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考研笔记知识点大全-社会工作原理(社工概论+社会学概论)(18)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
(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可归纳出三种类型:
①传统社区。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②发展中社区。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
③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表现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活动穿梭往返于城乡之间,乡村生活十分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
(2)空间性社区、非空间性社区
横向划分注重的是空间的特征。空间的取向可分为空间性的与非空间性的两种。
①空间性的社区,是指社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特征。其中包括三类:
a.法定的社区,即通常讲的地方行政区。它们的界限可以明确地标示在地图上并加以法律形式的规定。
b.自然的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c.专能的社区,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
②非空间性社区,是指精神社区。即空间特征不甚明显的社区,它的共同成员建立在价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纽带之上。从空间特征上看,人们没有明显的共居地,但却有共同的成员感和归属感,有着某些共同的信仰和亚文化。
(3)城乡社区连续体
以空间特征划分的城市一乡村社区连续体是社区研究的主要分析单位。
①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其主要特点是:
a.人口集中,异质性强;
b.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c.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a.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e.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
f.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②农村社区,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它有别于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a.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b.经济活动简单;
c.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d.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
e.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③小城镇(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小城镇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纽带和桥梁的功能。
④城乡联合社区,是城市与乡村社区的结合。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市带县的法定社区。
3.社区研究的方法
社区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实地调查方法;另一类是分析方法。社区实地调查是社区分析的基础,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社区研究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分析理论。
(1)人类生态学「人文区位学)的方法
主要着眼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其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对城乡环境合理布局与利用,更好地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人类学的方法
该方法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考察。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们注重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社区,因为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行比较,尤其是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比较,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3)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
它首先把社区看做一个互动系统,然后分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研究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功能;
②研究互动关系,特别是社区冲突的研究,是互动研究的重要内容;
③研究社会场域(空间),这种研究方法主要从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组织网等)来考察人们的社区互动。
4.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是指社区这个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与整体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自身的发展,它是系统在常规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平衡。社区的构成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即地域环境、人的因素、文化、社会活动和时间的分配。
5.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
6.城乡协调发展
(1)农村和城市是城乡社区连续体的两极
农村社区的特点包括:①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②人口的同质性强,社会整合程度高;③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④以传统道德和礼俗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2)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缩小直到完全消灭城乡对立的过程。城乡对立一方面表现为发展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融合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具体形态。其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式:
①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
该理论认为,要缩小城乡差别、消灭城乡对立,应当优先发展落后的乡村,使乡村向城市接近,这种接近即乡村的发展方向。从我国情况看,优先发展乡村的模式作为全局性的长远发展战略是欠稳妥的,但作为一种“优势”地区的发展模式仍然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
②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
重点发展城市,以城市的发展来影响并促进乡村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别,是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这种理论的社会背景便是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即期望通过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方式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
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该理论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考虑,全面规划城乡的协调发展。具体讲,主要是协调好大、中、小城市以及集镇和乡村的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应当坚持以下原则:a.优势发展的原则;b.整体发展的原则;C.互益发展的原则;a.地区平衡发展的原则。
(3)城市布局理论
①我国城市布局的一般特点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诸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分布从东到西很不平均,西部地区较少,越往东越密集。城市的平衡分布不等于平均分布。平衡分布就是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人口等因素综合考虑,从而做合理布局,使城市布局和发展与该地区的环境开发和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协调。
②环境与城市布局
环境因素对于城市布局有重要的影响,资源、能源的分布对区域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里的地理和环境资源。
③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是同那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以及密集的人才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的。这些优势在促进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城市的迅速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又会带动周围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与现代化之间呈一种正相关。在当前我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城市、开放城市等举措从功能角度入手增强了现有城市的活力,达到了合理布局、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
④人口与城市布局
人口布局主要取决于人们经济活动的布局,取决于资源的分布和城市的分布以及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应当与地区环境、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协调起来,与当地城市和乡村发展协调起来。
7.虚拟社区
<1>虚拟社区的含义
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虚拟社区的特征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瞬间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互动,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为人类交往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形式。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号作为中介,同时还有“身体缺场”的特点。这种特性会导致互动的“局部性”,使成员的责任感降低,导致人际信任的缺乏;而且,过度以符号为中介的间接交往也会使人产生孤独感。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①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
②在有些情况下,成员的交流对象具有不稳定性,交流过程也具有短暂性;
③社区内维系社区组织和制约社区成员的制度和机构的力量都较为薄弱。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获得不再受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的局限,成员之间基本上都是平等的关系。同时,社区实行民主化与自治性的管理。
8.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1)区别
①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地域空间的界定上。现实社区通常强调地域环境的影响,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虚拟社区则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地域边界,更强调作为“共同体”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因素而不关注其地域属性。
②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它的“不完全延伸性”。不完全延伸性,是指网上获得的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一般不具有在日常的实在社会里延伸的特性。
(2)联系
①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
②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
③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虚拟社区在社区成员某些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上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但在满足高层次需求方面,虚拟社区则有着实在社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十四章 城市化
1.城市化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城市化道路”,在中国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一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围绕以何种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形成了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并举论等几个著名观点:
①小城镇重点论。不少学者指出,我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代表人物费孝通。
②中等城市重点论。有的学者指出走西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应该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

相关话题/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