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考研笔记知识点大全-社会工作原理(社工概论+社会学概论)(19)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③大城市重点论。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因此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
④并举论。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
3.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集中和分散
①集中。任何城市都是集中过程的产物。伴随这一过程,人口及其活动聚集到特定地域。人口及其活动的集中可以产生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其中,经济优越性包括:a.集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b.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c.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竟争;d.集中便于融资;e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
②分散。分散是和集中相反的一种城市生态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分散到了郊区乃至远郊。
导致分散过程发生的原因包括:
a.人口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
b.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c.人口和企业的过度集中恶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d.人口及其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变得拥挤不堪;
e.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还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犯罪等问题。
(2)生态隔离(专门化)
①生态隔离,是由城市生态学提出的,指城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表现为城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财富等差异,相类似的各集聚于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彼此分开,关系比较疏远,有的甚至存有歧视或敌对的态度。
②“专门化”,是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的现象。现代城市常有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娱乐区、行政区等的划分,这就是明显地指定城市土地的各种专业用途。
(3)侵入和承继
①侵入
“侵入”,是指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进入另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集中地域的过程。侵入过程是所有城市生态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其发生要经过各种阶段,遇到各种阻力、抵制,这种阻力和抵制既来自原先占有该地区的人口团体,也来自法律的或政策的限制,还有原先存在的土地使用类型的惯性等。
②承继
“继承”过程是继侵入过程的不断发生而出现的,随着一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不断侵入另一种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的地域,当这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逐步取代原先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而在该地区居于主体地位时,即出现了承继的过程。
4.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现代城市是大量人口的集聚地,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其异质化程度加深。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现代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分工,有不同的产业和职业。为确保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在现代城市,考试制度非常盛行。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由于人们时间、精力有限,除极小的范围外,无法与更多的人保持与发展更进一步的关系。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城市居民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一般与正式组织相联系。这种组织也称科层组织,规模大,分工细,运作按组织章程规定,特别注重形式化的程序的科层组织得以发展。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在现代城市被打破,其结果是出现了高速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又推动城市阶层结构的进一步开放。
(7)城市文化世俗化
 “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价值观脱离神学(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的束缚,转变为平民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世俗化使城市居民凡事讲求实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
①使城市社会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其他人类光辉灿烂的智慧火花都首先在城市竞相开放;
②使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摈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而往往以人们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效果作为标准;
③使城市居民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包括:①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高;②社会化程度高;③开放性强;④生活节奏快。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化
1.社会变迁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规模划分)
①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变迁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②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它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和整体变迁的方向、速度一致。有时既可能成为整体变迁的障碍,又可能超前于社会整体的变迁。
(2)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向划分)
进步的社会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逐步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即进步的社会变迁是一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有关社会变迁方向的划分是在一定的抽象意义上做出的。在现实社会变迁过程中,进步和倒退两个方向上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
(3)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
①渐进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②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4)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根据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划分)
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社会变迁,取决于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的工具。当人类对社会变迁过程和方向缺乏参与控制时,社会变迁往往在进步的同时伴随大量的倒退。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因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6)经济与社会变迁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财富量的增加,又包括质的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又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
4.现代化
(1)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2)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以“现代性”的概念探讨了现代化的本质。在他看来,现代性,是指在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是历史发展的非延续性或断裂的结果。
(3)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在18世纪左右席卷了整个西欧和北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社会现代化浪潮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形成了以日本和前苏联为代表的第二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批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
5.人的现代化
(1)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方面。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A.英克尔斯曾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人的现代化。在他看来,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方面。
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现代人应该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乐于接受社会变迁,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守时惜时,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无论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趋向于计划性,基于对理性的信赖而对周围的人给予信赖,重视专门技术和公正的分配,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期望,具有普遍主义的取向,不因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予不同的对待,对生活采取分析的态度,倾向于更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等。
(2)现代人的特征是由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人们在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中的经历,会有助于形成现代人的特征。由于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和程度不同,人的现代性也会有相对的差别。
6.“迟发展效果”
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由于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可能,因而发展中国家都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计划化”,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
(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
①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入,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
②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
③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
7.“二元”社会结构

相关话题/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