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教育2011年考研政治最后重点预测十题

海天教育 /2011-01-15

  重点1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分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问题

  内容总结:两大特征:(1)普遍联系的观点;(2)永恒发展的观点。五对范畴:(1)现象和本质;(2)原因和结果;(3)可能性和现实性;(4)必然性和偶然性;(5)内容和形式。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四种方法:(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一个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该原理包括的观点有:(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其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该原理包括的观点有:(1)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关系;(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其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上述原理及告诉我们的道理可分析的问题有:中国的发展要采用全球性、全局性的发展战略。(1)中国的发展不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要和世界发展接轨,所以要采用全球化战略,积极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中国社会内部存在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所以要采用全局性战略,实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2. 对立统一规律包括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原理,其意义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该原理包括的观点有: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② 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③ 矛盾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④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该原理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其意义在于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第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该原理包括的观点有:①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辩证关系;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③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其意义在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第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其意义在于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总之,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用矛盾分析法可分析的具体问题有:(1)关于和谐的问题。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3)关于人的认识规律的问题。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4)关于非对抗性矛盾的问题。非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的发展方向和利害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取长补短,有很多共同点和一致性。在非对抗性矛盾中,矛盾双方也存在斗争,但这种斗争不表现为激烈的形式,它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促成矛盾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包括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原理。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认识量的意义:一是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第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其意义在于,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

  4.否定之否定规律包括的原理有:

  第一,辩证否定观。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第二,事物辩证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二,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第三,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第四,现实性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第五,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6.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重点2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价值观以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等有关原理分析认识论的具体问题

  内容总结:两个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个本质:认识的本质。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和条件。(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两类因素: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两把尺度:真理及其属性、标准;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一个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总体上讲,这一基本规律包括的原理主要有: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说明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免犯错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

  (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2. 价值观以及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的特性是: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第一,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特点主要有:(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第二,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2)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第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 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 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第二,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意义在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点3  科学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第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第四,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第五,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第六,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