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
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因此,它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又斗争又联合,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但不管如何,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属于人民的范畴,如果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来对待,就会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界限,就会犯“左”的错误。
建国初期,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仍然采取保护政策,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则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重点6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1)性质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前途
①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由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②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A。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B. 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C.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③ 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在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党内曾经产生过“两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两种错误倾向。前者割裂了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就会犯右倾错误;后者搞所谓“无间断”的革命,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的错误。
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位极为薄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不能建立起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将革命进行到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是,中国在抗战胜利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使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归于破灭。
3. 新民主主义民主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政权性质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4.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且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首先,当时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其次,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所决定,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最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政策符合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
重点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它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重点8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1.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2.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②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③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④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热爱社会主义中国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社会主义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流血牺牲,长期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2)拥护祖国统一
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需要树立的爱国主义观念
①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②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③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树立这种爱国主义观念的原因:
①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②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③ 爱国主义具有时代价值(具体内容同上)。
4. 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1)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
(2)弘扬时代精神的意义
①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②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③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④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5. 做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3)增强国防观念
(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重点9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法治精神
1. 概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完成的任务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繁荣法学事业,坚持依法执政。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在形成并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点: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二是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需要用法律调整的才通过立法来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法制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继承人类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新型法律文化。
3.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 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法治观念
(1)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其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树立自由平等观念。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为了保障他人同等的自由,法律一般都要给当事人的自由确定合理的界限,对当事人的自由施加合理的约束。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一方面,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和追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公平正义观念
从法律运行的环节来看,法律公正包括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两个方面。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我们既要重视立法公正,又要重视执法公正,保证从立法到执法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