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墨家崇尚朴质,反对礼乐和文明,在义利关系上义利并重,但反对私利私义,提倡公利公义,提倡先人后己,由人及己,而儒家更重实用,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较为切合人性伦理的实际,故更为人所欢迎,为当世所遵从,也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4.评论春秋战国政治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5.战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完成,在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与秦汉大统一国家相似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权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就是郡县制。早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为县。县和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直接统治。到春秋后期,晋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一些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在封邑内也设县管理,县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成为地主政权的地方行政组织。郡在春秋末期才有,最初出现在晋,设在新得的边地。由于那里是偏僻之地,面积要比县大,但地位比县低。后来由于这些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就在郡下划分县,产生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
由于郡县制便于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所以进入战国后,魏、赵、韩、燕、秦等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郡最初设在边地,具有边防作用,所以一郡的长官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往往由武官来充任,有征发一郡壮丁出征的权力。县为从属于郡的地方组织,县的长官叫做令,郡县制的推行,使各国形成了中央、郡、县、乡等一套比较系统和健全的行政机构,郡和县的推行,使各国形成了中央、郡、县、乡等一套比较系统和健全的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由中内委任,国君进直接掌所握着郡、县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在奴隶制政权中,世袭的卿大夫平时担任各种文官,战时又是统帅军队的将领,文武不大分职,封建政权建立后,出现了文武分职的专职的官吏,在国君之下设有相和将,相是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全国的政务。将是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官分文武,适应了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要求,因为处理政务要有一定的政治能力,指挥作战又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同时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可以起互相监督的作用,便于国君控制。
到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战国时期,国君已遍用玺印,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到了国君手中。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这一套中央集权制度,成为秦汉统一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第四章 汉
一、名词解释
1.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宣布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受到百姓的热烈拥护。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黄老无为政治
黄老之学源自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派,以道为主兼有法、儒的复合思想。这个学派主张,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礼并用,从而达到“清静无为”。汉初,社会疲弊,人民经过暴秦摧残,渴望宁静安定的情绪。汉初统治者顺应人民的要求,推行这种无为政治。汉代第二人宰相曹参特别欣赏黄老思想,在郡国与中央执政均以无为政治为执政方针。随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也用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方略。文帝的皇后窦氏也好黄老之学,强令其子景帝及其它子弟都读黄老学派的著作。文景之治的出现,与黄老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3.七国之乱
汉初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旨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益骄横,文帝和景帝采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削藩等措施压制诸侯王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举兵叛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大军反击,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
4.文景之治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着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出现,与黄老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5.宣昭中兴
汉武帝死后,昭帝(前86-前74)、宣帝(前73-前49)相继当政。昭帝时由霍光辅政,节约财政开支,二十年内不断减税,对匈奴的政策由征战转为和平交涉,从而缓解了武帝晚年面临的危机。至宣帝时,采取王霸并用之术,一方面减免农业税、人口税,以及贫困户的徭役,另一方面,以文法吏和刑名术监督各级官吏。昭、宣时期的政策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昭宣时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相对安定,民族关系走向融洽,经济有所发展,受到后世史学家的称赞,班固称之为中兴之世。
6.度田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清查核实全国的田地及户口、年纪,即所谓“度田令”。在实行度田过程中,豪强大姓都反对清查,隐瞒不报。而刺史、太守惧怕他们的势力,不敢按章如实查核。光武帝于建武十六年秋九月,以“度田不实”罪处死河南尹张权等郡守10余人。即使如此,垦田顷亩仍未检核清楚。度田虽然没有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不过对于促进开垦荒地、鼓励小农生产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建武十八年(42年)汝南太守开垦鸿郄陂数千顷,不仅郡内殷富,而且利及他郡,便是最显着的事例。
7.党锢之祸
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当时的太学成为京师“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但却禁锢终身,此为第一次“党锢”事件。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部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事件。
8.算缗告缗
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缗。算缗即征收财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两千钱即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即在算缗令下达后,针对富豪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实报者,由专人主持鼓励告发事,时揭发者极
9.代田法
“代田法”是一种先进的耕作方法。所谓“代田法” 就是把一亩地分成三甽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一下种时把谷物种在圳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甽里.这样作物入土深,抗风耐旱。代用法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一量增加一斛到三斛。
10.假名公田
东汉初期,由于人口锐减,各地有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东汉朝廷除了将这些“公田” 的一部分赐给功臣贵族外,主要用于“赋民”或“假民”耕种。“赋” 与“赐” 同义,即给予。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也就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按法令独立向国家缴纳租税的自耕农。接受假田的贫民,在性质上变成了国家的佃农,向国家缴纳赋税。朝廷有时给予粮种、耕牛加以扶植。东汉初期实行赋民公田或假民公田之策,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 东汉在明帝、章帝时期多为赋民公田,和帝、安帝时期多行假民公田。
11.河西四郡
公元前122年,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内蒙古居延海)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杀匈奴三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匈奴西部地区在一年之中,连受两次打击,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一万人降汉。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都、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这次战役后,汉先后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为“河西四郡”。
12.《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父职出任太史公一职,在太初元年(前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经十余年努力,终于成书。
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讫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三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和列传是全书主要部分,与表、书、世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该书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该书取材丰富,对《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乡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
汉代以前,出现过多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但就记事的久远、内容的广泛、史事的详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善来看,都不如《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该书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炼,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良好的影响。
13.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河北枣强县)人,习《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诏举贤良文学之士,他以贤良身份上《天人三策》,系统地阐明其儒学主张。《春秋繁露》是其代表作品。
董仲舒的思想吸收了当时颇为流行的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了《春秋》的微言大义,阐发“天人感应”思想。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如果人君在灾异之前不知悔改,就会出现“伤败”。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1.点我进入下载 150.44 KB (需下载币0个)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
  •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
  •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
  • 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