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1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21.“四大汗国”
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他的孙子们时最后定型。因为蒙古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所以以中国的元朝帝国为大汗辖区,另外,还有服从大汗宗主权的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四大汗国,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西北各“宗藩之国”由于各地区之间距离遥远,民族、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很难维长久统一。忽必烈时期,他的全蒙古共主的地位得到所有宗王的承认,但西北汗国逐渐呈独立化和半独立化。
22.中统元宝交钞
蒙古初无货币,1227年,蒙古博州(山东聊城)地方长官严实发行纸币会子,1236年,蒙古中央印行交钞。但诸路各行交钞,或同金银或同丝绢。中统元年(1260)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惟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又废止南宋铜钱,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随着政治的统一,也完成了货币的统一。
23.驱口
元代,有些劳动者沦为驱口。金时已有“驱口”一词,简称“驱”,指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元代沿用这个名称,但在南方则称奴或奴婢。他们当中除战俘外,还有因债务或犯罪所致,也有迫于租赋或饥荒而卖身为“驱”的。大都、上都都有买卖驱口的人市。驱口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和一般编民有别。非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当时显贵们都占有大量驱口。驱口的占有者称为使长,使长对驱口有人身占有权。在法律上,驱口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可以随意买卖或馈赠。使长杀死驱奴,法律上仅杖八十七;如果驱口有罪,使长杀之,可免予处分。驱口一部分用于手工业生产和家内劳动,大部分则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劳动的驱口,可以保有一些财产。由于王公贵族拥有驱口过多,影响元政府的收入,因此,从窝阔台大汗时开始,就陆续释放驱口。最突出的例子是耶律楚材当政时,上奏检括户口,建议将驱口改籍为编户。
24.马可•波罗
意大利威尼斯人。起初,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来元经商,受到忽必烈的接见。1275年,马可•波罗也来到元朝,留居中国17年之久,马可•波罗深得忽必烈信任,曾做过扬州的官吏,并代表中国出使过一些中国。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家乡,因参加威尼斯的对外战争而被俘。于狱中口授旅行经历,由他人汇录为《东方闻见录》,即所谓《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对元初的政治经济情况都有极详细的描写,盛称元朝城市的繁荣和富庶。该书问世后,使西方人大开眼界,引起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25.斡脱钱
斡脱,蒙古和元朝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地区就出现了高利贷。蒙古贵族提供本银,委托中亚木速蛮(指伊斯兰教徒)商人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从中坐收高额息银。蒙古初期,高利贷年息百分之百,次年利息转为本,又复生息,利滚利,这种掠夺性的盘剥称为“羊羔息”、“羊羔儿利”。有些农民和手工业者迫于生活或交纳赋税,不得不求助于斡脱钱,到期还不清债,斡脱们就私刑逼债,甚至“恃势于官府,直来坐厅事,指麾自若”。1240年,窝阔台汗不得不下诏以官府钱物代还民户或官吏欠下的斡脱钱,总值达7.6万锭,并根据耶律楚材的建议,规定全部利息最终不得超过本银的100%。入元以后,专立斡脱户,设诸位斡脱总管府、斡脱所、斡脱总管府等机构,为斡脱商人提供种种特权,他们可以不服差役,不纳商税。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或其它商务活动的,都一概称为斡脱,词意已不限中亚商人了,甚至发展到海外。当时除斡脱钱外,寺院、官府、地主们都兼营高利贷。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26.列出元代修撰的三部正史
元朝末期,在蒙古族丞相脱脱监修下,各民族史学家通力合作完成了三部正史——《辽史》、《宋史》及《金史》。参与修史的除汉族学者外,还有畏兀儿学者,担任《宋史》撰修官的岳柱与全普庵撒里,担任《辽史》撰修官的廉惠山海牙与偰哲笃,担任《金史》撰修官的沙剌班。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系著名喇嘛僧、翰林学士承旨迦鲁纳答思之子。后因世荫及其贤廉被授以奉议大夫,延佑初年又被授予中顺大夫、安丰路达鲁花赤。
27.册府元龟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采摭铨择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修文殿御览》,分类编纂。用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指归。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总序,言其经制。历八年成书,总计有一千卷,诏题名《册府元龟》。“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由于该书征引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二、简答和论述
1.试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意义、影响。
措施主要有:
(1)集中军权;设禁军,由皇帝直接统辖,分割兵权;设枢密院,使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并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实行更戊法,造成兵将分离,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动兵变;实行“守内虚外”政策,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司法权。中央:削弱、分割相权——实行军政、民政、财政的三权分立,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及三司使,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地方:派文官任知州并设立通判相互牵制,削弱地方行政权;地方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核批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3)集中财权(制钱):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意义和影响影响: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方面: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嘉佑四年(1059),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向宋仁宗上《言事书》,要求培植人才,以便改革现行法度。熙宁元年(1068)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首先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此后陆续制订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①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规定朝廷从内藏库拨予钱五百万贯,并拨予上供米三百万石,以供周转的费用。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六路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品种、数额以及库存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②市易法。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规定在开封设置市易务,以内藏库等钱一百八十七万贯作本,控制商业。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向市易务贷款。
③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此后,宫廷买卖物品,都通过杂卖场、杂买务,并设置市司负责估定物价。
第二,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①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一千五百万贯石以上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
②募役法。熙宁四年正月,司农寺拟定的募役法(免役法)先在开封府界试行。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③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分为方田和均税两部分,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
④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农田水利利害条约》。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
第三,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①将兵法。“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正将以下设副将、部将、队将等。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制》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第四,教育方面的改革
①改革科举制。保留进士科,罢诗赋明经诸科,增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贴经、墨义,改考诸经大义,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或称“大经”),《论语》、《孟子》为兼经。明法科考律令、刑统大义、断案法。
②三舍法。将太学分为三等,即上、内、外三舍。上舍优秀生可举荐于中书省,直接授官。 
③编纂和颁布行《三经新义》。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理论的代表作,也是变法的理论根据。它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提出了许多新意解,形成了“荆公新学”。《三经新义》颁布行后,太学和州县学校用它做教材,科举用它做标准。
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在北案严重危机下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自救运动,经过实施新法,朝廷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改善;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同时国力有所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
但新法触动了一部分大官僚、大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强烈反对变法;而变法由于任用非人,导致内部分裂,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变法一些弊病未能及时纠正,最终促成变法的失败;变法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权势的活动,未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一旦权势失去变法随之失败。
3.试述北宋中期(庆历-熙宁)变法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与日俱增,国家越来越陷于积贫积弱之中,不能自拔。士大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致太平”。他们提出内外官吏过于冗滥,其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的人应一律裁汰,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颁布几道诏令,规定:①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④慎选各地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各州的长官,由各路、各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⑤改进职田法。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⑥“减徭役”。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役人。范仲淹、富弼还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

1.点我进入下载 150.44 KB (需下载币0个)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
  •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
  •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
  • 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