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明教育史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批判地吸收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王守仁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王守仁本是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的,然而实际上,他的“知行合一”说中也有知决定行的含义,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不同的是,朱熹主张“行”之前,先须向外求“知”;而王守仁则认为“不假外求”,先天具备。至于“知”在“行”的前面,二人则是一致的。
总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良知”为标准,统一于“良知”的内心活动,宣扬了道德动机论与先验论。他所谓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是以知为行,把行的客观内容主观化;他所谓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是以行混知,把知的复杂过程简单化。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结于个体的自觉行动,看到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作用,表现了对道德的自我意识感的重视及对道德行为的能动性的极大强调。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上看,他反对“知行脱节”与“知而不行”,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而且他的理论体系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2.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答: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
(1)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王守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体现在:
①对当时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责备他们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对待儿童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付囚犯一样。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的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②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不断长进,就好比时雨春风滋滑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而不是如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③儿童教育的内容。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和“读书”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他们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入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④“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王守仁认为“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即量力施教。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
(2)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意义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具有历史性的影响。
3.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
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
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
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
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
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4)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明朝政府规定,凡社学中“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府、州、县学生员则可通过岁贡、选贡、恩贡、纳贡等途径进入国子监肄业,形成了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
明朝官学制度的上述特点,对清朝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朝的官学体制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明朝官学制度的一些特点。
8.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试述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书院在清代有何发展?
答: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当时,清朝虽已定都北京,但是全国尚未统一,政权还不稳固,清政府为了防止利用书院讲学宣传民族思想,聚众成势,因而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虽然地方上仍有一些书院经修复后恢复讲学,对于一些著名书院,清政府也允许重新修复。但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述清代科举会试制度和办法。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试析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答:17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潮,亦称实学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1)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①理学的衰落。明中叶以后, 理学自身日益僵化, 越来越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困境。于是在理学内部出现了批评理学、提倡实学的思想, 要求学术为治世服务。
②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的新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市民阶层也产生了。根植于市民阶层的社会需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也兴起了一股旨在破除封建正统文艺观念、开启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原有的脱离现实、脱离民众、拘谨刻板的沉闷气氛被打破。文艺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巨变。
③明代后期随着王学的分化和王学末流空疏无用学风的泛滥,逐渐出现了对这种学风的批判和对经世致用之学的提倡。
④科技的巨大进步。晚明科技丰硕成果的取得,一方面取决于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另外还在于对西方近代科学成果的汲取。在西学的刺激下,中国士大夫以审慎的态度接受西学,并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传统观念,强调实际事功的“实行”、“实学”。
(2)进步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进步思想家首先从批判朱陆王的主客观唯心主义教育理论入手,具体论述改革教育的意见。
②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有反对民族压迫,志图匡复,挽救明王朝的思想。
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进步思想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疏义理之学。
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进步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主敬”、“主静”,“读书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根本对立。
⑤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当时教育上的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
6.简述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以及培养实用人才、学习实学的主张。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7.王夫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何主要特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8.王夫之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答: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他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进化论思想出发,提出并论述了日生日成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的教育过程;主动习行,自强不息等教育主张。其中他对“理”与“欲”关系的认识,即理在欲中,无欲无理,理欲统一的道德教育观。对宋明以来“存天理,灭人欲”,窒息人性发展的道德教育观不能不说是一次强大的冲击。他的“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的观点对于冲破封建道德教育的束缚,催生资本主义自由教育思想的萌芽,满足新兴市民的思想需要以及人性得到自然合理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这种把人们正当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作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肃清教育领域内仍存有的“君子谋道不谋食”,重精神轻物质的失衡心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他还提出并论述了学思结合,“有序”与“不息”结合,“自勉”与“自得”结合,因材施教,立志为学等相当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主张。其中,他主张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绝不能降低标准迎合学生苟安心理,学生更不能迁就自己,放任自己,一味让教师“俯从”自己的“易为”,而应立志自勉、主动自得,否则,只能陷入“不知不能”的悲境之中。
(2)王夫之的“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素质教育一方面依赖于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妥善选择和运用。“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整体性、发展性和个体性的教学特色:整体性即人的素质本身就是综合性的概念,素质教育根本任务就是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一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身心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发展性即用动态观分析学生的素质系统构成的发展变化,并施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个体性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并激发其向感兴趣的方向发展。现代化教育要以“学思相资”、“因材施教”为方法,强调学生主体性和潜能的开发,主张群体培养和个体发展目标统一,培养优秀人才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统一。可见,“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中国教育的必然延续,也是今天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9.颜元对理学教育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0.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1.试分析颜元漳南书院教育计划的实学特色。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创办“诂经精舍”的是(  )。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2.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  )。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3.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  )。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4.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代表人物是(  )。
A.王夫之、颜元  B.张居正、张伯行  C.朱熹   D.周敦颐、张载
5.在道德观上,王夫之主张(  )。
A.正义明道   B.存天理灭人欲 C.重志明道     D.理与欲统一
6.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进而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启蒙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戴震  D.李举
7.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式考试之前还有(  )。
A.乡试  B.会试  C.殿试  D.童试
8.清朝的科举考试中,会试中第者被称之为(  )。
A.举人  B.贡士  C.秀才  D.进士
9.清朝时,成为当时支配学术界、教育界的一种潮流的是(  )。
A.训诂学 B.考据学   C.实证学   D.自然学
10.下列思想家中,不属于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阳明   D.颜元
11.提出人性“日生日成”观点的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 颜元 D.王夫之
12.颜元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不包括(  )。
A.毁坏人才  B.荼毒生灵  C.灭绝圣学   D.败坏社会风气
13.对颜元实学、设六斋有深刻影响的是(  )
A.三合法   B.苏湖教法
C.改革科举考试 D.对理学的批判
14.颜元所办的书院是(  )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15.清代的国子监生实行(  )
A.积分法   B.六等黜陟法
C.历事制度  D.二等黜陟法
16.清朝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是(  )
A.社学 B.义学 C.井学     D.太学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A  7.D  8.B  9.B  10.C  11.D  12.B  13.B  14.C  15.C  16.A
二、名词解释
1.经世致用[南京大学2005研]
答:经世致用指学问有益于国事,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他们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是为了“游谈”。他们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这种主张敢于批判传统理学教育的束缚,追求教育变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2.岳麓书院学规
答:《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斋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④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⑥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⑧《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3.卧碑文
答:卧碑文是清代用以约束在学生员的教条,因其镌刻在卧碑之上,故名。顺治元年(1644)二月制晓示生员卧碑,立于太学门外,九年颁发卧碑文于直省儒学明伦堂。首列序文,要求生员明白朝廷设学礼士的用心,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使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其要目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员当立志学为忠臣、清官,凡利民爱国之事,更宜留心,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②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③生员当爱心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预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④为学当尊敬先生,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⑤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⑥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此外,尚存关于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师考核等规定,参阅《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典•训士规条》。
三、简答题
1.王夫之主张教师“必恒其教事”,他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复旦大学2002研]
答: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对理学教育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对“教者之事”,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他写道:“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心目,然后垂之为教。”否则,若自己于道茫然未有所得,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实则昏昏也”,是不配也不能充当人师的。
(3)要“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曾将此称为“起化之原”。他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扶正世道人心。
由上可知,王夫之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广博的知识,能为人师表,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确实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简述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答: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
(1)“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要内容
①黄宗羲所谓“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不是要学校像古代的辟雍那样,承揽政府机构的某些职能,而是应该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而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这样天子也就不敢“自为非是”。
②黄宗羲主张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他提出京师太学于每月朔日讲学,上自天子,下至宰相、六卿、谏议等朝廷大臣都到太学听讲,“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执弟子之礼。“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地方郡县学于每月朔望讲学,当地绅士皆须入学听讲,“郡县官就弟子列”,无故缺席者,则要受到惩罚。学官对“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样,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
(2)对“公其非是于学校”的评价
“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实际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四、论述题
1.论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北师大2005研]
答:颜元是清代教育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生徒教授,他是清朝实学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他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具体而言,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揭露传统教育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求学误以为是训诂,或是清谈,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学更是兼而有之,故其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既不能担荷圣道,又不能济世救民。所以他认为,这种教育“中于心则害心,中于身则害身,中于家国则害家国”,他指出:“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这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
(2)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颜元指出传统教育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把“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颜元针对这种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他认为“利”和“义”两者并非绝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其中“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同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等有关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
(3)抨击八股取士制度。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那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时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真才,反而会引学者入歧途、贻误人才。所以他指出:“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反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

相关话题/中国简明教育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