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1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元朝在地方实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行省”之名始于金朝,原为中央官员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时军政派出机构,元朝将其逐步确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元代大都和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一部分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全国其他地区划为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行省官署配置与中书省大体相同,各省长官统领境内一切军政大事,具有极大实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由于实行行省,元朝比前代王朝直接统治了更多的边疆地区,将其更有效地纳入到中央统治中来,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制度上得到了保证。
10.简述蒙古西征的具体过程及其对中亚等地区的影响。
蒙古共进行了三次西征:
(1)成吉思汗西征。1218年,成吉思汗派军首先征服西辽。从1219年开始,成吉思汗率军攻入花剌子模,随后占领了整个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又派偏师进入今俄罗斯境内,歼灭南俄联军。不久,远征军回撤。成吉思汗把占领地区分封给自己三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故地;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幼子拖雷在成吉思汗死后获得蒙古本部地区。(2)拔都西征。1236年,术赤之子拔都率军开始了第二次西征。蒙古军横扫今东欧地区,占领了俄罗斯的广大领土。1242年,蒙古大军班师。但拔都率本部留在钦察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俄罗斯史籍称之为金帐汗国。
(3)旭烈兀西征。1252年,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西征。蒙古军征服了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地。后在埃及军的反攻下,蒙古军退出叙利亚。但旭烈兀却留在新征服地区,建立了伊利汗国。
经过三次西征,出现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等四大汗国。密切了中亚与亚洲的联系,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大汗国与中央保持藩属关系。
11.简述元朝的对外关系。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洲。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来中国的络绎不绝。元世祖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经游遍中国各大城市,并且在元朝做官,在他所留下的游记中,对元朝的幅员广阔和工商业繁盛做了描述,激起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由于中外交通的频繁,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印刷术传入西欧,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来中国。也里可温教开始在中国内地传布,伊斯兰教的信徒和清真寺院更加增多了。当时还有不少中国人到达中亚、西亚和南洋等地,中国所造的巨大海舶已闻名于世。
12.元朝中央及地方官制。
元朝基本上沿袭了唐宋的中央制度,略有改变:
(1)中书省。元朝在中央未采用三省制,而是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中书令以下,有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元朝尚右),即是实际的宰相。其下又有平章政事四员,为丞相之副贰;有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为执政官。自中书令至参知政事,都称为宰执。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员。
(2)枢密院。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另外设知枢密院事,后来即成为首官。其下又设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副使、全书枢密院事等。枢密院职权范围甚广,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官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枢密院不能同中书省并列,地位低于中书省。自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中书省常以平章政事或右、左丞“商议枢密院事”,此举的自的在于使军、政二者取得联系,彼此沟通。
(3)御史台。御史台(又称内台)掌管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二员,其下为御史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殿中司设殿中侍御史二员,掌管朝仪、殿中纪律及在京百官到任、假告等事故。察院设监察御史三十二员,专掌刺举百官之事。内八道肃政廉访司为地方监察机构,其监察地区主要是腹里、辽东及两淮。
地方制度:
(1)行省。地方政府主要设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但例不常设)、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以处理一省的政务,举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来。由于实行行省,元朝比前代王朝直接统治了更多的边疆地区,将其更有效地纳入到中央统治中来,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云南在唐、宋时期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元设行省后,行政管理一如内地,西南从此与中国密不可分。
(2)道。在行省与路之间,还有道的设置。道分两种。一种道是设置宣慰使司,掌管军民之政,有宣慰使、同知、副使等官。这种道并不普遍,共有十一道,多在行省边陲地方。另一种道是设置肃政廉访使司(初称提刑按察司),掌管稽查司法。这种道几乎遍及全国,共有二十二道,分别受中央的御史台、江南行御史台和陕西行御史台的领导,完全是监察机构。
(3)行院、行台。地方上除行省外,又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元初凡有征伐之事,则设行枢密院主持军务,简称行院,事毕则罢。忽必烈时曾设立过不少行院,如四川行院、江南行院等,以后或废,或并归行省。武宗以来,又先后设立过甘肃行院、河南行部院、岭北行院等。
行御史台有二,一为江南行台,简称南台;一为陕西行台,简称西台。南台辖察院(置监察御史二十八员)和十道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地区为江浙、江西、湖广。西台辖察院(置监察御史二十敦员)和四道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地区为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南台和西台设官品秩同于中央御史台(内台)。
第八章 明 清
一、选择
明清明期的“三法司”指( B )。
A.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
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C.通政使司、大理寺、刑部
D.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答案解析:明清两代,设置刑部主管司法行政,都察院主管监察,大理寺主管审判。这三个部门合称“三法司”,凡遇重大案件,皆经三法司会审,先由刑部审明,再由都察院参核,再由大理寺平允,最后奏交皇帝裁决。
二、名词解释
1. 东林党
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贼、于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进行政治性讲学活动,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东林党人曾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提出的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柜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天启中,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阔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实行血腥镇压。直到天启七年,明思宗继位,魏忠贤自缢,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2.厂、卫
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内行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锦衣卫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有明一代,一直存在。
东、西厂或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东厂的官校也一直把司礼太监称为宗主。管东厂的太监称为“督主”,经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或其它太监兼任。其下设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锦衣卫长官的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其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设官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除侍卫掌卤簿仪仗而外,专司侦察,名为“缇骑”。
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这样,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厂卫都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奉诏行事,受理词状,任意逮捕吏民。
厂卫用刑非常残酷。一种是廷杖,名义上是皇帝在朝廷上刑责官吏,由司礼监监刑,校尉行刑,每打五棍换一人,初期仗数满而停刑,后期至打死为止。厂卫还派人侦伺官吏。厂役所得情报直送东厂,凡异己者,便立即处决。冤狱不可胜数。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3.靖难之役
明太祖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分封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王。这些藩封或在腹里,或在边境,都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北边的藩王握有兵权,随着势力的膨胀,必然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病死,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及其大臣齐泰、黄子澄鉴于北方诸王势力太大,决定削藩。他们欲先废力量较小的藩王,再及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朱棣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此即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建文帝,夺取了政权,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4.晚明的宫廷三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蓟州人张差持枣木棍闯进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宦官,欲谋害太子朱常洛,为宦官所执。刑部主事王之采审实,事与郑贵妃有关。史称“梃击案”。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死,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不久,光宗患痢疾。郑贵妃指使太监进泻药,鸿肿寺丞李可灼又进“红丸”,光宗服后去世,廷臣大哗,史称“红丸案”。光宗死后,李选侍仍居乾清宫,她是郑贵妃的同伙,欲挟太子朱由校擅权。吏部尚书周嘉漠、御史左光斗等上疏,请李选侍移宫,离开太子,史称“移宫案”。
5.大明律
《大明律》,是中国明朝法令条例,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而成。共分30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十恶、八议,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条。这种以六部分作六律总目的编排方式,是承《元典章》而来的,与《唐律》面目已不尽相同,在内容上也较《唐律》有许多变更。又增加了“奸党”一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在量刑上大抵是罪轻者更为减轻,罪重者更为加重。刑法上,《大明律》渊源于《唐律》,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大明律》未规定的酷法漤刑也层出不穷。至于锦衣卫的“诏狱”杀人最惨,为害最甚。其后又有东厂、西厂、内厂相继设立,酷刑峻法,愈演愈烈,直到明亡。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世轻世重”,“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6.明成祖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专业课考研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