,东南吴、越两国之间的争斗。
吴国在江苏南部,越国在浙江北部,受中原各国的影响,迅速发展。公元前496年,吴越战于携李,越国战胜吴国,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夫差即位后于前494年打败勾践,以为已解后顾之忧,挥师北上,争霸中原。夫差在黄池会盟诸侯,勾践刻苦自砺,壮大力量,攻入吴国都城姑苏,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此后越国北上会盟诸侯于徐州,号称霸主。
吴越争霸已是争霸战争的尾声,远不如晋楚争霸的影响之大。
齐桓首霸
管仲改革
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齐桓公实施的改革。
内政上实行“叁国五鄙”,分国人为三部分管理,野人分五部分管理。使四民定居,农工商世代相承,集权于贵族。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组织,扩充了军队编制,增强了战斗力,减少了兵赋负担。。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提倡“相地而衰征”,按产量和土地质量征税。无夺民时,设置“工正”、“工师”管理手工业,加强国家队手工业管理。免除关税故里出口,设立市场发展商业。外交上“尊王攘夷”树立威望。
管仲改革使得齐很快强大,奠定齐建立霸业的基础。
召陵之盟(前656)
春秋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盟会,地点召陵。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葵丘之盟(前651)
春秋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盟会,地点葵丘。
桓公在阻止戎狄、荆楚对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邀集鲁、宋、卫、许、曹诸国君于宋之葵丘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盟约规定:凡同盟诸侯都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等。周襄王命卿士宰孔莅会,赐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这标志着齐桓公已成为周王承认的合法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宋国争霸未成
盂之会(前639)
春秋时,宋襄公为图霸而举行的诸侯之会。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执意争霸,宋襄公十二年(前639)与齐、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阳),要求承认他为霸王,得楚允诺。是年秋,宋襄公邀陈、蔡、许、曹、楚等国君于盂(或作霍,今河南),欲在会上成为霸主。会上楚废约执襄公,并以襄公为人质伐宋,因宋大夫坚守不降,加之诸侯请求,楚乃释襄公。
泓之战(前638)
春秋时宋国、楚国之间的战役。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郑文公朝楚,宋襄公率卫、许、滕等国伐郑,楚救郑伐宋。十一月,宋、楚会战于泓(水名,今河南),宋军已列阵,楚军还在渡河,宋司马子鱼以楚兵多而宋兵少,建议乘楚军半渡而击,襄公以君子不攻处于陷地之敌不从。楚军渡后尚未布阵,子鱼又建议攻击,襄公又不从。楚军布阵后,襄公才下令进攻,宋军大败,襄公受重伤,于次年死去。
宋国争霸从而结束。
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前632)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战争中的一场战役
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33),楚成王率兵攻宋,宋向晋求救。次年,晋文公伐楚盟国曹、卫,晋、楚两军对峙。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成王命楚将子玉撤兵,子玉不听执意与晋决战,遂北御晋兵。晋文公退避三舍。四月,晋军及宋、秦、齐军与楚、陈、蔡军战于城濮(今山东)。晋下军先击溃陈、蔡,楚右军随之而溃。晋栾枝率部佯退,诱楚中军追击。晋中军与上军击楚左军,左军亦溃,楚全军大败。
晋文公遂成霸主。不久,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册封文公为侯伯。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使楚国北上发展的兵力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贱土之盟(前632)
春秋时晋文公称霸之盟。
晋文公五年(前632)四月,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师,五月,邀诸侯于郑的贱土(今河南原阳)相会,并召周襄王在贱土朝见,行献楚俘之礼,襄王命文公为诸侯之伯。其后,晋文公率齐、鲁、宋、蔡、郑、卫诸侯结盟。盟约规定结盟各国协力辅助王室,不得相互侵犯。
这次会盟,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殽之战(前627)
春秋时秦国、晋国之间的战役。
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冬,晋文公死后,戍守郑国的秦将杞子密告秦君,谓受郑命掌管郑都北门,若潜师而来,可得其国。秦穆公命孟明视率军袭郑。次年春,秦军因密谋泄露,灭滑后还师。晋布兵于殽(今河南三门峡)以待秦军。四月,秦军至,遭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三人被俘。旋为晋襄公所释。
弦高(前627)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前627年,秦偷袭郑国,企图东进中原,行军途中,遇弦高。弦高假借郑国国君名义,以牛犒劳秦军,同时秘密派人回郑报信,秦军以为郑国有备,遂转而灭滑国而还。
邲之战(前597)
春秋时晋、楚之间战役。
晋、楚长期争霸,晋景公三年(前597)春,郑国附晋。楚庄王攻郑邲bì,围城三月,攻入郑都。郑襄公肉袒牵羊,向楚告罪,楚乃退兵,与郑和好。当时晋荀林父、先觳等率兵救郑,渡黄河后,闻郑已附楚,遂驻兵于敖山与鄗山之间(今河南荥阳西北)。荀林父主退兵还晋,先觳主对楚作战。楚见晋将意见不一,在邲突然向晋进攻,晋军因为战备而败退,中军、下军争船渡河,自相残杀,损失惨重。惟上军因帅士会有备,得全师而退。
蜀之盟(前589)
春秋时楚国主持的诸侯盟会。
晋国于鲁成公二年(前589)在鞍(今山东济南)大败齐兵。楚见齐败,便由令尹子重率楚、蔡、许之师,大举伐晋之盟国鲁、卫,鲁、卫不敌,向楚求和。是年十一月,令尹子重邀集齐、秦、鲁、宋、卫、郑、陈、蔡、许、曹、邾、薛等国于蜀(今山东泰安西)结盟。
这是春秋以来参加国数最多的一次盟会。
鄢陵之战(前575)
春秋时晋国、楚国之间的战役。
晋厉公六年(前575),郑叛晋附楚,并伐宋。晋出兵伐郑,楚共王率兵救之,两军战于鄢陵(今河南)。楚军在晋营前布阵,晋军无法出营,便在营内填井平灶,布阵交战,自晨至暮未分胜负。晋吕錡射中楚共王一目,共王命养由基射杀吕錡,双方休战。当夜,共王召楚帅子反商议战事,子反醉酒不能出见,共王遂乘夜带兵撤走。
晋国遂恢复其霸主地位。
弭兵之盟(前579、546)
春秋中晚期,前579年和前546年,由宋国提倡,霸主国晋、楚主持的两次止息战争的盟会。
原因是晋楚势均力敌,疲于攻战,国内矛盾尖锐;而中原小国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第一次“弭兵会盟”后,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第二次“弭兵会盟”确立了晋楚共为霸主,规定小国对晋楚同样纳贡;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秦齐分别与晋楚联盟。
弭兵之会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为争霸各国提供了休养备战的时机,不可能真正除战;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中原争霸战争得以减少;弭兵之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原地区战争减少进入了和平时期,使处社会经济和文化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
变法革新
初税亩(前594)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改行"初税亩"。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征收赋税。
"初税亩"的出现,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