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属于985、211顶级院校,其艺术学科能够依托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增强研究实力,在近几年的考研中,竞争激烈,而田佳宁同学在10月份加入花家地A5班级,原计划考央美,由于初审(央美特有)未过,迅速调整转考人大艺术学,只用了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逆袭成为人大艺术学考研初试总分第一名、复试第一名的双项状元,既有她前期扎实的基础,又有花家地后期论述训练的强劲支持,两相结合才有了今天的好成绩,她将于2019年9月入学,开启硕士阶段的学习,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她的考研历程。
绿心为花美2018年度学员专用符号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Socrates, in Plato, Dialogues, Apology [Life]
基本信息
应届本科生英语专业,就读于一北京211大学,于2018年跨考人大艺术学专业成功上岸,初试成绩398,政治66,英语77,艺术概论126,艺术史论130。初试成绩第一,初试和复试成绩加和排名第一。
人大艺术学考研基本信息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12 艺术概论
814 艺术史论(美术史论)
复试
1、初试、复试比例权重各为50%。
2、复试内容:
笔试: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100分)、外语笔试(满分50分)。
面试
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50分)、外语听力与口语测试(满分50分)
(1)艺术学专业:
美术史方向:美术史论;
艺术管理与策划:艺术管理与策划;
书法方向:书法理论、书法临摹与创作(含篆刻)
在谈学习方法之前
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要考研
你为什么要选择考研,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学历真的不足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是因为自己真的对学术怀有巨大的热忱,还是由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想着能再拖一拖,还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都在气势汹汹准备考研害怕自己被落下,所以抱着“重在参与”、“不考白不考”的心态也随波逐流开始准备考研?
在开始发奋图强时,首先我需要你问问自己:为什么?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未经审视”,简单概括就是没有经过思考和规划,有些人庸庸碌碌的活到老,一辈子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也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日复一日就过去了;还有些人每天浑浑噩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
这就像很多人选择考研,并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随波逐流的在准备,也并未审视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条路、也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对于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跨考艺术学,我也经常自己问自己。
所有前进的动力归根结底就是:热爱!
人生的一个悖论就是,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当我们还对所有学科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的时候,就被迫草率选择了专业。而大学四年过后,考研使我们有了一个机会,即选择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知识,自己选择之后的人生方向。这是一个很珍贵也很重要的选择,我们都要明白选择的意义,以及将要承担的责任。
我的人生信条就是:follow my heart. 我想学我所热爱的。我也一直觉得发自内心喜欢才是驱动一个人前进的最大动力,也是一个人坚持下去的最大力量。
因为喜欢,即使在我最累也最想放弃的时候会问自己:
这是你自己选的路吗?是
你如果放弃会后悔一辈子吗?会
但是失败了你能接受么?能
所以你应该干嘛?学
英语政治
在暑假我开始刷英语真题,本来仗着英语专业优势觉得应该不会很难,但是做着做着题发现题的套路还是和四六级有一定区别,尤其是阅读题方面。所以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刷真题,摸清考试套路,其实做真题的一个感觉就是在和出题人对话,我把真题刷了三遍。
第一遍很不顺畅,磕磕绊绊的进行,尤其是完型和阅读里面长难句和生词,我就对照着答案一点一点的分析,慢慢积累,十年真题做下来感觉已经有点通了。
第二遍做的时候感觉果然轻松很多,但是发现上次会犯的错误第二次做还是会错,所以我第二遍在重点攻克这些对自己更难理解的问题上,同时会分析参考答案上给的作文范文。
第三遍做题差不多已经十二月份了,这时候我将重点放在写翻译和背作文上,做做完型和阅读主要是为了保持做题手感。建议英语还是越早准备越好,因为英语是很多考生的弱项,而且到了后期重点会偏向专业课和政治大题的背诵,有时会难以顾及到英语,而且英语真的体现出长时间的积累,不能靠突击完成。
由于高中时学的文科觉得自己对政治题可能不会那么陌生,所以我政治的话准备的还挺晚的,参考书就就一直追随肖秀荣老师,出一千题就写一千题,出八套卷就写八套卷,一定要把最后四套卷答案背熟,把错题的知识点钻研透彻,多快好省的学习,学政治也没有什么秘诀,反正:背就对了。
专业课
对专业课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重中之重,也是我花时间最多的部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接触过美术史、艺术概论的知识。从暑假开始就开始自己看书初步背诵,七八月份自己看了一遍,觉得大体上有了了解,九月份又自己将美术史大体过了一遍,我开始认为只要把课本都背下来就能拿高分,但是九月下旬我发现自己学的有点吃力:
首先美术史,知识点太过庞杂,如果不分轻重背下来太过于浪费时间,其次是艺术概论,对我来说艺术概论过于抽象,每章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很难梳理出脉络。再次就是论述题,对于论述题,虽然我能将课本上提到的知识点大体回答出来,但是缺少课外知识的延伸,而能否延伸更多这也是考试区分度的重要标准。
在艺术史方面,张老师将古今流派演变的框架都梳理的明明白白,而且将其中重要的节点人物反复强调,重点延伸,由点到面的发散知识点。而且对于论述题进行了很多相关资料的补充,尤其是对于西方近现代美术流派的知识扩充,在我考试时论述西方近现代艺术流变有很大帮助。再加上老师推荐的一些艺术史经典书籍,在备考时可以扩充知识也是很好的放松手段。
周末参加A5
艺术概论可以说是我花时间最长的专业课,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可以排列组合自信答题,中间的过程辛苦但值得。张老师总结的艺术概论框架的确简单明了,给我的背诵压力减少了不少,尤其是艺术概论大段大段的论述,老师总结的一些知识体系和背诵口诀对我很有帮助。特别是老师把一些抽象的名词解释具体,使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样对于背诵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人大艺术史和艺术概论只考察名词解释和论述题,所以说很多题背下来就是会,没背下来就是不会,不会像选择题一样还有蒙的可能性。所以在后期我真的是一遍一遍的在背知识点,一遍不会就背十遍,你的努力容不得半点虚假。
人大艺术学专业课和央美等众多学校一样,也考美术史论和艺术概论两门,但是很考验课外延伸能力,尤其是艺术概论的名词解释,超过一半都是我没见过的课外知识,比如今年名词解释有一道题是“第四面墙”,在课外我自己浏览戏剧方面知识的时候曾经见过,但是没仔细看,现在想想应该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不放过。但是遇到不会的题不要慌,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答上去,或者延伸一些课外自己补充的知识,总之要沉着冷静,相信你不会别人也不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
在答论述题时要注意横向纵向多对比,体现出自己掌握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张老师在论述题方面提供的很多必要参考书目以及相关论文真的很有帮助,不要怕麻烦,把论文书中精彩的观点记下来,可以成为论述题中的亮点。
考研虽然重要
但也只是人生中的一种选择
我所理解的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过一生。不管你什么时候开始,只要开始了就不要后悔,答题也是,结束铃还没打,你就不要停笔。
坚守住一种选择,不要假装努力,因为你不是在表演,没必要做出多大的阵势给别人看。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一两点睡觉,现在想想很不可思议但是竟然也挺下来了。当然学习不是看你整体的学习时间,而是你有效的学习时间,带着手机去图书馆,随便刷刷微博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考研过程真的很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自律能力。
当然没有一条路是轻松的,只要你的人生想往上走,就都需要努力走上坡路。九月份十月份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因为后面加上政治大题的背诵有时候对专业课的背诵会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我要重点提醒一下大家,十二月份的时候真的心态很容易崩溃,我已经算是很乐观开朗的人了,但是在十二月份还是会经常崩溃大哭,一直记得有一次我觉得就快考试了,我艺术概论知识点都还没背下来,论述题也不会答,舍友在睡觉,我一边背书一边偷偷流眼泪,一边流眼泪还是在继续背书。
经常一边吃饭一边听网课录音,做梦都在看墓室壁画。考试前两天还在发烧输液,学校诊所条件还差,连张床都没有,一边吹着冷风输液还得一边看书,当时也觉得委屈又心酸,但是现在也可以一笑而过了,因为知道所有辛苦都值得。
鼓励和陪伴真的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都在我失落的时候给了我很多陪伴和支持,让我觉得即使我没能成功也有人愿意接纳我安慰我,我努力过就并非一事无成。十四号线、望京、花家地、玫瑰色的温柔日落、咖啡、眼泪、老师家的猫……
现在想想这些碎片的记忆难以具体描述出这一段艰苦但值得的日子,每个人的故事还需要自己来写。能总之这段路很辛苦的,一定要咬咬牙挺过来呀,因为回头看看那真的是一段闪闪发光的日子,你也会感谢当时在努力发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