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小抄)第二版复习讲义(1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1-05


5.组数。
组数多少受多种因素影响,训练目的的不同规定不同的力量练习组数。一般情况下,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S可选择3-6之间。
6.除此之外,力量训练频率也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重要的训练因素。
第十三章 有氧运动能力
1.试述最大摄氧量的主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2.其主要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此功能的大小又取决于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因此它也被称为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此外,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所以,影响这两个机制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由于肌纤维类型是影响肌肉利用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根据肌纤维的特性可知,慢肌纤维由于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其酶的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较高,所以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3.另外,遗传也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为93.4%。而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只能提高本人最大摄氧量的5%-25%,主要在于提高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及毛细血管的发达程度,改善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4.年龄、种族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最大摄氧量与年龄的增长有关,即使年龄相同种族不同也有所差异。青春期前男女最大摄氧量的差异很小,12-13岁之后差异逐渐显著。成年男子要高于成年女子。随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60岁减到最大摄氧量的70%。
5.训练的影响也很关键。虽然耐力素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训练的影响下亦可以增长。这是由于训练能促进身体素质潜在能力的发展。训练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这是因为训练可增大心容积和心肌收缩力量。研究表明,一般人心容积为700-800毫升,而耐力运动员可达900-1000毫升。耐力训练可以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增大、增多,使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提高对氧的摄取量。同时,耐力训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导致快肌纤维的生理、生化代谢特征向慢肌纤维方向变化,提高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2.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1.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2.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活动吸进肺,与肺循环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心脏的崩血功能保持有效的“通气/血流比值”,弥散进入血液的氧,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并运输到肌肉组织附近,红细胞释放出氧并弥散进入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利用氧进行有氧代谢活动。因此,影响有氧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骨骼肌的特点、神经调节能力以及能量供应特点。
(1)心肺功能。肺的通气和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心脏的崩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
(2)骨骼肌的特点。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肌肉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的增加,可使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液可携带更多的氧供给肌肉。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优秀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多。
(3)神经调节。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时间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糖和脂肪在有氧条件下,能保持长时间供能的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主要以有氧供能为主。在运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比例逐渐增大,糖原的利用减少,供能物质的储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都可以通过有氧耐力训练来提高。
3.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均为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肌糖原的衰竭、运动中大量水分的丢失、肌细胞膜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有氧氧化酶的活性等因素与有氧耐力水平有关。
3.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产生的机制?
1.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2.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ATP、磷酸肌酸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相适应而形成的。即使在运动中吸氧量满足需氧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
3.在运动后恢复期,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4.这是因为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与运动中的氧亏不相等,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并不是完全只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结束后,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
4.简述最大摄氧量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的异同及其生理依据?
补充:
1.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儿茶酚胺的影响。
剧烈的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而运动后恢复期儿茶酚胺的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因而氧消耗增加。
○2甲状腺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甲状腺和糖皮质激素也促进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活动增强。同时,在运动恢复期,其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因而消耗一定的氧。
○3体温升高的影响。
在运动后恢复期的耗氧量成分中,恢复曲线的慢成分有60%-70%产生于肌肉温度升高的原因。体温和肌肉温度与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恢复曲线是同步的。因此,在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是肌肉的代谢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乳酸阈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生理机制:
○1运动时肌肉缺氧。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运动肌肉的氧供应不足,使得一部分肌糖原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功能产生乳酸,肌乳酸由细胞扩散进入血液中,导致血乳酸浓度增高。
○2需氧量大于机体的摄氧量。以有氧供能为主转向以乳酸供能为主,有氧供能逐渐减少,乳酸供能增加。

相关话题/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