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来源:考试大
1、发展过程危机重重,自我成长不易
自我需求—社会现实—发展危机
儿童中心主义(顺其自然)—社会文化中心主义(按社会需要严格训练)—教育的功能不是避免危机,而是化解危机
例如:勤奋感确立,同一性建立
2、教育是发展的助力或阻力
对儿童实施教育容易—实施适当的教育却很困难
(成人中心) (因材施教)
人生发展8阶段中,儿童青少年时期占5阶段,而此时正是接受教育的时期。
3、心理社会发展与全人教育来源:考试大
心理社会发展的结果以行为方式表现
发展危机大多与知识学习的成功或失败有关,并伴随情感与意志的反应
教育与发展危机的关系
四、L.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与教育
道德发展(moral develoment)——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从J.Piaget到L.Kohlberg
同:思维发展—道德发展
异:对偶故事—两难故事
无道德—前习俗
他律道德—习俗
自律道德—后习俗
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涵义
个体的道德,不存在有无问题,也不是归类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
道德发展(判断)不仅仅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综合的价值判断—社会文化意义(社会规范)—教育可以培养道德认知道德发展的顺序不变性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自我中心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行为的对错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被惩罚—没被惩罚)
相对功利主义阶段:利益交换—希望得到比付出多;对自己有利一好;对自己不利一非
2、习俗水平(10-20岁):社会规范
寻求认可(好孩子定向)阶段:社会从众:大家认可一对;大家反对一错
遵守法规和秩序(遵纪守法)阶段:信守权威;服从团体规范,严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权威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个人的良心与价值观—超越社会规范
社会契约阶段:遵守法律,但不局限于法律—法律是人制定的,如果不符合大众利益,也可以修订
普遍伦理阶段: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性的尊严、真理、正义和人权
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道德发展水平与思维水平密切相关
2、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晓之以理)
3、道德教育必须由他律(既定规范)—自律(自由行为)
4、道德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5、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