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
隋唐时期
隋朝(581—618)
政治活动
开皇之治(581—604)
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的治世局面。
除西梁、灭陈朝、抚岭南,统一全国。改革府兵制,实行“兵农合一”。清查户籍,实行大貌索阅和输籍法。重颁均田令,重行租庸调,轻徭薄赋以解民困。编《开皇律》,简省刑罚。设五省六曹制,废九品中正制,选贤任能,开科举先河。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建广通渠,设常平仓,便利关中漕运。
杨隋代周后,杨坚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期间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法律为唐朝所继承,奠定了隋唐官僚制度的蓝图。
《开皇律》(583)
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验后修改制订的一部法典。
北周刑法繁杂苛酷,开皇元年曾在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仍十分严苛。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修改《新律》,以北齐律为蓝本完成《开皇律》,共计十二篇、500条,其篇目是: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创设“十恶之条”,确立笞、杖、徒、流、死五刑,首次正式确立了轻重有序、规范而完备的五刑体系。立“八议”之科,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开皇律》以简明宽平为特点, 素有“刑纲简要,疏而不失”的美誉,是《唐律》的制定基础,成为后世法典的范本。
**大索貌阅(585)
【名词解释】
隋初实行的根据体貌特征核查户口的经济政策。
魏晋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且当时民间“诈老诈小”逃避赋役现象突出。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各州县“大索貌阅”,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匿户口。全国基层设置三长,具体负责此事,如有清查不确,三长承担罪责。又规定堂兄弟以下要分居,鼓励互相告发。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
通过这一措施,人口和成丁均有新增,有利于赋役的征发。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虚报添丁的形况。
&2000**输籍定样/输籍法(585)
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开皇五年(585),隋文帝接受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在“大貌索阅”基本清查了户口的基础上,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计算人户资产、评定户等,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
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宫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既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役方面营私舞弊,又可把依附豪强的农民吸引过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经济发展。
广通渠
隋文帝时期开凿的一条漕渠。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初定都长安,但当时长安破败狭小,故营建大兴城。关中地狭人众,京师供给须仰仗东方赋税,但渭水大小无常,常阻塞漕运。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历时三个月完成。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馀里,名广通渠。
这条运河把大兴城与潼关连接起来,使沿黄河西上的漕船不再经过弯曲的渭水而直达京城,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渠下人民颇受其惠,亦称富民渠。
常平制度/常平仓
常平制度,就是“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主要是,在丰年适当抬高价格籴[dí]米,防止谷贱伤农;在荒年适量降低价格粜[tiào]米,平抑物价,拯济百姓。在粜米时价格不能低于本钱,有可能会有所盈利。
常平仓制出发目的本是好的,但是其本身及其运行有着许多缺陷,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首先,常平仓的数量较少,一般只设立于州县的治所所在地,所能覆盖到的区域人口较为有限。其次,熙宁之前常平籴本来自暂且留下但到期要连本带息一起上供朝廷的钱、朝廷的拨款、由出卖户绝田所得收入以及地方自己筹措的籴本。但由于“积贫”的现实困境和北宋的财政制度特点,地方政府财政较为紧张,因此时常缺少籴米的本钱。
而当时还存在着常平的钱粮被三司和转运使移用的情况,致使常平仓缺少钱粮。并且常平仓籴粜程序较为繁琐,执行中还常出现了诸如官商勾结、出粜价格不合理等等现象。这些诸多因素都使得常平制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青苗法之前,宋朝存在着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等救济形式。这些形式都为之后的青苗法提供了借贷方面的借鉴。义仓、广惠仓、惠民仓提供无息贷款,但效果不佳。常平仓主要也是无息贷款,但有息贷款的形式在部分地区实行。
义仓
是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的公共粮仓。
来源是北齐的富人仓,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储之以备饥荒。隋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纳长孙平之议,初置义仓,六年,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出粟及麦与储存,以备水旱救济之用。因设于乡社,亦称社仓。大业时,国用不足,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后世沿用之。
义仓对于抵抗天灾、农民自救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王朝后期,总会因因管理不善,所储之粮或岁久陈腐,不堪食用;或官府侵移借拨之余,仅寸虚额。元明清时期,听从民便,官府不得挪用,地方官员可行使监督之权,而不得干预具体事项。
隋炀帝(604—618在位)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
1、改革官制
隋炀帝改官制,设五省、三台、五监、十六府等。
2、修订律法
大业三年(507年),杨广颁《大业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唐律》就是依照着《开皇律》与《大业律》修订的。
3、营建东都、迁都洛阳
4、四处征战
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令刘方攻占城,隋军兵败。大业元年(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杨广于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疑为今日琉球或台湾)。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杨广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
5、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