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讲义-持续更新(一)

本站小编 知乎网/2020-04-29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可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具体来说:

①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在加工外界输人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③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别。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如果说心理过程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心理成分上的特点,那么个性心理则反映了个体的多种心理成分组合起来的特点。具体来说:

①个性倾向性: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

需要是人在生理 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是引起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原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兴趣是入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心理倾向;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或客观环境的总的看法。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反映了个体的各种认知过程特点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情况,反映了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总体表现。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许多成分,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

2.个体行为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和注意

意识由人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构成,是入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意识具有目的性,能觉察到外部事物和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具有自我意识。

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注意,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在某个时刻所处的状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位置。

(2)无意识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三)心理学的地位/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人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和行为,因而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综上所述,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含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2.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3.优点:

①适用范围较大。

②简便易行。

③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4.缺点:

①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的结果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

②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有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③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出现观察者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效应:指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引起的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者偏差:指观察者只观察了希望看见的被观察者行为,有选择地进行记录而丢失了可能重要的行为细节。

(二)实验法

1.含义: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①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②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情境中进行的,但是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控制。

2.实验法必须具备三个特性:

①操作特定的实验处理来观察并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化,并控制无关的控制变量(仅叫无关变量)。

②必须至少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又叫控制组)。

③必须根据随机化将参与实验的被试分组,使各组被试的特征和条件相当。

如果上述三条基本特性没有完全满足,只满足了其中一到两个基本条件,以则不能称为实验法,而是准实验法。准实验法具有若干不同的设计方案,它与实验法最常见的不同是:准实验法没有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

3.优点:

①有助于揭示因果关系。

②实验结果可重复、可检验。

③实验结果数量化指标明确。

4.缺点:

①被试效应: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可用单盲研究消除被试效应。

②主试效应(实验者效应) :主试对实验的期望也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的反应,是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即会出现实验者效应。可用双盲研究消除实验者效应。

③实验中的被试样本有时并不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

④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使研究结果难以直接推广。

(三)调查法

1.含义:

针对某一问题要求, 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最常用的有两种方式:问卷法和访谈法。其中:

①问卷法可以同时向许多入搜集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省人力物力,但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调查者也可能不认真作答,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②晤谈法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进行和掌握,但是访谈对象有限,被试容易受主观和客观影响,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获取足够的资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2.优点:

运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

3.缺点:

①不够严谨;

②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③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④被调查者由于各种原因(如自我防卫、理解或记忆错误等)可能对问题作出虚假或错误的回答。

(四)测验法

1.含义: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分类:

心理测验按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心理测验要注意的基本要求:

①信度: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或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例如,使用一个测验多次测量某人的心理品质,多次测量的结果较为一致,则说明该测验信度高。

②效度 :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测量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例如,如果使用体重秤测量人的智力,其效度必然是低的。

4.优点:

①简便省力,易于实行。

②种类多,灵活方便。

③标准化测验严谨可靠。

@结果量化程度高。

⑤有常模,便于比较。

5.缺点:

①易受经验文化影响。

②间接测量,难以得到准确结果。

③对施测者要求较高。

④成绩不反应过程。

(五)个案法

1.含义:

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

2.优点:

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

3.缺点:

通过个案法得出的对某人的研究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个人。

(六)相关法

1.含义:

不同变量之间相随变动的关系,称之为相关。对不同心理现象进行量化,求取其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就是相关法。

2.分类:

①正相关:一个变量变动时,另一个变量变化方向相网。

②负相关: 一个变量变动时,另一个变量变化方向相反。

③零相关:一个变量变动时,另一个变量无规则地变化。

3.优点:

①通过相关研究可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预测。

②相关研究对于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出假设,做进一步

验证性研究。

③数量化指标明确,且具有方向性。

④可反映变量间关系的具体情况和程度。

⑤往往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缺点:

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三、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历史渊源,分别是哲学和生理学。

1.哲学

近代哲学指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理性主义)和英国17-19世纪的经验论(经验主义)。

2.生理学

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则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方法。

(二)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

(1)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强调被试自己对自已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内省时需进行专门的训练。

(3)观点:

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也就是意识。

②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4)贡献:

构造主义学派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S)局限:

研究内容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2)研究方法:詹姆斯认为内省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但他认为内省不应该是受到专门训练的心理学者的自省,而是一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迅速而确定无误地抓住实际印象的能力。同时,詹姆斯主张心理学可以采用实验法,因为实验法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理事实。

(3)观点:

①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整体,即“意识流"。

②心理学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即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

(4)贡献: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913年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

(2)研究方法主张实验法,反对内省法。

(3)观点:

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②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使用实验法。

③行为不是速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4)贡献:

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对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具有积极意义。

(5)局限:

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限制了心理学健康发展。

4.格式塔

(1)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科勒,考夫卡

(2)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

(3)观点:

①主张心理的整体性,强调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 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②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④坚决反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把构造主义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4)贡献:

①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

②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

5.精神分析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2)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

(3)观点:

①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一个很小的部分,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

②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无意识)的影响,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潜意识的方式支配人,并表现在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4)贡献:

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5)局限:

①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②过分强调无意识,并将其与意识对立。

③早期观点有泛性论的特点,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行 为的动机。

6.人本主义

(1)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研究方法:

反对以方法为中心,凡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但是强调现象学方法。

(3)观点:

①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只要有适当的目标,人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4)贡献:

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色彩,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

(5)局限: .

理论体系不完备,许多名词缺乏明确定义,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7.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奈瑟尔,西蒙

(1967年,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3)观点:

①以人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索人是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②人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人脑能对信息进行积极加工。

③人可类比为计算机,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 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4)贡献:

①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科学家们相信,了解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

②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结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四)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分支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各个对立学派逐渐在概念上和方法论上相互承认并接受其他学派的贡献,同时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也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综合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的特点。

1.多种研究取向综合

由于心理现象的极其复杂性,心理学中的任何主题都可以从各种不同研究取向加以研究。当代心理学形成了五种主要的研究取向,即生物学取向、行为取向、认知取向、社会文化取向和心理动力学取向。这五种研究取向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原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生理心理学取向:着重从生物、生理、遗传基因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关注点是心理的生物基础。

(2)行为取向:着重研究个体(人或动物)的行为是怎样受环境和经验影响的。关注点是外显行为及刺激的原因和结果。

(3)认知取向:主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关注点是通过行为来推断认知过程。

(4)社会文化取向:着重研究社会文化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关注点是心理多样性的文化根源。

(5)心理动力学取向:着重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力等。关注点是潜意识驱力。

2.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1)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

-般的规律。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生理心理学以

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

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心理

种系发展的心理学叫比较心理学。它将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进行比较,从比

较中确定它们的联系和差别。毕生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科

学,它是发展心理学的另-个重要分支。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

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研究心理与病理关系的科学,就是心身医学或身心医学,前者研究致病的心理因素,后者研究疾病和体残对心理的影响。

(6)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军事职业特点的分析、军队中的人际关系和组织、人的因素和安全、人因工程(如提高人机界面的效率以改进机器和系统的功能)和士气等。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与机能协调。工程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相结合统称为工业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1.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树突较短,只有几百微米,像树的分支,负责接收刺激,井把刺激传向胞体。轴突较长,从十几微米到-米。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作用是传导刺激到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2.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一个神经元一般由树突接收神经冲动,然后传到胞体,再传导到轴突。轴突通常是被脂肪性的髓鞘包住的,再把冲动传递给其他细胞。

3.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有不同的类型,按功能可以分成内导神经元。外导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内导神经元也叫感觉神经元或传入神经元,主要功能是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并传达到脊髓和大脑。外导神经元也叫运动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它们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中间神经元介于内导神经元和外导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4.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大约有1000亿个以上。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支架,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2)在神经元的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绝缘层就是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组成。(3)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二)突触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靠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叫突触。突触包括三部分: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

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兴奋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抑制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的效应。

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内存储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后膜,和突触后膜的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于是,实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这就是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这种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三)周围神经系统

1.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种系统在许多活动中具有拮抗作用,但又是相辅相成的。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1.胸

(1)脑干:

①延脑,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心跳、吞咽及消化,稍受损伤即危及,生命,因而又叫生命中枢。

②脑桥,脑桥连接延脑与中脑,如果受损可能使睡眠失常。

③中胸位于脑桥之上,恰好处在整个脑的中间。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中脑的中心有一个网状的神经组织,称为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意识状态。

(2)间胸

①丘脑:除嗅觉外,所有输入信息都经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

②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等,并与各种生理性动机。情绪有密切关系。

(3)小脑:主要是控制身体的运动与平衡。如果小脑受损,即丧失身体自由活动的能力。

(4)边缘系统:位于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等,是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在种系进化阶梯上,哺乳动物以下的有机体没有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边缘系统还与记忆有关。边缘系统受损的病人,不能完成有目的的序列动作,任何细小的干扰,都会使他们忘记所要做的事情。边缘系统也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2.脊髓.

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活动受脑的控制。但是脊髓本身也可以不经大脑完成许多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膀胱和肛门反射。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一)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大脑皮层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1.视觉区位于枕叶内,它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若损伤,视觉受损。

2.听觉区位于颞叶内,它接受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3.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顶叶), 它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身体颈部以下在机体感觉区的投射关系是对侧性的,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置的。身体各部位在感觉区的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例如,手在人类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机体感觉区的投射面积就较大。

(二)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脑皮层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额叶),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运动区和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置的。同样,身体名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功能重要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就较大。

(三)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一个言语运动区,也称布洛卡区。这个区域受损,会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言语听觉中枢,即威尔尼克区,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这一区域受损,将会引起听觉型失语症。在顶枕叶交界处,还有一个言语视觉中枢,这个区域损伤,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四)联合区

人类的大脑皮层上存在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即联合区。联合区包括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感觉联合区是指邻近感觉区的广大脑区。它从感觉区接受大部分的输入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感觉联合区受损后,产生各种形式的“不识症",例如不能认识和区分物体形状等。

运动联合区位于运动区的前方,又称前运动区,它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

前额联合区位于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的前方。前额联台区既与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行为控制和人格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五)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1.通常情况下,大脑是由两半球协调的,信息通过胼胝体相互传递。

2.斯佩里割裂脑研究及其他研究发现,左右半球功能不平衡。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艺术、舞蹈、雕塑等;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完成复杂活动。

3.割裂胸研究: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

三、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1.脑机能的定位说开始于加尔的颅相说。加尔的颅相说服然是不科学的,但它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究。

2.真正的定位理论的提出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1861年布洛卡区的发现,1874 年威尔尼克区的发现,都使人们相信,语言功能是有特定脑区的。

3.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定位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研究发现,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杏仁核和海马也与记忆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这些发现都有利于脑功能的定位说。

(二)整体说

1. 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发现,切除动物-部分皮层导致的行为损伤,经过一段时间能康复到接近正常的情况。动物行为损伤的程度与切除大脑皮层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2. 20世纪中叶,拉什利用脑损伤技术对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切除部分大脑皮层,动物的习惯形成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与切除部位无关,而与切除面积有关。由此,他提出了两条重要的活动原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均势原理是指大脑皮层的各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是指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损伤的面积大小有关,与损伤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

这一学说是由鲁利亚提出的。他认为,脑是- -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机能系统:

1.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井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2.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题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基本作用是接受各种刺激,它们进行加工、储存。

3.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主要包括额叶的脑区一级区 位于初级运动区,在中央前回,是运动的直接投射区,由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它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运动。

鲁利亚认为,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既分工又合作,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完成

(四)机能模块说

机能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五)神经网络学说

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意识进行理解:

第一,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及物体相区分的觉知。

第二,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第三,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二)意识的种类

1.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平时虽不能被觉知到,但在需要时,或被注意时,可以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

3.意识:能够被主体觉知到的成分。睡眠是-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白日梦是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状态,不同于睡眠,白日梦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三)意识的功能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意义。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的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出最佳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人们才能分析因果关系,想象现时不在眼前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向着预期的目标指引着人们的行为。

(四)睡眠与梦

1.睡眠

睡眠时并非完全失去意识,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 睡眠分为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每晚交替3-5次。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多为频率高,波幅小的β波。

第一阶段:出现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这一阶段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唾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这-阶段大约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0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的脑电波。该阶段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个体在此阶段很难被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梦境在这个阶段出现。

REM阶段有两个规律:

一夜:随时间推移,REM睡眠所占比率越来越大。.

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REM 睡眠越来越少。

2.梦

关于梦的理论解释有:

(1)精神分析观点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2)生理学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仍然存在少量刺激,神经系统会产生+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3)认知观点

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二、注意

(一)概述

1.注意的含义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和事物的任何属性,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从注意的资源理论来看,注意为其他认知过程提供心理资源。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入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他对象。被选择的就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其他被忽略的就成为背景。注意的指向性不同,人们注意到的对象就不一样,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就不同。

(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

3.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在注意的抑制信息的功能的研究中,Stroop 干扰量通常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指标。

(二)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1)不随意注意的含义

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这个称呼强调了此类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无意注意这个称呼强调了没有明确的目的维持此类注意。在不随意注意情况下,人们对要注意的事物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注意形式,是消极被动的注意,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注意形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以及刺激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一般来说,强度大的事物、新异的事物、运动变化的事物、与周围事物形成鲜明对比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人们不随意注意的对象。

绝对的强度、绝对的新异性固然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起决定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和相对新异性。比如,安静的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声。

②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自身特点决定,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有关。人的需要、兴趣、态度,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在外界刺激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人们的主体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就不同。

(3)不随意注意的作用

不随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刺激进行定向,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而消极作用在于使人们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

2.随意注意

(1)随意注意的含义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

(2)影响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①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随意注意本身是一种服从于-定目的的注意,所以,目的任务越明确,越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

②兴趣特点一间接兴趣。 在随意注意中,活动兴趣往往是间接的,即人们对活动本身可能不感兴趣,但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所以,对活动结果的强调,激发了人们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③活动的组织性。正确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随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

④过去的经验。新异的刺激固然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如果是绝对的新异,经验中没有一点相关的知识,要进-步理解它、接受它也是困难的。如果刺激物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 但又不完全了解,这时,维持注意就比较容易了。

⑤人格特征。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容易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而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兼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与特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随意注意,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因此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4.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1)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2)集中性注意是指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 -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集中性注意包含警觉和搜索。警觉是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个体对某种或某些试图检测到的特定刺激保持注意。

(3)分配性注意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2.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紧张注意时往往伴随着外部表现,比如感受器朝向刺激物、呼吸发生变化等。但是注意的外部表现并不总是和内心状态一致。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和数量。视觉的注意广度大约为“7+2” 个单元或组块,每个单元或组块内部的信息量是可变的。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4-6个。以黑色圆点为实验刺激材料的注意广度大约是8-9个。

2.注意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与其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它是由无关刺激干扰引起的;而注意的起伏(动捆) :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主要是生理节律引起,每次起伏平均为8-12s。

注意稳定性可用警戒作业测量,用工作绩效的变化为指标。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第-,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关系及熟练程度。第二, 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一般来说, 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比较困难。

4.注意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主体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是-个人注意的灵活性的表现。

(五)注意的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1958) 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 -种理论: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它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 步的加工。 其他信息被阻止而消失了。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该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

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在此基础上特瑞斯曼(1964)提出,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闻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的激活园限低,容易被激活。

(3)后期选择理论

该理论由多伊奇等人提出,后来由诺曼加以修订。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都已受到充分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的。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这种理论又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由卡内曼最初提出的。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它是有限的。人进行不同的活动时,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愛人们的控制,这样人们就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的现象就可以用这-理论解释。

(2)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人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将认知加工分为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加工的,-旦形成很难改变。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可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的现象。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讲义-持续更新(二)
    欢欢学长 续更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只有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才能产生感觉。感觉是完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是外部信息向人脑的最初输入,无其他加工。关于自下而上加工的解释参见下一章第五部分的解释。(二)感觉的种类感觉可以根据感受器 ...
    本站小编 知乎网 2020-04-29
  • 看完这篇,100分普通心理学保你能拿99分
    是周周周呀 一年前的今天,决定跨考心理学的我迫不及待的去领了等了三天却感觉像等了大半年的312心理学考研7本教材,一本一本充满新鲜感的翻着,内心活动是:嗯,普心怎么这么厚,实验也好厚,统计这些符号都是些啥呀?测量是暨大出版的诶,发心封面挺好看的,教心课本味道咋这么重,社心好像还蛮有趣的。接下来的9个 ...
    本站小编 知乎网 2020-04-29
  • 2018宁波大学839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初试试卷(A卷)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应激2刻板印象3迁移与定势4自我意识5情绪智力6同化与顺应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策略?2简述坎农巴德学说的基本思想。3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4简述罗森塔尔效应及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中山大学2018年850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
    考研高分辅导咨询:考研朱老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2018年中山大学850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心理学学硕)
    中山大学心理学学硕考试科目为:(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656心理学研究方法(4)852普通心理学科目代码:850选择题: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每题2分,共36题,共72分)1.Mary看到另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说啊,我也可以这么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学习笔记(华东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三人行最新彭聃玲普通心理学习题详解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2020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818普通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11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电子书]2020年心理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免费下载]说明:本考试科目近年真题不能提供。2.指定教材视频讲解[电子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教材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其他感觉
    其他感觉 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1.皮肤感觉触压觉: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人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较两点辨别阈限。触觉: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压觉:明显变形(什么狗屁定义)温度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听觉
    1.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知觉: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它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过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主观轮廓表明,当视野中出现了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图形组织塬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有四种具体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时间的预测、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知觉的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性质听觉>触觉>视觉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