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⑥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⑦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⑧烧诗书,禁游学。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遭到嫉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上台,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秦兵杀死,又处以车裂的极刑。商鞅的悲剧性结局,与秦国因商鞅变法而振兴,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长平之战
秦国为争夺赵国上党郡,引发长平之战。赵派大将廉颇援韩,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秦将白起、王龁猛攻长平,廉颇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三年,不分胜负。秦施反间计,赵王中计,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毫无作战经验,公元前260年,赵括轻率出击,结果被秦军切断后路,粮草断绝,围困四十六天,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9.马陵之战
公元前344年魏国主盟“逢泽之会”,韩国害怕魏国继续强大会吞并自己,未去赴会。魏国认为韩国背叛自己,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兵大举攻韩.韩向一直与魏争霸的齐国求救。齐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带了十万大军前来应战。公元前341年,孙膑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庞涓果然中计,仅率轻骑追赶。追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时,被齐军包围,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接着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齐国和宋国军队围攻魏国。马陵战后,魏国元气大伤。
10.胡服骑射
赵国居北方,东与中山国相连,东北邻东胡;北方、西北与林胡、楼烦、匈奴接壤。战国以来,赵在与边族“胡人”的战争中,屡遭失败,以致成为各国中国势较弱的一个。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位国君,他奋发图强、立志变法,决心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当时中原各国战争,以车战为主,甲士身着宽袍大袖,再披上笨重的铠甲,不利于山地作战。而同赵接壤的胡人都善于骑马射箭,衣装简便,在战斗中行动迅捷。赵武灵王提出实行“胡衣骑射”时,遭到了公族中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和他们反复辩论,指出衣着礼仪都是为了方便行事,治国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势制法制礼,他带头“胡服骑射”。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二:
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
通过三种不同途径组建骑兵:其一是“招骑射”。改变以往按地区和兵籍征召和编组士兵的办法,而在接近边胡地区,招募有骑射基础的赵民当骑兵。其二是“建骑邑”。在赵国境内一些水草丰盛、适于骑兵训练的地方,建设专门集训骑兵的军事基地。其三是“致胡兵”。即收编胡兵,招引、改编胡人的骑士以补充赵军。
“胡服骑射”获得巨大成功。新骑兵部队组建后不久,就战败林胡、楼烦,“辟地千里”,还屡次攻陷并最终消灭了中山国。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从此,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
11.初税亩
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12.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简答题
1.春秋争霸的具体情况?它说明什么问题?
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春秋列国长期为掠夺土地、人口、财物征战不已。强国凭借武力成为诸侯盟主,出现了“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诸侯争霸加深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在客观上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因素的增长。此时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所以说春秋争霸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
2.孔子对中国文献的贡献
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论语》所涉及的有《易》,有《书》,有《诗》。虽然有“礼”,却不是简册(书籍)。据《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那么《仪礼》诸篇虽出在孔子以后,却由孔子传出。孺悲这人也见于《论语》,他曾求见孔子,孔子不但以有病为辞不接见。还故意弹琴使他知道是托病拒绝,其实并没有病。但孺悲若是受哀公之命而来学,孔子就难以拒绝。《论语》没有谈到《春秋》,然而自《左传》作者以来都说孔子修《春秋》,孟子甚至说孔子作《春秋》。《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记载孔子出生的年、月、日,《左传春秋》也记载孔子逝世的年、月、日;而《公羊春秋》、《谷梁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左氏春秋》则止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三种《春秋》,二种记载孔子生,一种记载孔子卒,能说《春秋》和孔子没有什么关系么?我不认为孔子修过《春秋》,更不相信孔子作过《春秋》,而认为目前所传的《春秋》还是鲁史的原文。尽管王安石诋毁《春秋》为“断烂朝报”(初见于苏辙《春秋集解•自序》,其后周麟之、陆佃以及《宋史•王安石传》都曾经记载这话)。但春秋二百四十年的史事大纲却赖此以传。更为重要的事是假若没有《春秋》,就不会有人作《左传》。春秋二百多年的史料,我们就只能靠地下挖掘,总而言之,古代文献和孔子以及孔门弟子有关系的,至少有《诗》、《书》、《易》、《仪礼》、《春秋》五种。
3.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其异同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仁”、“礼”、“中庸”,而“仁”居于核心的地位,孔子以仁为中心建立了儒家伦理学。对于统治者来说,能够宽以待民,惠以使民、勿行苛政,就算“仁人”,其所施政就算“德政”。“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也不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信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加强主体道德修养以符合社会性的道德规范,这就涉及“仁”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与“礼”是一对矛盾,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但孔子更重视对于道德主体精神—— “仁”的培植,以给“礼”注入一种内在的新精神、新生命。认为人若缺乏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单纯凭借社会性的外在约束。其效力是非常有限的。“中庸”是一种修养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力倡“仁政”,反对暴政。孟子倡导的仁政,实际上就是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这是一条有利于当时社会封建化的主张。此外,孟子的仁政说在政治上主张“尊贤使能”,在军事上主张: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他认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或变更的最根本的因素,这就是所谓“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天子、诸侯、大夫、国家都是可以改立变置的,只有民众是无可改换的,因而人民是最根本的。
墨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墨家可是说以利为先,义利并重。墨子 “尚利”与“贵义”,但以“尚利”为第一要务,墨家在“尚利”的前提下,又提出“贵义”而“天下之利”才是最终目的,而道义、原则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他们所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利他主义,公而忘私。墨家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治”和“富”。
而儒家是义重于利,不忽视利,“利者,义之和”。儒家重视“仁义”众人皆知。但他们同样是重视物质利益的,孔子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一方面谈“君子谋道不谋食”,另一方面也用物质利益激发学生:“学也,禄在其中矣。”孟子也政事主要是发展经济以足“财用”,“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无恒产者则无恒心”。但是相对来说,儒家还是更加重视义的,要求对利要有节制,要以义制之。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如果对人们求利的行为毫不限制,必然造成许多怨恨。可见,对富贵他们是不舍弃和反对的,只是不能“不义”而已。

1.点我进入下载 150.44 KB (需下载币0个)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
  •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
  •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
  • 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