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病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9)

/2007-11-15

    2、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其特点是脑细胞包括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液体增多,细胞肿胀,而细胞外间隙的液体不增加,可发生于灰质和白质内。多见于严重脑缺氧(如心搏骤停。窒息等)尿毒症和糖尿病等中毒,以及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其主要发生机理为脑细胞因缺氧或中毒,致使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膜的钠泵功能障碍, Na加不能主动向细胞外运出,以致细胞内Na加过多而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的水分便大量进入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水肿。其次由于缺氧,自由基产生过多,使脑细胞膜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膜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生物膜损伤,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细胞水肿。临床上除纠正缺氧外,应用抗自由基药物治疗,,有助于消除脑水肿。此外,急性低钠血症(如水中毒)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使水分大量转入脑细胞内也可引起此型脑水肿。

    3、间质性脑水肿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室积水,脑室内压力增高,致使室管膜通透性增大甚至撕裂,脑室的脑脊液可经此途径渗入到周围脑白质而引起间质性脑水肿。多见于脑室孔道或大脑导水管因受肿瘤压迫或炎症而发生阻塞所致。

    以上三型脑水肿,临床上可同时合并出现。

    三、水肿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水肿的病变特点

    水肿的病变取决于水肿发生的部位,引起水肿的原因、 水肿的程度和水肿形成的速度等。

    1、皮下水肿的皮肤特征全身性水肿或某些局限性水肿时,常见的体征是皮下水肿。水肿的皮肤肿胀发亮,压之有凹陷或压痕,称为凹陷性水肿或显性水肿。这是由于组织间隙中水肿液的量超过凝胶体的吸附能力,过多的液体呈游离状态,有移动性,当指压水肿部位的皮肤时,游离体向周围散开,故出现凹陷;当手指离开皮肤,游离液体又逐渐流回到按压部位,皮肤乃展平恢复原状。实际上在显性水肿出现之前已有组织间液的增多,按压皮肤不出现凹陷,称为隐性水肿。此时因水肿液未超出凝胶体的膨胀力和吸附力,尚无足量游离的组织液形成。

    2、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不同的疾病发生水肿的部位各不相同。例如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首先出现在下垂部;肾性水肿首先出现于眼睑;肝性水肿多以腹水最为显著。这些特点,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组织结构特点:肾性水肿之初(未合并心力衰竭时)外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不高,不受重力影响,故水肿首先分布于组织液压力较低、组织疏松的眼睑部;(2)重力作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受重力作用,越远离心脏、越下垂的 部位,外周静脉压越高,故心力衰竭患者站立或坐位时,水肿在足。踝部最明显,平卧时以背部或骶部明显;③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肝硬变时,因肝血窦的流体静压明显升高,超过低垂部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故腹腔积聚的水肿液比低垂部多,腹水比下肢水肿显著。根据这些机理,可鉴别各种全身性水肿。

    3、水肿器官的特点水肿器官的重量增加、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苍白而质软。粘膜水肿时,粘膜高度肿胀呈半透明,严重时软如胶冻状(如喉头粘膜水肿)。脑水肿时,脑肿胀、脑回变宽、脑沟变浅。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方面如炎性水肿液能稀释毒素,减轻其毒性作用,水肿液中的抗体可增强局部组织的免疫能力;水肿对循环系统可起:“安全阀”的作用,当血容量迅速增加时,大量液体进入组织间隙中,这样可防止循环系统的压力急剧上升,避免血管破裂或急性心力衰竭。

    2、不利方面水肿可影响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胃肠粘膜水肿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肺水肿引起呼吸困难;新包积液引起心功能障碍;急性重度的咽喉部粘膜水肿可引起窒息死亡。脑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患者有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脑疝(由于受颅骨限制,脑组织向压力低处膨出),病人可突然死亡。此外,水肿可造成组织、细胞的营养障碍,组织间隙中积聚大量水肿液后,不但扩大了组织间隙、增加细胞与血管间的弥散距离,而且还可压迫组织的微血管,致使组织、细胞发生营养障碍。因此慢性水肿患者的皮肤易发生溃疡,且伤口难以愈合修复;水肿组织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易合并感染。

    第七节出血

    心脏或血管内的血液经心壁和血管壁流出到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外,称为出血。

    【出血的原因和发生机理】按出血发生机理的不同,可将出血分为以下二种。

    1、破裂性出血它是由心壁或血管壁(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引起破裂的原因,常见为创伤,其次为某些疾病引起的心、血管壁损伤而破裂,如动脉粥样硬化症、透壁性心肌梗死、某些炎症性疾病(如肺结核病)对血管壁的损伤、溃疡病时溃疡对局部血管的破坏,以及恶性肿瘤侵蚀血管壁等均可引起出血。

    2、漏出性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动脉和后静脉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基底膜而漏出血管外。严重淤血、缺氧、酸幸专、严童感染(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某些毒物(如蛇毒、有机磷毒物)中毒、过敏反应、维生素C缺乏症等均可使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伤,致通透性升高;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也讨发生漏出性出血。

    【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联系】出血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二种。出血时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和体腔内,称为内出血,如脑出血、胸腔积血、心包腔积血、腹腔积血等,发生在组织的局限性大量出血,可形成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等)。出血时血液流出到体外,称为出血。常见有肺或支气管系统出血经口排出体外者为咯血;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为鼻衄;上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者为呕血;结肠出血,血液经肛门排出称为血便;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称血尿。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如形成较小的出血点,称为瘀点;若形成较大的出血灶,则为瘀斑。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