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楼 第一部分 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二楼 第二部分 美国
三楼 第三部分 苏联
四楼 第四部分 西欧
五楼 第五部分 日本
六楼 第六部分 中国
七楼 第七部分 第三世界国家
八楼 第八部分 新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部分 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
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
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
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
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
第二部分 美国(1945-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
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
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
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
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
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
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
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
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2.《旧金山对日和约》
3.《日美安全条约》
4.《日台和约》
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
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
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
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
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
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
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
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
9.葛拉斯堡罗会谈
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
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
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
3.美苏首脑会谈
4.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
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6.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
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1989)
1.卡特主义及措施
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
3.“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
4.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
5.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
6.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
7.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
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1995)
1.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
2.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
3.冷战的影响及结束
4.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
5.美俄首脑会晤
6.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
第三部分 苏联(1945-1991)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
1.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
2.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
3.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
4.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
5.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
6.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