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明教育史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1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③恢复高考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的预演,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作为新旧时代分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彻底告别“文革”旧时代,热情迎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象征。
④恢复高考意味着社会流动机制的重新建立,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同时端正了社会风气,彻底改变了“文革”时期“读书无用”的论调以及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轻视态度,营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
3.试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答: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起点。
(1)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过程
邓小平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出发点,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早在1975年,邓小平第一次恢复工作,在听取中国科学院汇报工作时,就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1977年5月,邓小平在第二次恢复工作前夕,在一次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77年8月邓小平刚刚恢复工作,就邀请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又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各级党委要认真的作为大事来抓。”
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今后二十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更进一步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意义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味着教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服务。
①教育优先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长远大计。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步骤,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已由建国初期的扫除文盲教育发展到目前的全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杜会进步,中华民族以雄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能够促进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达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富民富国的目的。
③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教育是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科学实力为主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力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只有把教育这个基础打牢,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人才,才能为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4.试述《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试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6.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近现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学制的沿革大要。[华中师大2005研]
答: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其中就包括小学学制。小学学制是对小学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的规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小学学制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现代小学学制的沿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制定,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
蒙养院收三至七岁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其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儿童,重视读经。高等小学堂增加了学时,学习内容也相应扩展。
此外,在横的方面,实业教育中设有初等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包括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船学堂。此后,清政府又设女子小学,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得同校。后又把小学分为五年制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1911年小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
(2)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入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还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实业教育中的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教育阶段。
(3)壬戌学制
1915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又出现了“五四”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暴露了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1922年新的学制即“壬戌学制”公布实施。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分为三段。其中初等教育六年,包括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入学年龄为六岁。课程无男女校之区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并大大加强。壬戌学制后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变,沿用至1951年废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中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招收六岁或七岁儿童入学,学习年限五年或六年。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个良好的基础。相当于小学教育程度的有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2.简述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方针)演进的历程。[华中师大2003研]
答: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中国教育宗旨(方针)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演进历程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清末教育宗旨
中国正式确定教育宗旨,是在新式的教育制度建立之后。早在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这是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型。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学宗旨的问题。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宗旨体现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2)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蔡元培1912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育。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讨论并通过新的教育宗旨。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新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教育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
(3)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1927年国民政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颁布了教育宗旨。国民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教育方针”以代替“教育宗旨”的提法。
①建国初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②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与时俱进。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简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
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
②戊戌变法时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维新变法派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了理想的学制,并指出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③清末新学制中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清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规定。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其中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五年,仅限于初等小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12至1913年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实施,其中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其中初等小学四年是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
(3)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总精神是: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部,提高群众觉悟,建立劳动人民的新教育。在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等内容,在苏区还开展了全民的识字运动。
②国民党政府统治地区的教育。国民政府废除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其在1929年、1936年、1939年几次提出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定扫盲机会,但均“由于经费困难,未能实施”。
③陶行知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都是为普及教育而奋斗,它提出必须采用新的办法来普及义务教育。他认为最有效的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他还指出,普及群众教育一定不能妨碍生产,要适应群众的生产生活,他曾拟定过一个相当详细的“中国普及教育方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务教育的普及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列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并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内容。目前,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0%。
二、论述题
1.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已得到普遍认可。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尚没有实行普遍的收费政策。请从国内外比较分析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上海交大2006研]
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式都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其中研究生培养实行收费制度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理性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现状,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论证
①国外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依据
a.人力资本理论论证了高等教育投资能够给个人带来巨大收益,为研究生教育收费提供了合理的理论解释。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首次提出教育成本主要是政府拨出的教育经费和私人所付的学费。在此基础上,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指出根据市场经济受益者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由这些主体共同分担。
b.公共产品理论表明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服务具有生产性,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必须多元化。根据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既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因而应采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共同提供。
②我国教育界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由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理由,我国很多高校例如清华、北大等的解释已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a.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其费用不能完全由国家承担,受教育者理应承担部分教育费用。
b.研究生教育收费乃是出于教育成本分担的考虑,原有的公费、自费平行模式下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只有采取全面收费的办法方能够在不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情况下保持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收支平衡。
尽管研究生教育收费制的理论依据是“教育成本分担”,但国务院学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缓解教育经费紧张问题,而是一项深层次的改革,是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变革,其实质是体制创新。
从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基于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都认为:在国民教育序列中,作为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超过其他层次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因此,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作为受益者的研究生理应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缴纳部分学费。
(2)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历史和现状
①国外研究生教育收费现状
研究生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依据“谁受益谁付费”和成本补偿原则,受教育者理应承担部分教育成本。基于此种认识,目前,西方研究生教育多采取收费制度。这种收费制度存在两种基本的体制:一种如德国、法国,其研究生教育不收费,研究生相当于助教或者是导师的雇员,导师或者学校给研究生发工资,导师、学校和研究生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且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拿毕业证没有义务。另一种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是实施研究生收费的国家。其研究生教育都采取政府、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教育成本的财政多元化模式。
②国内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1981~1985年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财政模式,1985年起原国家教委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了非全面收费的双轨制,先后制定了定向培养、委托培养、招收自筹经费研究生和扩大计划外招生名额的有关政策。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正处于从非全面收费向全面收费转变的时期,由政府单向投资的一元化模式逐渐向财政多元化模式过渡。当前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收费的热切讨论,实际上是指全面收费,即对原来的非自费生、非委培生如何收取学费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在没有完整的、可操作的方案,所以暂时维持研究生教育收费“双轨制”。当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正在积极调研、制定研究生学费政策,可以说,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已为时不远。
(3)我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的依据,并对我国及国外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后,我倾向于在我国施行普遍的收费政策,理由如下:
①可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a.实行收费制以后,研究生个人必须分担与补偿一部分教育成本,无形中增大了个人读研的成本,从而客观上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实行收费制以后,培养单位可以把经费和学费统筹起来,按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评定等级发放。这有利于创造一种竞争氛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c.由于实行缴费入学,学生和家长必然会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客观上也会推动学校花大力气提高教育质量和声誉以吸引优质生源。
②有利于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由单一化向多渠道方向转化
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全面铺开,长期以来专靠国家财政拨款提供研究生教育经费的状况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观,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因研究生扩招和要求教育质量提高所必需的经费来源,为研究生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促进社会公正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免费的研究生教育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向高收入阶层转移的不平等机制。实行收费,可避免让没有直接受益的人或根本不能受益的人承担教育成本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反而可以减弱这种不公平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全面收取学费已是势在必行。这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扩大学校的经费来源,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2.由于苏联卫星的上天,美国各界对进步教育的指责更加猛烈,并由此导致了进步教育运动的终结。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并不完全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还要取决于社会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试由此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教育改革(可着重选一个或两个改革项目)的看法。[上海交大2004研]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人是无法生存发展的,脱离现实社会需要的教育也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改革在遵循教育发展自身的内部规律的同时,还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现以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改革为例谈谈我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1)高教扩招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的需要,要求高等教育接纳更多的学生入学,培养更多高级人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势在必行。扩大招生规模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高等教育扩招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高教扩招,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我国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短期内大量高级人才的产生,而高等教育扩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高教扩招可以使现教育发展实现阶段性飞跃。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 特罗教授指出,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项措施。
③高教扩招可以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④高教扩招能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可以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2)高教扩招存在的问题
高教扩招确实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高教扩招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①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
②高教扩招为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学校的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因学生规模的迅速增大而出现问题。高教扩招给学校的后勤服务也带来一定的困难,学校的教学资源日益紧张。
③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同时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能干的工作。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3)高教扩招问题的解决
面对高教扩招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寻找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
①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度超前发展,但不能随意超越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规模应该平衡地、适度地发展,不能搞“大跃进”。在增长的方式上,高等教育应该走外延式发展道路,着重增办国家财政负担较轻的民办高校和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时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疏通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各种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办高等教育。
②明确发展地位和办学目标,办特色学校。任何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由于各学校的师资条件,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不同,因此,每个学校应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而不都办大而全、小而全的普遍一律的综合性大学。一个学校的好坏不在其规模的大小,而在其输送的人才质量。
③深化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使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加贴近社会,同时保证基础学科的发展。调整好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加大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相关话题/中国简明教育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