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考研复习笔记(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11



4.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职业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第一,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第二,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第四,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

第五,专业内部的自律。

第六,专业精神的范例。

二、 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应该是自律解决的问题,由于缺少自律,于是只好用他律来替代。

三、 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体制转型。

2、商业利益。

3、行业内混岗。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

四、 目前首先要做的事情

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2、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内化而形成。

3、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

4、提升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学术质量。

五、 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范的16种现象

1、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

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岗。

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

4、受贿无闻,拿了人家的钱替人家遮掩,闭嘴不说话。

5、假新闻。

6、制造“新闻假事件”。

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

8、侵犯隐私权。

9、侵犯著作权。

10、媒介审判。

11、介入式隐形采访和偷拍偷录。

12、拒绝更正与答辩。

13、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

15、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或画面。

16、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

六、 新闻职责忠诚的两个金字塔模式

1、新闻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刀金字塔模式:社会职责—专业职责—组织职责—个人职责

首先要承担社会职责。其次,要从专业角度履行职责。然后,由于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是不同的,服务的受众群也有差异,所以还要承担传媒组织赋予的具体职责。每个传媒人员,还要为自身发展确定更为具体的职责。

2、媒体自律的正金字塔层级模式:职业层面—传媒层面—行业层面—制度化层面

第九讲 宣传学

一、 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中国古代的“宣传”是传达宣布的意思。

宣传,即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符号和无声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其次,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二、 宣传的几个特点

首先,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其次,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活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第三,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对于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但是,从宣传策略上看,宣传的重点在于未被卷入的人群。

第四,宣传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对宣传者有智慧、思维、风格、知识四方面的要求。

三、 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

1、西方常用的宣传方法:

(1)加以恶名,即标签法。 (2)美化,即光晕效应。

(3)假借。 (4)现身说法,即佐证法。

(5)以平民自居。 (6)洗牌作弊。

(7)号召随大流,即花车巡游法。

2、中国常用的宣传方法:

(1)“最大—最大”策略。 (2)无我策略。

(3)求同存异。 (4)小骂大帮忙。

(5)适可而止。 (6)微调。

(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四、 宣传伦理

焦点集中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上,目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也应该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是值得怀疑的。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一种罪恶。

和平时期的宣传不能对人民说法,否则有背伦理道德。

战争时期的宣传技巧:

1、“六种扭转人们思想的扳手”

控诉暴行;夸大利害关系;把对手形象妖魔化、非人化;二元对立(非敌即

友);强调神的旨意(即把我方的言行“合法化”);反宣传(全盘否定对手的观点)。

2、“三色宣传”

白色宣传,即公开表明消息来源;灰色宣传,即不说明消息来源;黑色宣传,即故意隐蔽真实消息来源。三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第十讲 舆论学

一、 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历史上,“舆论”是民众的意见。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二、 舆论的八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

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4、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

5、舆论的强烈程度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

三、 舆论的形成过程

1、一般形成过程

第一步,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累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这时的意见形态是较为分散的多样化个人意见。

第二步,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舆论领袖。

第三步,权利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希望的舆论。

这三步都是有形的力量。在整个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文化作为一个无形的力量始终影响和制约着舆论形成的过程。

2、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舆论的形成

首先,其形成存在着两个层次,宏观层次是社会系统的舆论的变化发展,微观层次是个人意见的变化发展。

其次,同时还有宏观与微观层次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着的相互关系,个人意见不断地汇集成为舆论,现实舆论时刻影响着个人意见的形成和表达。

第三,个人意见与舆论在时空的互动过程中,整个社会的进程、各种社团组织的发展和历史上形成的传统道德习俗,同时对发展着的个人意见和舆论都在产生着影响。

3、形成舆论的一种条件:舆论场效应

舆论场,即舆论形成和存在的空间。这个空间中存在着一定的观念和人群,前提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并且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相邻密度越大、交往频率越高,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空间的开放程度。空间的开放程度越大,控制力度越小,形成舆论的

可能性越大。

第三,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力度。感染力度越大,诱惑力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4、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社会动员带来的舆论问题:官方的改革通常达不到进行动员时的承诺,这就会引发冲突,人们会产生一种社会挫折感。 社会挫折感=社会动员/经济发展

5、消除传闻

传闻是舆论的一种畸形的表现形态,是非正常状态下的舆论现象。

传闻 =(重要性*模糊度)/批评能力

消除传闻的两种方法:

(1)减少模糊度,如果传媒即使发出信息说明事实情况,就会减少传闻的传播。

(2)传媒要提供批判性的材料,提高公众的批判能力。

现代媒体有一种责任,就是要提供清晰度高的信息;同时提供一定的知识和分析资料,让公众能够对传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舆论的五个方面:

(1)把对财富的贪欲冲动、单纯的牟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2)把投机风气和追求虚幻的泡沫经济意识,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

(3)把你死我活、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经济交往观念,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观念。

(4)把对财富的挥霍和单纯的享乐意识,转变为对文明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

(5)把对自然资源的单纯占有和消耗,转变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

四、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即舆论通过自在的存在,对社会发生的事件、问题产生影响(通常是一种精神压力)。

舆论监督应达到的客观效果是:保证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依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表达的主要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媒,以及现在的互联网。

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

“监督”不仅意味着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一轮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传媒经常被视为舆论的代表,但不能说传媒的意见和报道就自然代表了舆论。传媒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

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

舆论监督的特点,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舆论监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公众能够全面地获知各方面的客观信息,特别是政务信息。只有在公众知情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是监督。

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因而传媒的监察经常被理解为舆论监督;但在理念上要知道,传媒的监察不等于舆论监督。

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巩固利益揭露、批评权利组织和公众人物,被视为是一种传媒的职责。这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目前“舆论”与舆论监督的分歧在于对公众理性程度的预设。

在对社会系统的舆论进行分析时,有两个变量尤为重要:公众的知情程度和参与机会。公众参与式的监督,可以削弱事情的敏感程度,减轻新闻官司中传媒方的举证责任,也可以适度降低行政管理方面对传媒施加的压力。

传媒的“舆论监督”,主要不是传媒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而是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或传媒提供意见平台,直接让公众参与监督的一种传媒的工作。

补充:

1、中国新闻业的政治原则:党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

2、新闻批评与监督的作用:

(1)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广大群众运用和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2)新闻批评与监督是防止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和其他社会腐败现象、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的有力武器。

(3)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增强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基本方法,也是赢得人民信赖的必然途径。

相关话题/新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