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20)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15.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传格鲁派(意为“善律”)的开山祖师,原名叫善慧称吉祥,宗喀巴是后来人对他的一个尊称。师从仁达巴。他学习圆满,即改戴黄帽,以后他的弟子们也就随着戴黄帽,因此形成黄帽派。宗喀巴想振兴戒律,因而也就戴上了与过去的持律者们同样的黄色的帽子。据此,黄帽并不自宗喀巴始,宗喀巴采用黄帽,用意是复兴戒律,并没有改革宗教的含意。宗喀巴的平生,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教理,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气度,一方面又以深刻谨严的态度执择佛教各宗的见地,以中观为正宗,以月称为依止。他对于戒律,能矫正旧派佛教的流弊。他所创的格鲁派至今为我国藏地第一大教派。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宗喀巴的著述极多。他的全集拉萨版共十八帙,凡一百六十多种。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如:《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怛特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特罗王吉祥集密优波提舍五次第明邓论》等。
16.《大义觉迷录》
共四卷,雍正时官修。此书乃雍正七年(1729)清世宗胤禛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布的,旨在反驳当时社会上关于雍正的 “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十项罪状。内收有关上谕十道、审讯词和曾静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后附曾静《归仁说》一篇。不仅保存了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大量激烈的反清言论,还部分揭示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夺王位、雍正得位及其后的相应措施等具体细节。它的刊布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在实际上传播了对清王室极为不利的言论,因此在即位之初即下令禁毁。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独特的史料价值之所在。
17.票拟
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明朝自宣德以后,吏治渐趋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明英宗即位初,太后委政内阁,出现了明朝内阁的“票拟”制度。从此,为争夺大学士,特别是首辅之职,官僚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明武宗死后,明世宗在尊生父兴献王为帝的问题上,与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官员发生冲突。即“大礼议”之争。结果,杨廷和罢官,大批官吏受到惩罚。以后,张璁、夏言和严嵩等先后为首辅,斗争更加激烈。严嵩当政时期,政治极为黑暗。隆庆以后,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互相斗争,先后入为首辅。
明成祖时,开始对宦官委以出使、监军等大权,又由太监掌管东厂特务机构。明英宗以后,宦官逐渐控制了朝权。其中司礼监宦官掌奏章机要,代皇帝用红笔批写奏章,称“批红”。史称:“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于是,先后出现了明英宗时的王振、明宪宗时的汪直以及明武宗时的刘瑾等诸多弄权太监,其中又以刘瑾气焰最盛。正德时,特务组织厂、卫合势。宦官在专权的同时,还大肆贪污受贿,搜括民财,人民深受其害。
18.督抚
明清省级地方官名。总督、巡抚在明朝时中央临时派往地方的差遣官,清朝成为常驻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总督一般统辖两个以上省的军政和民政,也有单辖一省的(如直隶、四川);而巡抚一般只统辖一省。总督、巡抚并无上下统属关系,直接向皇帝负责,有着权力制衡作用。总督、巡抚均为独任,辅佐人员有参与机要的幕友,即承办具体事务的六房书吏。
19. 学台、藩台、臬台
学台:即提督学政。又叫督学使者。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藩台指布政使,清代的布政使是总督和巡抚的属官,主管一省的人事和财赋;
臬台是指提刑按察使掌管刑事和司法;
20.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满洲早期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其户口编制大致如下: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佐领)、五牛录编为一甲喇(参领),五甲喇编为一固山,每个固山各有黄、白、红、蓝颜色做旗帜,因此汉语把固山译为旗。原先人少,只分四固山,以后人口增多,又增加四固山,在原来旗帜周围镶一道边,即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起来称为八固山,即八旗,约六七万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21.军机处
雍正时,创设军机处,成为有清一代处理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决策,撰述谕旨,综理军国大计。军机处不是独立的正式衙门,而是皇帝身边的办事机构,无官署、无定员,军机大臣均为兼职,由皇帝特简。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
22.改土归流
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奏请改土归流。雍正帝同意他的意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巩固西南边防。改土归流是进步性的措施。
雍正朝的改土归流还只是在西南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实行,未改流的地方还不少。即使改流处,也还保留原土司的残余势力,他们仍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原来的属民。
23.多伦会盟
为结束喀尔喀蒙古的内部纷争,加强蒙古各部与中央间的关系,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在直隶与内蒙古交界的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与喀尔喀蒙古诸部贵族和内蒙古49起贵族们会盟。五月二日开始会盟,七日结束。会盟期间,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了编旗,共编36旗,拨给牧地安插。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外,取消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封爵。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以及在征剿噶尔丹中的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多伦会盟”。多伦会盟进一步密切了内外蒙古同中央政府间的关系。
24.雅克萨之役
明、清之际,沙俄殖民者侵占了西伯利亚,并进入中国的东北地区。顺治时期,沙俄殖民军先后武装入侵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流域,烧杀抢掠,并修筑了雅克萨(今黑龙江呼玛县西北,俄罗斯境内阿尔巴津)、尼布楚(今俄罗斯境内石勒喀河畔涅尔琴斯克)等据点。但在当地各族人民和清政府军的反抗下,沙俄侵略军遭到沉重的打击。
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对沙俄的侵略展开大规模反击。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在沙俄拒绝撤军的情况下,康熙皇帝下令向雅克萨发起进攻。沙俄侵略军战败投降,清军撤走。不久,沙俄再度侵占雅克萨。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再次出兵雅克萨,沙俄政府不得不接受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直至鄂霍次克海以南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5.金奔巴法
清廷为加强对西藏管理的一项制度。乾隆五十七年(门故年),清廷设立金奔巴瓶掣签方式,确定达赖、班禅的转世,以避免战争。金奔巴制的颁定,对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6.白莲教
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334-416年)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清代白莲教又增加许多支派,如老官斋等,名目竟达百余种。教义更加芜杂,对无生老母的崇拜有增无减。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是白莲教极盛时期,不仅活跃于北方诸省,在东北和南方各省也广泛传播。不少教派受反清复明思想影响,与清廷处于敌对状态。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伦起义,嘉庆元年至九年(1796-1804年)的鄂、豫、川、陕、甘五省白莲教起义,嘉庆十八年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7.摊丁入亩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为了稳定税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71)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的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从而把丁银额固定了下来。称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徭役制度非常重要的改革步骤和成果。到雍正时,清政府遂采取彻底“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即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这也可以说是对张居正改革中将非定额的丁银不同比例地摊入田赋银的做法的进一步发展。从此,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
28.乾嘉学派
乾嘉汉学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文化政策的严格控制,知识分子既不满于作为官方哲学的理学,又不敢评论政事、研究实际,只得把智慧和精力专注于整理、注释古籍。到乾隆嘉庆年间,这一学派发展达到顶峰。这一学派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他们做了许多踏实的基本工作,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在治学的态度、方法上,强调博学多闻,尊重客观事实,力戒主观武断,运用归纳法,重视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明理学读书但观大意,随意发挥,游谈无根,注重内心修省的弊病。
汉学中有两大派别:(1)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尊信和固守汉代儒者的说经。他们认为,汉人离古不远,遗说尚存,要弄清古代圣贤的经典,必须遵循汉儒的注疏诠释;(2)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治学宗旨和研究态度与吴派相似,不同的是戴震等有自己的见解和是非标准,并不专崇汉儒。
汉学家具有比较踏实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客观而精密的研究方法。但是他们的研究领域狭小,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内,不接触现实,不研究自然科学、生产技术,也不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陷于孤立、静止,缺少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中去考察,注意微观研究,忽视宏观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乾嘉学派在整理和保存古典文献方面有一定的功绩,但未能提供新鲜理论和有系统的思想体系。
29.戴震
戴震(1723-1777年),是清代思想家,汉学家,与吴派并称的皖派主要代表。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早年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四十岁时始中举人。此后累次赴京会试,均遭落第。直至乾隆四十年,才为清高宗弘历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一生先后撰成《筹算》、《勾股割园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孟子字义疏证》等书,并应河北、山西等地官员聘请,纂修《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等方志。其学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整个乾嘉时期,考据之学风靡朝野,戴震的义理之学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只是作为一个考据家而深为一时学者所推重。一生著述甚多,后世汇为《戴氏遗书》刊行。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专业课考研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