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管理学全套笔记(2)

本站小编 西南财经大学/2015-08-17



组织文化的研究者强调内部过程方法对组织成效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目标决策是多目标决策。因此,在设计组织文化的目标时,必须有所取舍,不要奢望能够制造出一种组织文化来实现组织所有的目标,或者说,在组织文化与组织成效关系上,只存在着次优解,而不存在着最优解。但并不排斥一个企业组织朝多个目标来塑造组织文化。

五、我国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

在我国企业的组织文化中,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和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组织文化的双重影响,因而具有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我国企业组织文化的形成既受传统中国封建文化及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历史的烙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和过渡,组织文化这种建立在特定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也开始产生位移,形成了在当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多彩的组织文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及其经济杠杆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我国企业组织文化的具体表现。

——无文化现象。

——文化愚民现象。

——文化理想主义现象。

——许多企业的组织文化抑制了人的个性现象。

——许多组织存在着文化的惰性和组织价值理念变成僵化准则现象。

——注重组织文化的表层形式,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内涵。 

  我国企业组织文化重构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强调从增强企业主体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入手,因而在组织文化中应注重创新的观念,只有创新才能取得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要使企业组织的员工有归属感和努力地投入工作,这必须从奖励制度和团队工作入手。

三是要杜绝组织文化中的狭隘观念。

四是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

  五是在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要强调物质基础位移的重要作用。

六是在组织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要防止组织文化的“水土不服”现象。

  
六、组织文化理论小结


组织文化的实用价值已被众多的研究者肯定,它对组织成效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组织文化理论是顺应时代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它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对组织管理者来说,不能照搬别人成功的模式,文化并不能随便移植,不论国内外成功组织的文化,并不一定适合于本组织。因此,要求管理者不断尝试和摸索自己的路向,才能塑造出适应本组织特色具有竞争优势的组织文化来。
第三章  战略 (Strategy)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学习战略的环境理论分析框架;战略构造分析框架;竞争战略的产业选择与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竞争战略的市场定位理论;竞争战略的行为与过程分析理论。各种战略理论的分析方法都是站在特定的角度对无限的现实世界所做出的选择,每一个学派都试图从战略要素的某一方面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出诠释,他们所用的分析方法事实上都是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一、战略的环境理论分析框架

    战略的环境理论分析框架是战略管理环境学派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环境学派就是以外部环境为重点的战略观念所形成的一个学派。它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作用,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充分了解并掌握环境变化的特点,从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广义地讲,环境是无限的,并且包括组织外部的每一个因素。      

企业的外部环境按层次来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作业环境、竞争或行业环境、一般环境或宏观环境。

  组织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level)来分析:(1)组织集(organization  sets);(2)组织人口(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3)生态社群(ecological community)。

  组织环境的理论及其演变。分析环境类型及演变的一般理论,其代表性理论有伊麦里与特里斯特的理论和安索夫的理论。

  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组织的反应。

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组织设计的问题。       

组织与环境两者相关联的主要理论。

战略选择模式(strategic choice model);群体生态模式(population ecology model);工业组织模式(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l)。  

二、战略构造分析框架

  战略构造框架的理论设计。     

  安德鲁斯的“TOWS Matrix分析构架”。

战略适应概念的发展。

内外配合协调是指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不但要达到内部协调(internal fit),又要外部适宜(external fit)。内部协调是指企业各类运作流畅,职工之间合作顺利以及职工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而外部适宜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行为标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部适宜往往比内部协调更为重要。

战略构架的构成要素。

   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订和实施计划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等等。     

   安索夫的战略管理的基本构架是由战略、环境、组织三者构成。      


三、竞争战略的产业选择与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

     企业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其内容一般由竞争方向(市场及市场的细分)、竞争对象(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竞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构成。     

   竞争战略领域及其分析框架的创建。      

  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

   波特竞争战略模型(Porter's Model)。波特提出的三种可供选择的竞争战略:整体成本领先(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和聚焦(focus)三大战略 。       

迈尔斯—斯诺战略模式。

        迈尔斯——斯诺战略模式所提议的战略共有四个,分别是开发型战略(prospector)、防守型战略(defender)、分析型战略(analyzer)和被动型战略(reactor)。

        竞争对手理论分析模式。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辨认和识别竞争对手;二是如何分析竞争对手;三是如何把握竞争对手的市场行动信号。 
四、竞争战略的市场定位理论


        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又称经营战略或商业战略(business strategy),其中心内容是寻找在某一特定产业(industry)或市场(market)中建立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而所谓的竞争优势,不外是指企业具有某种其竞争对手所没有或相对缺乏的特殊能力,以便能更有效、更经济、更快捷地为顾客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竞争战略取向的选择。企业可依据现时的产业竞争强度分析结果,考虑一种可成为努力目标的竞争优势,即低成本或差异化,再斟酌企业的竞争范围(competitive  scope)即大(阔)市场或小(窄)市场,然后在下列四种取向中选择最适合企业本身条件的一种:

        1、低成本配合大市场(成本领先战略取向);

        2、低成本配合小商场(成本聚焦战略取向);

        3、差异化配合大市场(广义差异化战略取向);

        4、差异化配合小市场(聚焦式差异化战略取向)。           

        竞争力量模型及一般战略。任何产业中的竞争强度(intensity  of competition)普遍受到五种结构性因素(structural  determinants)所产生的互动力量的影响,其中包括:

         ⑴、新企业加入竞争行列的威胁力;

         ⑵、具有类似功能商品的取代压力;

         ⑶、买家的讨价还价力量;

         ⑷、供应商的讨价还价的力量;

         ⑸、现有竞争对手的角逐对抗力量。     

        一般战略的三种分类:整体成本领先(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和聚焦(focus)三大战略 。

          日本式企业竞争战略。

        1、强化企业的经营职能性差异(intensity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2、利用对手的弱点(exploit competitor's weakness)

        3、不断问为什么(ask “why—whys”)

         4、为使用者寻求最大利益(maximize user benefit)

          竞争战略定位学派理论的评价。
五、竞争战略的行为与过程分析理论

随着战略思想意识的引入及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也在不断转移,逐步从注重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展到注重企业的内部条件,并最终转向以内部条件为重心的战略及战略管理观念的能力学派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与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的观念强调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组织的内部,企业新战略的采纳则依赖于公司现有的资源水平及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与其说市场竞争是一种基于产品之上的竞争,还不如说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

       核心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核心能力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 “核心能力观”。二是 “整体能力观”。三是 “动态能力观”。
能力学派的理论创新。


第四章   计   划  (Planning)

相关话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