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5集(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选择题命制重点)
在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基础上,党中央对党的建设从战略高度进行新谋划和新布局,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作为党建重要论断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第二,作为党建重大举措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的重要作用。第三,作为党建战略思想,开创了党建新格局,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内容(选择题命制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
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单选、多选、分析)
1.治党必须全面
由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由于党的建设面临思想、作风、制度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多方面问题的重大关联性,单独着眼于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难以奏效,管党治党需要顶层设计,全面启动,整体推进。
(1)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习近平指出,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这是指在治党内容上坚持全面性。措施要覆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
(2)建章立制与落实执行相结合
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对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这是指在治党主体上坚持全覆盖。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4)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既立足全局整体推进,又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的党建新局面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和第一着力点,从而引领开拓了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
2.治党务必从严
(1)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
(2)要在“严”字上下足工夫
思想上要把好“总开关”,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实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腐败斗争强调“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3) “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治党必须从严。
(五)“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单选、多选、分析)
1.与其他三项相统一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
2.在四项之中最根本
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最为根本。
3.为协调推进作指引
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逻辑板块和章节布局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2010年才进入考研政治课程体系的两门“新”课之一。一般来讲,这门课难度并不大,有些试题几乎可以裸考。但是,也有一定数量的难题。由于考研是选拔性考试,这门课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就是要答对这批难题。为此要把握课程特点,有的放矢。
本课程首先是一门历史课。而且称得上是一部信史。虽然是想体现政治诉求,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有据。因此,前辈学者总结的学史四个W与一个H,即who,when,where,what,how,同样适用于学习本课程。但是课程内容纵横170年,人多事繁,很难记全。即使记了些,题目也常常并不按照这个路数考。这种情况令不少认真复习的考生感到棘手。由此,我们必须深入把握直接影响这门课命题的另一特点。
本课程实质上是一门政治课。即,它不是一般的历史课,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课。它的建构方式是以历史线索的发展为引领,以历史事件的分布为依据,形成立体的历史要素织体,层叠地递进地引出政治性的结论主旋律。对于这门课来说,“线”比“点”重要得多。“点”的命题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与“线”的关系。因此,复习这门课,只着眼于前述的四个W与一个H是不够的,而必须在who,when,where,what,how之后,再加上一个W,“Why”。把握生成历史要素的动因,由此牵住运行于历史之中逻辑线索,再顺理成章,顺藤摸瓜。这才是这门课程拿分的制高点。为此,需要按照时间顺序,重点梳理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并逐段逐层理解其意义、性质、作用。这样就能够纲举目张,考出很好的成绩。

 
第一章介绍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介绍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介绍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四章介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介绍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介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第八和第九章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十章介绍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课程内容由三大逻辑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第二板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第三板块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的内容。这三大板块内容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让我们从中认识到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本课程内容在整个考研政治百分制试卷中的布局为,单项选择题约2~4道,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约2~3道,每题2分,材料分析题1道,10分,总计约16~20分。
“以史鉴今”。这既是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也是命题规律之一。这个规律在试卷上体现为两个命题角度,一是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二是结合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这两个角度都通过一个切入点体现其命题的规律性,即重大事件的整周年纪念。如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等,都毫无悬念地出现在试卷第36题中。这也为考生备考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突出主线”。这既是复习这门课程的方法之一,也是命题特点之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不懈奋斗就是这门课程的主线。这一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大线索,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而每一线索上的大事,都是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就正是命题内容。能够对这些“节点”是否命题作出准确判断,是应试成功的关键环节。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于探索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基本可以忽略掉。例如,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这条线索可以分为四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1949年—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至今),其中“大跃进”、“文革”这类内容不会命制题目,这样就有效地缩小了复习范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节点”都是命题时不可回避的重点内容。
“把握本质”。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和意义、重要会议的内容及决议、主要领导人讲话和著作是这门课程考查的重点内容。如果这些内容是以选择题形式命制,命题着眼点就是真理标准,考查方向有两个:一是考查现象层面的。例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二是考查本质层面的。例如,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以上内容以材料题形式命制,命题着眼点就是价值评价,也就是所谓“史论结合”。例如,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回答这种问题,其评价部分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观,因而具有一定难度。若想考出高分,不仅需要跨章节融通,还可结合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章节,调用其原理、判断、理论结论。

 


鸦片战争为开端 社会性质初始变
主要矛盾有两点 推动革命大发展
历史任务是关键 伟大复兴梦要圆
人民来把侵略反 瓜分图谋终破产
丧权辱国条约签 制度腐败是根源
觉醒皆因临灾难 睁眼来把世界看


早期探索求前途 三个阶级四条路
农民运动意特殊 田亩制度均贫富
地主阶级兴洋务 中体西用求强富
戊戌变法拉序幕 改良道路终止步
辛亥建立新政府 推翻封建帝制度
旧式革命就此卒 未能完成两任务
中国革命谁肩负 呼唤先进力量出


思想启蒙有局限 十月革命经验传
五四运动是起点 新旧革命划界限
先进理论广泛传 要把工人来动员
开天辟地大事变 革命旧貌换新颜
制定纲领分两段 先把帝封势力反
工运失败教训惨 缺乏武装势力单
国共合作成一线 北伐凯歌勇向前


革命道路何从去 转折出现在八七
土地革命要兴起 政权要用枪杆取
城市路线脱实际 开辟农村根据地
工作重心要转移 特色道路创奇迹
“左”倾错误致危机 重大转机在遵义
长征两万五千里 铸就精神传世纪


中共高举抗日旗 救亡运动风云起
陕北开会论统战 西安事变扭时局
团结抗日势所驱 国共合作达协议
正面战场连失利 片面抗战不可取
全面抗战切实际 持久抗战符规律
敌后战场来开辟 游击战争显威力
统一战线要维系 方针原则必牢记
三三政权来建立 土地减租又减息
整风是个新创举 思想路线始确立
指导思想被确立 七大团结又统一


和平民主顺民意 中共努力来争取
国共重庆签协议 国军进攻解放区
土改运动热潮起 两条战线齐发力
民主党派明大义 接受领导共努力
三大战役夺胜利 西柏坡上布全局
工作中心要转移 执政不忘两务必
克敌制胜有利器 三大法宝要牢记


开国大典辟纪元 社会性质终得变
革命进入第二段 过渡性质是特点
民主遗留任务完 完整提出总路线
一化三改特色显 和平赎买来实践
一九五六划条线 生产关系有质变
社会主义终实现 奠定基础促发展


社会主义如何建 苏联模式露弊端
新路探索是关键 共产党人克难关
十大关系摆在前 围绕基本方针转
矛盾分析辩证观 内外不同区别看
基本矛盾存普遍 自身调整可完善


真理标准解困局 思想路线重确立
三中全会路开辟 四项原则稳根基
中国特色被命题 改革开放展生机
初级阶段理论提 基本路线不偏离
南方谈话破难疑 市场经济目标立
小平理论被确立 基本纲领跨世纪
“三个代表”被确立 四位建设要一体
夺取小康新胜利 经验原因和成绩


建成小康首次提 科学发展被确立
道路制度和体系 统一特色实践里
复兴道路得不易 特色道路走到底
五位建设要一体 政体改革谱新曲
协商民主有新意 建党主线要牢记
教育实践意义重 “四个全面”布新局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本章是命题重点章,一般不直接考查分析题,但选择题考点较多,分值一般为2~3分。本章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板块的“序曲”、“引子”,是要说明革命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是我们更好地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和失败原因的前提性内容。本章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重要人物,对此虽不必一一硬记,但要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本章要抓住两点,第一抓主线,第二抓关键点,这也是复习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方法。本章的主线就是侵略与反侵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带来了人民的深重苦难,也激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关键点就是核心考点中指明的内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把握整个内容中的多重和多种因果关系,以理解引领记忆。

 
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包括4个问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二节是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包括2个问题: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是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包括2个问题: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历程和伟大意义。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般了解)
(一)古代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勤劳和智慧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五千多年漫长岁月中,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曾居于世界先列。中华文明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且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经济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生产结构。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政治制度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政治结构上,实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4)思想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将其与佛、道教相融合,同时吸收法家思想,其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它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社会历史变革。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18世纪后期的产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此期间,列强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加快了对世界的瓜分,亚洲各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非洲被瓜分殆尽,拉美各独立国家实际上沦为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单选、多选)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8世纪中期,英国对华贸易已经超过了西方各国。但是,面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清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英国无法打开工业产品的销路,反而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生丝等产品,造成严重入超。为改变这一局面,英殖民者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贸易”的泛滥,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1839年6月,清政府委任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销毁鸦片。这一行动显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强意志。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发生了第二次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危机,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2年8月,英军直逼南京城下,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欧美列强的野心,他们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于1844年7月和10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单选、多选)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把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一)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并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受控于西方列强。这标志着中国已丧失了完全独立地位。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使中国变成殖民地。变成它们的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永久性市场。但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加之帝国主义列强在争夺中国过程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他们既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为此,他们竭力维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勾结封建势力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因此,中国还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仍然有一定的主权,故为半殖民地。
(二)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但是,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多重压迫下,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明显优势。外国在华资本和依附于它的官僚买办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因此,中国的经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从逐步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到逐步控制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遭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然保持,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且其大部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所联系。
(5)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且地域广大,并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6)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日益贫困化乃至大批破产,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
(四)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动
1.旧的阶级的变化
地主阶级中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收入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为资本家。
农民阶级中,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新的阶级的产生
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新产生的阶级, 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错综复杂: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近代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则是封建主义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近代以来伟大的革命,就是这两对主要矛盾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紧密联系,又有着不同的内容、主题和实现方式。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解决后一个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一般了解)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抗英
1841年5月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率太平军对入侵者坚决予以还击,先后打死清政府授以“总兵”、“副将”官衔的“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常胜军”统领华尔等侵略军头目。
3.香港、台湾人民抗击侵略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发动了以造船工人为主体的大规模罢工斗争;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
1874年,日军侵犯台湾琅峤地区,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在台湾澳底登陆,很快攻陷基隆,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台湾保卫战充分显示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4.义和团运动
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的八国联军从大沽向天津进犯,在杨村遭到义和团与清军的沉重打击。义和团还与清军在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军。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