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1989)
1.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
2.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
3.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
4.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
5.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
6.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
7.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
8.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
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1995)
1.《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
2.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
3.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
4.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5.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
6.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
第六部分 中国(1945-1995)
一.中美关系
1.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
3.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
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中美建交公报》(1978)和《八·一七公报》(1982)
6.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7.中美矛盾
二.中苏(俄)关系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
2.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
3.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
4.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
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
1.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
2.《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
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
4.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
5.中日关系的摩擦
6.1989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1.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
2.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
3.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
4.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
5.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
6.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
7.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
第七部分 第三世界国家(1945-1995)
一.亚非地区
1.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
2.5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3.“77国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
4.朝鲜半岛的新局势
5.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
6.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
7.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
8.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
9.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
10.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
二.中东地区
1.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
2.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
3.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
4.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5.第三次中东战争 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
6.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7.两伊战争的原因
8.第五次中东战争
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
1.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
2.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3.拉美国家70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
4.拉美80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
5.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
6.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
7.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
8.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
9.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
10.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