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总则部分+重点归纳(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管制的执行: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 服从监督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 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 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 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6.遵守人民法院的禁止令
禁止令:人民法院 管制、缓刑 有选择性的判令其禁止:1.从事特定活动 2.进入特定区域、场所 3.接触特定的人
特定活动:1.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2.金融活动 3.生产经营活动 4.高消费活动 5.其他确有必要的活动
特定区域、场所:1.娱乐场所 2.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须经批准 3.中小学和幼儿园及周边地区 因就学、居住等原因须经批准 4.其他确有必要的区域、场所
特定的人:1.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须经对方同意 2.证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须经对方同意 3.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须经对方同意 4.同案犯 5.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扰的人或者可能诱发其再次危害社会的人
禁止令的期限等于或短于管制、缓刑期限 管制不得少于3个月(管制执行前先行羁押而少于3个月时禁止令也可少于3个月) 缓刑不得少于2个月 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拘役:短期自由刑 短期剥夺自由 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 期限: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最高1年 执行前先行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拘役具有某些由于有期徒刑的待遇:每月可回家1天至2天 参加劳动酌量发给报酬
有期徒刑:剥夺人身自由 强制进行劳动改造 执行机关为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 期限: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最高25年 执行前先行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无期徒刑:剥夺终身自由 强制进行劳动改造 执行机关为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 期限:终身 执行前先行羁押不存在折抵刑期问题 必须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生命刑 剥夺生命 执行方法:立即执行和缓期2年执行
死缓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1.没有故意犯罪的减为无期徒刑 2.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减为25年有期徒刑 3.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4.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 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我国刑法总则关于死刑的限制性规定:1.限制死刑适用条件: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犯罪时不满18、审判时怀孕、审判时已满75(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3.限制死刑适用程序:死刑立即执行除依法由最高法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法核准 4.限制死刑执行制度: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宣告缓期2年执行
刑期计算: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死缓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罚金:财产刑 四种适用方式:1.选处罚金:可适用也可不适用 2.单处罚金:只能单独适用(针对单位犯罪) 3.并处罚金:只能附加适用 4.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可附加适用也可单独适用 五种执行方式:1.一次缴纳 2.分期缴纳 3.强制缴纳 4.随时追缴 5.减免缴纳
剥夺政治权利:资格刑 剥夺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的权利 具体包括: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附加适用于重罪 独立适用于轻罪
附加适用的情况: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应当适用 2.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可以适用 3.被判处死刑、无期的犯罪分子 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法中没有规定独立适用的不得独立适用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和刑期计算:1.管制:与管制刑期相等 同时起算 2.拘役;1年以上5年以下 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算 3.有期徒刑:1年以上5年以下 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算 4.死刑、无期: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死缓或者无期减为有期徒刑:减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减刑以后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算 6.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1年以上5年以下
剥夺政治权利由公安机关执行
没收财产:财产刑 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 三种适用方式:1.并处没收财产:应当附加适用 2.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可附加也可不附加 3.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没收财产和罚金择一判处且必须附加适用
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 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 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 必要时可会同公安机关
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 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 经债权人请求 应当偿还
驱逐出境:专门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 不一定必须适用 单独使用的从判决生效之日起执行 附加适用的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
量刑:又称刑罚裁量 指人民法院根据刑事法律 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 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 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量刑的特征:1.主体是人民法院 2.内容是对犯罪人确定刑罚 3.性质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
量刑的原则: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量刑情节:又称刑罚裁量情节 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是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情况
量刑情节的特征:1.与定罪无关 2.能够表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3.对刑罚裁量的结果具有直接影响
以刑法是否就量刑情节及其功能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 量刑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戒
法定情节:明文规定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 总则性情节和分则性情节 功能上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四种
从轻、从重都在法定刑限度以内判处
减轻应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 包括刑种的减轻和刑期的减轻 不能免除处罚
酌定减轻处罚:1.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 2.案件具有特殊情况 3.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免除是作有罪宣告但免除刑罚处罚 1.已构成犯罪 2.情节轻微 3.不需要判处刑罚
酌定情节: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
酌定情节的种类:1.犯罪的动机 2.犯罪的手段 3.犯罪的时间、地点 4.犯罪侵害的对象 5.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 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 7.犯罪后的态度
酌定情节的适用:1.准确认定酌定情节的性质 酌定情节分为从宽情节(从轻、减轻、免除)和从严情节(从重) 2.全面把握酌定情节的内容 3.合理协调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的关系 法定情节优先于酌定情节 酌定情节起调节和补充作用 4.公正适用酌定情节 酌定情节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依据之一
累犯: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1.主体条件:已满18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2.主观条件: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 3.刑度条件: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4.时间条件: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主刑执行完毕)或者赦免(特赦减免)以后的5年内
特别累犯的成立条件:1.前罪与后罪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任一类 2.无刑度限制 即只要被判处刑罚而不论种类及其轻重 3.无时间限制
累犯和再犯的区别:1.累犯必须是特定犯罪 2.累犯必须被判处或者应判处一定刑罚 3.一般累犯有时间限制
累犯的刑事责任:1.应当从重处罚 2.不得适用缓刑 3.不得假释 4.被判处死缓的累犯 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自首: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准自首、余罪的自首)
一般自首:1.自动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特别自首:1.主体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2.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犯罪性质或罪名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不同的以自首论 同种罪行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共同犯罪自首:不仅要供述自己的罪行 还要供述自己所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其他共犯的罪行
数罪自首:自首的效力及于所供述的罪行 由于主客观原因只如实供述主要或基本罪行的应认定为全案成立自首
过失犯罪自首:只要符合自首条件就成立自首
单位犯罪自首:1.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首成立单位自首 2.单位自首的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 可以视为自首 拒不交单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或者逃避法律追究的 不应当认定为自首 3.单位没有自首 直接责任人员自首的 自首效力及于其本人
自首和坦白的异同:1.相同点:1)以犯罪为前提 2)归案之后如实交代犯罪事实 3)法定从宽处罚情节 2.不同点:1)自首是自动投案之后如实供述罪行或者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坦白是被动归案后如实交代被指控的犯罪事实 2)人身危险性程度不同 自首轻于坦白 3)从宽幅度不同 自首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坦白可以从轻处罚 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立功: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
一般立功:1.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 2.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3.阻止他人犯罪活动 4.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 5.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行为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归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 不属于立功 但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重大立功:1.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 2.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3.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 4.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 5.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行为
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 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应指明具体犯罪事实且与查实的犯罪事实具有关联性 提供的线索或者协助抓捕的行为应具有实际作用
对立功情节处理原则:一般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重大立功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数罪并罚:量刑制度 四种原则:并科原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折中原则
我国确立了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中原则 1.死刑吸收其他主刑 2.无期吸收死刑以外的其他主刑 3.尤其、拘役、管制同种之间限制加重 4.附加刑并科 5.吸收和限制加重的效力互相排斥
限制加重的具体规则:1.数个有期徒刑应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20年 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25年 2.拘役最高1年 3.管制最高3年 4.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 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情况: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
2.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漏罪 先并后减
3.刑法执行期间又犯新罪 先减后并
缓刑: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
一般缓刑:1.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 2.实质条件:犯罪情节较轻 有悔罪表现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且宣告缓刑不会对所居住社区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3.不是累犯或者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4.不满18、怀孕、已满75 只要符合缓刑条件就应当宣告缓刑
缓刑的考验期限:拘役为原判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 有期徒刑为原判以上5年以下不得少于1年 从判决确定之日其计算 判决以前先行羁押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
缓刑的考察:1.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2.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与管制相比不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限制 3.禁止令 4.是否再犯新罪或发现漏罪 5.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相关规定和禁止令且情节严重
法律后果:1.没有犯新罪、发现漏罪 没有严重犯规 缓刑考验期满 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2.犯新罪或发现漏罪 撤销缓刑 数罪并罚 3.犯规情节严重 撤销缓刑 执行原判 4.附加刑仍须执行
战时缓刑:1.时间:战时 2.对象: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犯罪军人 3.根据: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
法律后果:允许戴罪立功 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不留案底 没有前科)
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和假释
减刑与减轻处罚的区别:减刑是刑罚执行制度 针对已决犯 减轻处罚是量刑情节 针对未决犯
减刑的条件:1.对象条件:管制、拘役、有期、无期 死缓减为有期、无期不属于减刑 2.实质条件:可以减刑:确有悔改表现 或者有立功表现 应当减刑:重大立功表现 3.限度条件: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1)管制、拘役、有期不得少于原判的1/2 2)无期不得少于13年 3)死缓不得少于15年 4)限制减刑的死缓减为无期徒刑不得少于25年 5)限制减刑的死缓减为25年有期徒刑不得少于20年

相关话题/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