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明教育史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1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2)从我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历程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①学制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适时变革,学制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状况和教育的现实要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经济有了重大的变革,新思潮风起云涌,而旧的教育与之不相适应,在制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束缚时,学制的改革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产生背景尽管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社会变革、政治经济发展和一定社会思潮下的产物。
②学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又要参酌变通。近代学制演变为我国当前的学制建设乃至整个教育改革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处理外国先进经验和本国实际情况的关系时,既要积极地学习借鉴,又要理智地参酌变通,充分考虑本国的具体国情,把一切有利于本国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都经过甄别精选变成自己的东西。中国的国情复杂,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所以无论是学制改革还是教育的整体改革,抑或是其他领域的改革,处理好学习借鉴与参酌变通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③学制的制定要多方参与,力求民主。学制的制定过程中,是否注重多方参与,是否实现民主决策,对它的科学性以及在实践中的生命力是有影响的。要制定一个通行全国的学制,并且保证它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不仅要倾听各地的声音,以了解教育实践领域不同的状况,还要征得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民主精神,群策群力,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1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如何评述国民政府“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教育方针及其措施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试评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
答:1927年6月1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百零五次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提案,撤销原广州国民政府时设立的教育行政委员会,采用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在中央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由大学院总理全国教育事宜。在地方教育行政制度试行大学区制,取代省教育厅。
(1)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实施方法
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的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大学院设有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构,有权推荐大学院院长及审议有关全国教育、学术的一切重大方案。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设校长1人负责大学区内的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秘书处、研究院等机构,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为评议会。“大学区”制先在江苏、浙江、河北三省试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到全国。
(2)对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评价
总体而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是一次照搬外国教育制度、而忽视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活动。蔡元培倡导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旨在保障教育行政独立,改变教育行政中的官僚习气,促进教育行政学术化。但试行的效果却与愿望相背离,“大学院”和“大学区”制试行不到两年即宣布废除。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原则精神违背了国民党政府的官僚专制体制,同时在中国学术风气未浓、官僚习气深重的情况下,“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未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使教育学术官僚化。
4.试评毕业会考制。
答:毕业会考是国民政府对中小学校毕业生实行的一种管理或考试制度。对其进行评价需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政府的毕业会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作为一个区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建立统一的会考制度,客观上会对整齐各地各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而且,通过会考建立一种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培养和学校办学的合格认定制度,也不是全无是处,事实上社会公众也有赞同通过一种方法来考察学校工作成效者。
(2)国民政府的毕业会考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控制,抑制学潮、整顿学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会考,使之成为对学生和学校的严格管理、有效控制的手段,使之成为学生的羁绊而令其无暇无力旁顾,使之成为政府对学生求职就业的操纵和控制,师范学校的毕业会考和大专院校的总考制尤其显示了这些出于政治考虑的意图。因此,国民政府对会考的贯彻不遗余力,一意孤行,基本不顾学校学生、教师和教育界的合理呼声和建议,不甚考虑对会考科学性、合理性的说明与论证。
(3)国民政府的毕业会考制度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多持维护态度;学生家长中也有颇多支持者,系出于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以令子弟学业顺利的期望;学校教师和主管由于工作和社会压力增大,工作受会考牵制过甚,反对者众,或有保留地执行;学生则表现出坚决的反对和抵制态度,而且年级越高,反对则越烈;教育界人士则大多慎重,反对和持保留态度者不在少数,并且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调查说明其合理性与否。总之,国民政府时期会考制度的实行确留下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
5.国民政府时期各级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怎样?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哪些有影响的乡村教育实验?实验活动的具体情况如何?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7.如何认识和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答: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一些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教育家本着通过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来改善农村生活,稳定社会的思想,掀起了一场乡村教育运动。对这场运动的认识和评价具体分析如下:
(1)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看到中国80%人口所在的农村极度贫穷,农民生活极度贫困。他们抱着通过教育改变农村现状、解决农民问题的坚定决心,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走向农村,试图通过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使中华民族重获生机与活力,使中国富强民主起来,并进而奠定世界和平。他们所以群趋于乡村教育一途,是因为他们同样认识到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及中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并认为农村尚具有图存的基本条件及乡村居民尚保存有较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在这股风潮影响之中,各乡村教育运动派别或以其思想为准绳,实行平民教育以达救国目的;或力图在实践中超越杜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理论;或对其部分接受采纳等等,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在其思想及实践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提供了进步的指导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美国教育模式,不仅为中国教育界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批判武器,也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其先锋作用不可忽视。各乡村教育运动领袖正是从杜威的民主主义主张及美国进步教育改革中汲取营养,模仿美国乡村教育普及发达的状况,将解决广大农民教育问题放到了救国之首位。乡建运动中注重解决农民生计与农村教育、提倡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举办识字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造活动,与杜威的民本思想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其次,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实践中,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大都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实验与调查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调查广泛进行,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发展的基础。而邹县、晓庄等实验地在其范围内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2)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
中国在20年代末到抗日战争前夕出现的乡村教育运动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一种反应。
①在当时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之下,在认识到教育同经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中国的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走上了资产阶级教育改良的道路。虽然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但他们认识到农村问题在中国社会的十足重要性,提出了乡村教育及乡村整体建设的多种理论及实验方案,进行了大量且具有一定成效的实验,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1935年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从事乡村教育的人和团体分化更为明显,“生活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接受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使民众教育工作纳入了抗日民主的轨道。
②但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家们普遍存在着过份强调教育的功效,提倡社会改造,反对革命行动的问题。他们大都以教育改革、教育救国为出发点,意图在不触动现有政权、不变更现行社会体制的情况下进行社会改良。他们未能认清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不推翻以封建土地占有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这不仅桎梏了中国乡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从思想上阻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另外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教育工作者与广大乡民脱节的问题。乡村教育工作者常常以指导者的面目出现在村民面前,固然此举使广大农民易于接受,但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工作者对农民指导有余而实际措施不力,后期工作过份放任,影响了其最终工作成绩。
8.试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9.如何评价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
答: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所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当前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创造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分别表现在:
(1)“六大解放”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强调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当前,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针对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六大解放”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利于现代教育注重解放青少年学生的头脑,摒弃他们头脑中各种不正确的观念,以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做到手脑并用,让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用双眼去观察世界,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了解,提高自我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树立创造教育新观念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主张,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为今天实施创造教育,开辟了观念上的新天地。创造的价值观、主体性发展观、正确的知识观和积极的文化观是现实开展创造教育所需要树立的新观念,这些观念不仅能形成更深层次的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精神力量,而且还可以成为改革传统教育的动力。
10.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答: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是其对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的概括。
(1)“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要内容
“大职业教育主义”主要包括以下论点:第一,“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来参加全社会的运动”。第二,“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须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第三,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第四,职业教育应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第五,职业教育在学校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第六,办学体制应政府统制(统筹之意),双管齐下,学习制度应专科一贯,学习互进。第七,实施全面职业教育。
(2)“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意义
“大职业教育主义”在理论上突破了黄炎培早期“教育救国”论的认识局限,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它改变了单纯就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的缺陷,把职业教育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之中,标志着黄炎培已走出了教育的“象牙之塔”,“而将职业教育开始向人民靠拢”。“大职业教育主义”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教育社会化的命题,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的、全方位的、对整个社会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黄炎培能够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拓展了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空间。
11.如何理解和评价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容有哪些?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3.如何评价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2.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3.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
A.陈鹤琴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4.民国时期中学实行(  ),引起极大争议。
A.毕业会考   B.学校考试
C.统考   D.升学考试
5.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基本可以用“愚”、“弱”、“穷”、“私”这四个字来代表,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大教育”理论,其中,解决“愚”这一问题的是(  )。
A.生计教育  B.卫生教育
C.文艺教育  D.公民教育
6.下列哪位教育家参与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
A.晏阳初   B.梁漱溟
C.黄炎培   D.陶行知
7.在下列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中,他认为哪一种教育最为根本?(  )
A.文艺教育  B.生计教育
C.卫生教育  D.公民教育
8.下列哪项不属于国民政府实施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的教育目标?(  )
A.信   B.智
C.仁   D.勇
9.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教育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不抵抗政策   B.放弃政策
C.取消政策  D.战时须作平时看
10.国民党在成立之初,在教育上主要采用什么政策?(  )
A.国民教育  B.三民主义教育
C.党化教育  D.平民教育
11.在实行的大学区制中,什么是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  )
A.教育部   B.北京大学
C.科学院   D.大学院
12.党化教育的提出是源于(  )。
A.模仿苏联以党治国
B.三民主义
C.一党专政
D.争夺青年
13.1929年,最早提出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是(  )。
A.《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B.《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
C.《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
D.《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
14.三民主义对初等教育的规定不包括(  )。
A.使儿童整个身心融入三民主义中去
B.使儿童个性群性在其指导下进行
C.给儿童以信仰指导
D.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发展智能
15.三民主义对中等教育的规定不包括(  )。
A.培养青年三民主义信仰和基本国民道德
B.给青年身心发展及个性以指导
C.给青年以职业指导
D.给青年以婚姻指导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C  6.B  7.D  8.A  9.D  10.C  11.D  12.A  13.B  14.C  15.D
二、名词解释
1.晓庄师范[华中师大2005研]
答:晓庄师范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29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晓庄学校。他提出师范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在晓庄学校试验期间,他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要求乡村教师要能真正关心农民,为农民服务;强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指出教育内容和治学方法与农村生活密切结合。
2.乡村教育思潮[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华中师大2004研]
答:乡村教育思潮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为:主张把教育活动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致力于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改造;要求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善农村的经济与生活,加强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提倡教学做的统一。主要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人。它的出现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一种反应。它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乡村教育运动的失败也证明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三、简答题
1.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现实意义何在?[复旦大学2003研]
答:陈鹤琴是中国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主张中国儿童教育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儿童的朋友;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他的“活教育”理论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而“活教育”的目的对当今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甚至提出“要做世界人”。陈鹤琴这一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旧教育只重视读读书,“活教育”则重视做人。特别是当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的时期,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符合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具备健全的身体。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因此具备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②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③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时至今日,非常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④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对于儿童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⑤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指出: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现实意义
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抗战胜利之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他提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对后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教育目的的制定要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陈鹤琴在构建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中,并没有盲目地模仿外国的先进经验,而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有选择有鉴别地加以吸收,不再以模仿为基本手段。他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前提和基础,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②教育活动要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当时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的“活教育”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采用各种活动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做”。他指出教师不应将儿童禁锢在学校、局限于课堂上而应该鼓励儿童在探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世界。
③教育活动要重视教育实验的地位。陈鹤琴一贯重视教育实验,他通过在鼓楼幼稚园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国化幼儿园途径。学习陈鹤琴重视教育实验的重要经验,把陈鹤琴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加以发展完善,这对当今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2.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实践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答: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其教育实践的内容相当丰富,并且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职业教育实践的基本内容
①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黄炎培带着探寻中国教育弊病根源及其救治之道的目的,作了数次国内外教育考察,提倡一种融教育与职业为一体的新教育形式的念头随之萌发,并开始从鼓吹实用主义教育逐渐转而为提倡职业教育。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②拟定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0世纪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③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第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第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第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深,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2)黄炎培教育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论述题
1.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全国统考2007研]
答:(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①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③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②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包括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③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就是说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相关话题/中国简明教育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