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
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1959)
1.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美苏戴维营会谈
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3.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波兹南事件(原因)―――匈牙利事件(原因)―――苏南关系再度破裂
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
1.“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
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
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1979)
1.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
2.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
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1991)
1.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
3.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
第四部分 西欧(1945-1995)
一.战后初期的西欧(1945-1949)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条
二.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
1.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2.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
3.《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4.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
5.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
6.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
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1969)
1.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
2.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3.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
4.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
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
1.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
2.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
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
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
2.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
3.“德洛尔计划”的提出
六.新时代的欧洲(1990-1995)
1.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
2.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
3.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
4.《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
5.“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
6.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
第五部分 日本(1945-1995)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1949)见第一部分4~5条
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1959)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
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1960-1969)
1.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
2.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
3.美日矛盾的发展
4.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
5.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
6.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
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1970-1979)
1.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
3.“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
4.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
5.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
6.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
7.“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