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次派遣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学习,统治集团通用汉文。佛教流行。洱海地区农业、手工业、冶铁技术较发达。
对外关系
玄奘
唐代高僧、著名旅行家和翻译家。
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贞观三年(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去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历游天竺各地,与当地僧众辩论,名震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他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用词谨严,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所撰《大唐西域记》是中亚地区古代历史地理以及考古方面的重要资料。
遣唐使
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
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630~894年间,遣唐使到唐朝的就有十三次。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随员等,人数有时多达五、六百人。著名者有吉备真备、粟田真人、阿倍仲麻吕、最澄、空海、园仁等,对传播唐代制度、思想文化,促进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往来起了很大作用。留
学生在唐朝学习哲学、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有的长期留在唐朝。遣唐使促进了中日人民友好和中日文化的交流。
阿倍仲麻吕
日本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
汉名晁衡。唐开元五年(717)与吉备真备等同来中国。奉特许学于太学,卒业后为司经局校书,属太子左春坊,掌校理刊正经史子集四库之书。天宝十二年(753),擢秘书监,兼卫尉卿。与王维、李白等友谊甚笃。天宝十二年,归国途中遇风覆船,漂至安南(今越南北部)。李白误闻其溺毙,作《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后重返长安,任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逝于长安。
鉴真
唐代高僧。
日本律宗的创使者。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两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宏戒律。天宝元年(742年)应日高僧荣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至天宝十二年(753年)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翌年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于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他双目失明,留居日本传法十年,并将唐代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传有《鉴真上人秘方》。
义净
唐代高僧。
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于咸亨二年(671年)由海道赴印度求学,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国。历时二十五年,遍游三十余国,得梵本佛经四百部。归国途中,滞留南洋十年,把他在各处实地考察所得的有关佛教戒律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等地情况,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回到洛阳时,武则天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之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共译成经、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五代十国(907—979)
【名词解释】
唐宋之间的历史分裂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亡后,中原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唐末至宋初,中原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后周建立北宋,逐渐统一全国,五代十国结束。
五代十国的形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对后世格局影响颇大。期间定难军逐渐独立,演变为西夏;交趾的静海军自此脱离中央统治,发展为后来的越南。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官职废置不常,比较混乱;因战乱,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运;词这一文学体裁得到发展,以花间词派最为著名。
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古代冀北至晋北一带的十六个州的合称。
960年,石敬瑭为获得契丹军事支持,割燕、蓟、云、朔等十六个州,契丹便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入开封建后晋。契丹得燕云十六州后,以幽州为陪都,称南京。古人称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失去了燕云地区的屏障后,中原王朝在与北方民族的战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宋代与契丹、辽的战争多以收付燕云十六州为目标,宋金就燕云十六州曾达成海上之盟,但因处置不当造成关系紧张。
周世宗改革/柴荣改革
五代十国长期割据战乱,为实现南北统一、抵抗北方契丹入侵,后周在太祖已着手改革,周世宗柴荣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经济方面:鼓励垦荒,减轻租税;兴修水利,浚河筑堤;打击寺院经济,大规模灭佛运动。政治方面:澄清吏治,惩治贪赃;倡导节俭,虚心纳谏;抑制藩镇;扩建长安城;严明赏罚,减轻刑罚。军事方面:严明军纪,整编禁军;击退北汉与契丹的联兵进犯;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方针,致力统一。文化方面: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
周世宗的改革,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后周日益强大,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为后来北宋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