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19)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5


寻根文学运动:寻根运动是 1984年底出现的,1985年形成高潮的,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杭州会议讨论文学的发展问题,会后作家都发表理论文章,而且都举起了“寻根”的旗帜。
韩少功《理理我们的根》认为文学应该有根,跟深才能叶茂,文学的根应该植于大众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出现了问题,在文革中已经被扫荡,主流文化已经腐朽,而民间文化仍然是鲜活的,因此,应该从民间文化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寻访文化大革命以来对山西文化的破坏的历史。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感叹我们民族文化的衰败。
李杭育《文化的尴尬》“我们说我们是中国人,但我们的文化中还包含着多少中国人的特点呢?”
这些作家从为文学寻根开始,进而为文化寻根。在人为组织和理论倡导之下,作家怀着明确的寻根意识,以理论和文学创作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这场寻根运动。该运动更深一层的背景有:
1、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一些作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80年代初中国掀起的文化热与新儒学有关,国内的新儒学与国外的新儒学有关,国外的杜维明等人的文章进入大陆,国内的梁漱名等人有崛起。他们认为文革破坏了传统文化,使社会道德败坏,重建文化秩序就要回归儒家传统。
2、现代化的紧迫感迫切希望实现现代化的理想受到了现实的阻力,情绪受挫的情况下回顾历史成为必然。
3、来自国外的影响,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就是拉美寻根文学的代表,给了中国作家很多启示。
寻根文学的主要表现:寻根文学实质是一种文化发掘,宏扬民族文化。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宣扬道家的超然物外、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和一。郑义《远村》《老井》写边远困苦地区的人与人的和谐,及中国传统仁人志士的情怀。韩少功《爸爸爸》用一个傻子影射了亦神亦怪而生命力旺盛的中国人性格。郑万隆《生命的图瞻》属于异乡见闻,他的根寻向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在走向民间的同时走向了半原始的生活状态,以对半原始的愚昧的生活的赞叹,追求痛快淋漓。莫言“红高粱”系列,为了赞美野性,颠覆了传统的道德体系,美化了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野合,认为他们那一代是完整的,而往后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作家在诸多压力之下活的不象个人。张曼菱不太极端,多写新疆的比较开放的爱情生活。
寻根运动的影响:
1、正面影响,超越了政治视角,给文学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2、负面影响。1)宏扬道家的人生哲学,用来批评我们的正统文化,并对道家寄予厚望用传统的一反面来批评传统的另外一方面,行不通。 2)给民间文化高度评价,用民间文化救治主流文化,却没有看到民间文化包含着许多历史留下的垃圾,还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并滞后与主流文化。 3)回头是岸,主张社会倒退,反文化。 4)理想化的超越,认为高度现代化之后,还要回归东方文明,不妨直接达到天人和一。
现代派及其流变:现代派的序幕,王蒙《布礼》、《春之声》、《风筝飘带》。在《布礼》(70年代末)中,王蒙已经开始打乱时空的秩序,尝试新的写作技巧。现代派真正的创始者是高行键。文革结束后就开始模仿西方现代技术,但是发表了许多小说没有被重视,转而普及现代小说的相关知识。中国许多作家有意地模仿西方的现代派技术,而屏弃起思想内容,拒绝荒诞。个别现象有,莫应丰《驼背的竹乡》有一些荒诞的故事。刘索拉、徐星等人的小说
二人都出现于 1985年,1985年是中国文学新潮的开始,被称为“85新潮”,各种流派和年轻作家纷纷出现,中国文学在各个方面进入真正的百花齐放,种种探索并发。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刘索拉是音乐系的,文学功底不深。他把对周围人的片片段段的描述集结起来,就构成了时空顺序错乱的的意识流的现代小说。80年代的青年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自我和个性,反传统,但来自学校和社会的限制和压力使这些激进的青年彷徨。
莫言、残雪的小说:莫言发育比较晚,上小学时还不太会说话。成名作品是《透明的红萝卜》(黑孩儿,别人怎么欺负都不说话,也许是作者的化身)用独到的视角写别人看不到的事,夸大别人认为不足道的事,按照自己的感觉来主观化客观世界,被称为“感觉化”。莫言经常津津有味的写一些很丑的东西,美化尸体、粪便和野狗等,被人称为审丑。他以极不恭敬的态度写自己的先人,不回避人性的丑《红蝗》《十三步》揭示人性的冷漠。
残雪,高中文化,做过服装商贩。《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突围表演》。在残雪的眼中,世界上没有光明的东西,世界和人性都是阴暗丑恶的。
王朔与王朔现象。王朔最早的代表作是“顽主”系列,《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写那些都市中吃饱了没是干,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的形象。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他们玩世不恭,采取快乐生活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社会对自己不负责任。他们有个性,愤世嫉俗,有反抗精神,但这种反叛不是健康积极的。
王朔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假定性,在生活中不一定有原形。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受到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这来自于态度作品中的调侃、对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的消解还有他反映了一代青年因为找不到出路而产生的苦恼。《玩主》涉及到了人的精神状态进入九十年代,王朔适应了新的政治形式改变了创作思路,写了《渴望》。他不再挑战权威,转而嘲弄知识分子。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为王朔的痞子文学找到了根,就是(部队)大院文化,他们的父辈就曾经是痞子,他们这一代想做痞子,但社会不允许,所以只好做文学的痞子。从马原到余华、苏童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内容上写血腥暴力。
第十二章 90年代至今的文学
90年代文学:趋时应变,蓄势待发
处于世纪之交的 90年代的文学具有独享天时、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给 90年代文学带来异样的气质:开放性、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物质主义重心的倾斜;个性特征的张扬;都市、女性、商贸等类别的拓展……奠定了 90年代文学在 20世纪总体进程中特殊的、积淀与过渡性的、不可替代的地位。90年代的文学情境已自然成为百年来的最后一道风景线,其独享天时、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引起了文学界及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兴趣。无庸置疑,80年代是我国 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活跃期、激变期、繁荣期。它走出了历史的泥泞,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等一个又一个文学热点的转换:从创作的复苏到文学的振兴;从步调整齐的轰动效应到旋律驳杂的声部交错;从文学之门的开启到各种外国艺术潮流的全面引进;从创作倾向的多样化到美学思潮的多元化,尽管 80年代文学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无疑为 90年代文学的启动提供了一个相当高的历史起点。90年代初期的文学态势与 80年代后期并无鲜明的界线。许多重要的文学特点和现象都是顺势沿袭过来的。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呈现出的“文学圣殿的倾斜”、“作家光环的暗淡”、“轰动效应的失却”等还有增无减。一时间作家圈内,有的缀笔,有的改行,有的下海……令人困惑不解。文学创作的纷纭之态也达到“乱花迷眼”的程度。铺天盖地而来的通俗文学几乎将严肃文学排挤得无容身之地。难怪当时有的评论家一度以“衰落”、“危机”、甚至“死亡”等极端化的字眼表示出严重的忧虑。及至 90年代中时,经过一阵混沌状态之后,文学情势方逐步显露出一些独立的品格和异样的气质。二世界冷战局面的结束及多极化格局的出现,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日益强化,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形成 90年代文学演进的大时代条件。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经济建设为重点的观念的不断深化,图书竞争市场新格局的出现,作家写作方式的现代化改善,文化传媒手段的丰富化……造就了 90年代文学存在的具体的生态环境。90年代文学的生存策略必须是、也只能是及时地趋时应变。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文学多元格局在 80年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平实的、稳健的一步。总之,90年代文学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将会继续其深入发展的历史进程。从 80年代理想主义的启蒙到 90年代物质主义重心的倾斜,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人生的活剧、情感的波澜、关系的沉浮、人性的开掘等,都悄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的演化。三多元格局的开放体系的形成,给 90年代文学带来了一些引人瞩目的新质。80年代中期已展露风采的女性文学演进至 90年代,由于一批晚生代女作家的加盟更显出骄人的成绩。三代人顺承的女性作家汇集成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创作集团,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大领域中纵横驰骋。这在一向以男性作家占据统治地位的古今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实属一道罕见的景观。被人们称为“时代的纪念碑”和“文学的重型武器”的长篇小说在 90年代创作数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平均每年八九百部的数目已相当于建国后 17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总和,创下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可惜的是精品力作不多。另外,90年代的学者文学在散文圆地上成绩斐然。他们重点以随笔和杂感的形式领悟人生、反思历史、探求哲理、针砭时弊,表现出激情的深沉和睿智的超越。其它还有以创造性的虚构化写作而形成的现代寓言文学,以表现人物心理流变而见长的情感分析文学,以现代思维探险熔铸而成的幻想文学等,也都日渐成为 90年代文苑的一朵朵奇葩。进入 90年代以后,雅文学与俗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走向。它们自身都在进行着一次大调整。出于生存竞争和发展自我的需要,彼此都发现对方有值得汲取的“营养素”。两者从疏离渐渐趋于合流。特别是一些雅文学作家开始从“高雅的创新”和“超前的试验”,转向“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四从传统型文学向现代型文学过渡,从闭锁型文学向开放型文学过渡是20世纪我国文学演进的总轨迹。在百年来的漫漫历程中,文学经受了阶级搏杀的磨砺、革命烽火的洗礼、反抗侵略的锤炼、新旧转折的欣喜、文坛左右的纷争、百花凋零的浩劫、吐故纳新的探索……时至今日,世纪末的 90年代文学尚不能给这个过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关话题/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