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考研笔记知识点大全-社会工作原理(社工概论+社会学概论)(21)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a.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
b.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相对贫困可以反映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状态。
②初级贫困与次级贫困
a.初级贫困实际上相当于绝对贫困,不过它更强调贫困的客观性,也就是生存资源的绝对缺乏。
b.次级贫困强调导致贫困的主观因素,是由于不当的消费行为所导致的贫困。
③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
从贫困状况的时间上看,分为过渡性贫困和持续性贫困。
a.过渡性贫困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陷于贫困的状况。
b.持续性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摆脱其贫困地位的一种情形,其更不利于社会整合与社会稳定。
④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
从贫困认定与测量的角度看,分为公开贫困和隐蔽贫困。
a.公开贫困大体上是指一种比较容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也可以把向政府或有关部门、团体和个人提出救助要求的人视为公开的贫困人口。
b.隐蔽贫困是指难以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使用一般的人均指标完全可能掩盖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财富或收入分配非常不均的情况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把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提出救助要求的人视为隐蔽贫困人口。
⑤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
a.制度性(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
b.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的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
c.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入贫困状态。
⑥国内贫困与国际贫困
进行国际贫困问题研究时,有必要区分国内贫困与国际贫困。分析国内贫困问题,也需要国际视野。
5.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
(1)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减员增效”政策的实施,大批职工失业、下岗,失去稳定的生活保障,甚至陷入生活困境。以这些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群通常被称为“城市新贫困层”,它的出现和扩大使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凸现出来。
(2)按照民政部门的统计口径,城市贫困人口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四类人员:
①“三无”人员,即传统上由民政部门一直给予社会救济的对象;
②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
③贫困的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即此类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和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的同时,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
④由残疾、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
(3)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
①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型,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实际的失业状态,一些新增劳动力就业也发生困难,从而通过就业保障基本生活的机会减少;
②由于各种社会保障体制尚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为居民提供生活安全保障,甚至加重居民的负担;
③个人和单位的关系发生变化,而将个人与社会重新协调起来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没有确立,很多居民失去了社会组织的庇护和支持,无助感增强。
6.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及对策
答:(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标准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即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不同于发达国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①速度快;②绝对数大。
(2)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及对策
①社会后果
a.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社会经历、生理、心理以及利益需要等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各种制度的设置和社会安排应适应该群体规模的变化。
b.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因此,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需要在价值观、规则、立法和制度上加以调整,以满足高龄老人群体的需要,以确保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c.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因此,其他年龄组的群体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位置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这些年龄组群体在价值观、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加以调整,个人和社会要为这一调整提供氛围和制度背景。
②对策
a.调整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应对人口老化给社会劳动力结构和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b.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
1.  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包括三类:①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②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③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2)广义和狭义的社会控制
①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②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①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本质看)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控制还表现为阶级性。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看)
a.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是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
第二,是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只是对其中的某一部分实施控制;
第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准则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无偏无倚的,不允许有超然于社会控制准则之外的社会特权阶层。
b.社会控制的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表现在:
第一,在阶级社会,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压迫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具有强制性,即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第二,强制性是统一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保证。
③社会控制具有多重性与闭环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
a.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他们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
b.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是将控制系统的输出回输到控制系统中去,以调节或改进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达到预定的控制目标。社会控制的闭环性使社会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功能,从而使之适应社会运行状态,达到社会控制目的。
3.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
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是保证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得以实现并延续下去。简言之,就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具体地说,社会控制的功能有以下三点: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规定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被统治阶级的被统治地位),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藕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4.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2)社会越轨的类型
①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的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2.社会政策的性质
(1)权威性。社会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制定与执行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价值性。社会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
(3)政治性。社会政策的决策是一种政治过程,按照政治的程序和原则运转。
(4)原则性。社会政策是解决或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属于原则性的规定。
(5)强制性。社会政策作为一种规范或准则,带有强制性,必须为目标群体所遵守。
(6)时代性。社会政策务求适应时代需要。
(7)可行性。社会政策的目标应当切实可行。
(8)具体性。每一种社会政策都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且都有具体的政策目标。
3.社会政策的执行
社会政策的执行是指将正式公布的政策方案加以贯彻、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的各种活动与整个过程。
<1>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其特点
(1)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
①社会政策执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环节;
②社会政策执行将决定政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与范围;
③社会政策执行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是制定后续政策的重要依据。
(2)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的特点
①连续性。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②整合性。政策的执行过程是将各种活动与要素加以整合,以期获得最优整体效应的过程。
③灵活性。在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新变化对既定的程序、策略做适时调整。
<2>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
(1)四因素论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重大的因素有四个:①理想化政策:②目标群体;③执行机构;④环境因素,包括影响政策执行与受政策执行影响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因素。如图19-1所示。
(2)六因素论
六因素论又称“互动模式”,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政策的标准与目标;②政策的资源;③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执行;④执行机构的特质;⑤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⑥执行者的意向。六个变项之间的动态运作关系如图

相关话题/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