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5


汉赋的起源:一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二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三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散体大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代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 --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 12本纪、 10表、 8书、 30世家、 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 ”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 ”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 “本纪 ”、“世家 ”、“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 “实录 ”。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 “秉笔直书 ”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三《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汉书》:一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式。文章的演变:曹丕《典论·论文》 “概文章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汉乐府诗: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二叙事成分三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二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三《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 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 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 “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
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第三,文学的题材、体裁更丰富了。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乃至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了,而且奠定了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五言诗逐渐兴盛,成为中国诗歌史影响最大、创作量最多的一种诗体,七言诗在形成中。骈文、骈赋也大大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基础与规模,出现了志人、志怪两大类。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 “建安风骨 ”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 .时序》中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二、曹氏父子及其文学创作。
(一)曹操生平与文坛地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的文学创作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有 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二)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三)曹植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 “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 “建安之杰 ”,谢灵运曾说 “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
三、 “建安七子 ”与蔡琰。
建安时期在诗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 “三曹 ”外,就是 “建安七子 ”与女作家蔡琰。
(一) “建安七子 ”
“建安七子 ”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 .论文》。他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从此,建安七子的名号便确立下来任司空事祭酒等。其诗今存不多,以《饮马长城窟行》最有名,所长在书檄,《移豫州檄》为代表。四、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 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阮籍与嵇康
在正始文人中, “竹林七贤 ”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魏晋散文的代表。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西晋文学:西晋主要作家: 1、潘岳与陆机。潘岳与陆机是西晋太康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左思与刘琨在西晋诗坛上是两位比较突出的作家,左思继承并发扬了 “建安风骨 ”的传统,作品内容充实,富于力度,有 “左思风力 ”(钟嵘语)之称;刘琨当晋末乱亡之际,抒英雄失路之悲,清刚悲壮。二人确为当时文坛之骄骄者。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对后代文影响极大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陶诗的艺术特点,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南北朝文学:(一)( 1)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 2)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新题材、新风格不断出现,诗歌上,刘宋时期山水诗涌现, “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 ”。齐时出现永明体,开始了对声律的追求,语言上开始追求简省,剔除宋诗的板滞晦涩,如沈约提出作诗 “三易 ”:“易见事 ”“易识字 ”“易诵读 ”,梁陈题材又转向宫体,写后宫妇女生活等。散文创作上:进一步骈化,骈体文创作成为这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3)文学观念上,由 “言志 ”转向重 “缘情 ”。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精工富艳的风格。( 2)细腻的景物刻划。(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三)鲍照与乐府七言诗。鲍照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歌、辞赋、骈文都有佳作,在元嘉时,与谢灵运、延颜之并称 “元嘉三大家 ”。
(四)永明体与沈约、谢眺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五)宫体诗与梁陈其他诗人。宫体诗是继齐永明体之后在梁陈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与齐梁以来诗歌创作上出现的艳情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有关,而在梁陈两代这种诗风发展到极致,形成了宫体诗风。从梁武帝普通年间至陈代末年过七十年中,是宫体诗风兴起,并在诗坛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宫体诗的出现,与梁简文帝萧纲有关。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地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一、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其中吴(声)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曲十八首。清商曲辞以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吴歌》、《西曲》、《神弦曲》。

相关话题/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