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1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范仲淹等人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当年和次年上半年陆续颁行,由于这些法令侵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反对派诬范仲淹等人为朋党。庆历五年初,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相继被罢官出朝,他们的新政只推行了一年零几个月,便宣告夭折。新政失败了,但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效果参考第二题。
4.试述宋代商业的发展。
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宋之初,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专门研究施行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而且宋的经济法令,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是非常科学的法律法规。这些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发展迅猛,手工业发展迅猛,使宋朝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绝无仅有的。从手工业看,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都比唐代进步的多,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受俘于土地的农民,使他们投入于商业、手工业中。
从商业看,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宋代则更加自由,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发展“坊制”的突破,集镇的兴起,因此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宋代的这一类的"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有了很大的规模,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产量加大,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因此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也已不单独只是农业了,工商业所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南宋之后,我国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繁荣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5.如何看待北宋积贫积弱。
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大地主则大量兼并,隐瞒土地,造成登记在国家版籍中的垦田大量减少,由此必然导致国家财政陷于极度困难的境地。冗兵冗官的结果,不仅耗费了国家巨量钱财,加重了“积贫”,而且使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加重了“积弱”。造成土地兼并愈益发展的推动力,既有主观上的因素,即北宋政府对豪强地主的拉拢妥协政策,也有客观上的因素,即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唐末由于藩镇节度使权力和势力的膨胀,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的来临。当宋太祖赵匡胤靠着手中的军权夺得天下后,便大力改变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一方面宋太祖将地方军政大权分开,地方官牵制节度使。驻扎在外的军队,每隔几年就要到京城换防,使边防军队造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而枢密使责多由文官担任。同时为了加强皇权的军事力量,宋太祖又开始大量扩充禁军,禁军的首领多由资历较浅、才能一般的人担任。军队经常换防,造成了边防将领与军队配合之间很难做到指挥自如。在中央设立枢密院分管地方军事,禁军禁军人数虽众但战斗力不高。在有宋一朝,武将的政治地位始终没有文官高。而文官的权力膨胀之后,势必会造成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这也造成了北宋的积弱。
北宋王朝积贫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北宋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而且在北宋时期,中国的人口首次突破了一亿。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反,北宋王朝的积贫的局面随着时间的前进而进一步加深。造成积弱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兼并严重。由于在唐中期均田制度遭到破坏,到了北宋建立后,由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很少了。所以北宋政府采取得土地政策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纵容地主兼并土地。官僚、地主、豪绅、僧侣等在北宋期间被称为形势户或官户,属于地主阶级当权派。他们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同时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却想方设法隐田、漏税。到了北宋英宗时期,纳税土地仅占全国总耕地的十分之三。土地兼并造成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量农民的破产,以致于这些破产者不得不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客。佃客经常收到地主的鞭打,甚至是连女儿的婚姻和本人死后妻子改嫁都要受到地主的干预。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二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北宋之初,宋太祖、太宗为了分散地方官的权力,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把各路官员的权力四分为司法(宪臣)、财政(漕臣)、军事(帅臣)和农事(仓臣)四项。在中央,为了分散相权,以同中枢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立副宰相;设立枢密院时相权与军权分离;设立三司将财权分离。宰相主政,枢密主军,三司主财,使三权分离。这样将地方官权力和宰相权力消弱,但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就是造成了政府官僚机构的庞大。加之北宋政府又通过科举制、恩荫制和其他途径使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而官多职少,以致于许多官员长期待职。这样又使原本庞大的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冗兵:为了加强中央的军事实力,北宋政府每年都会大量招兵。太祖期间,禁军、厢军共38.7万人,到了真宗年间激增到了91.2万人。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背上了巨额的财政负担。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开支,北宋政府将负担转移到了人民身上,这就造成了冗费。北宋除了要收最基本的两税(按田亩和资产征税,分夏秋两次缴纳)之外,还有丁口之税、杂变之税、和买绢帛、和籴粮食。赋税之外又有十分沉重的差役和杂徭。三冗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政府不得不派兵镇压,派兵所需的军饷和粮饷又摊派到了下层劳动人民身上。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北宋国力愈来愈弱。
三是岁币。国力下降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加之北宋实行虚外守内的国防政策,北宋边境屡遭辽、西夏的入侵。北宋统治者一直认为内忧重于外患,所以对辽、西夏的战争中经常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并分别于景德元年、庆历四年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年需要“赠予”辽、夏大量的岁币。这又大大加重了北宋下层人民的负担。
6.王安石《三经新义》中的“三经”是指哪三经?
《三经新义》中的“三经”是指《周礼》、《诗经》、《尚书》。
7.宋代编纂的“四大部书”及其价值。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代开始编修四大部书。“四大部书”指的是宋初官纂的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它们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
《太平御览》编纂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由翰林学士李昉奉宋太宗命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门人也参与其中。全书1000卷,分55部,5363类,共4784000字。本书在充分运用皇家藏书的基础上,多用前代类书为蓝本,加以修订增删而成。多整段引用,具有较大校勘价值。又由于所引用的五代以前的文献、古籍多数失传,所以又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册府元龟》始辑于1005年,成书于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由王铁若、杨亿、孙大等奉未真宗命辑,参加者有18人。全书1000卷,分31部,1104门。本书汇辑上古至五代的史事记载,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不收说部。去取严谨,比其它类书犹胜一筹。由于该书征收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所记唐、五代史事为其精华所在,有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因此极具史料价值,可补正史之不足。
《文苑英华》始纂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完成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由李昉、徐铉、宋白、苏易简等二十余人奉宋太宗命共同编纂。全书 1000卷,分39类。本书上续《文选》,辑南朝梁末至唐、五代共3200人的作品近二万篇,以唐为主。作品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等39类。由于该书所收作品多数依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因此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以后的《古诗记》、《全唐诗》、《全唐文》等都曾取材于该书。另外,《文苑英华》中还收录了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等,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因此,该书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太平广记》始纂子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次年完成,由李响、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命编纂。全书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共92大类、150余小类。 本书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及释、道两藏等,引书多达500余种,因其保存了已经散失的大量古小说资料,因此,对研究和校辑古代小说非常有用。宋元以来,不少小说、戏曲曾取材其中。
8.论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哲学思想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理学产生。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而形成的唯心主义的新儒家哲学。因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所以称之为“理学”。宋代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理学经二程弘扬、朱熹发展后,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客观唯一主义哲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由于它符合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着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部哲学著作,对五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作了新的解释,主张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但太极不是物质,而是无形无象的“无极”。他还提出以“无欲”、“主静”、“诚”作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标准,要人们循规蹈矩,遵从三纲五常。放弃改善物质利益的要求。他的学说受到宋统治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宋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的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大学者。他对经济、史学、文学及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的贡献。他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四书集注》等。他主张,理生气,气分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理是万物之源,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万恶之源,因“去人欲,存天理”,实际上就是要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
陆九渊,字子静,是南宋理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学说。认为一切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都是人“本心”所固有的,而不是来自朱熹等人所说的“天理”。这种“本心”也是永久不变的。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 ,达到清明寡欲的境界。他的这一学说号称“心学”。“心学”对后世也有相当的影响,明朝王守仁就对这一学说进行了继续并发扬。
9.简述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做出评价。
宋:在地方上,宋初将全国分为十道,太宗时,又改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还有增加。各路大体有四司:安抚使司,掌一路兵民之事,简称“帅司”;转运使司,掌一路财赋,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一路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一路常平仓、义仓、赈灾事,简称“仓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还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
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设立州通判一职,用以监视知州,所发文书要知州与通判同时签署才生效。县的长官称知县或县令,还有管户口钱粮的主簿和管军事、治安的尉。这样,宋朝中央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另外,宋朝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节度使兼管其他州、军的作法,一般节度使除管所在的大藩府外,不再兼领支郡。并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这就大大减少了地方武装割据的可能。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专业课考研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