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小抄)第二版复习讲义(1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1-05


○3肌纤维类型的动用。在低强度的运动中,慢肌纤维的动用占优势,随着运动强度的渐增,快肌纤维的动用逐渐转向优势,导致血乳酸浓度增加。
○4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降低。在运动中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流入肝脏的血液减少,降低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
○5血乳酸浓度也与能量代谢物质的动用有关。在运动前大量摄取咖啡或高脂肪膳食,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在运动中脂肪作为能量物质的动用会抑制乳酸供能。
2.影响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性别影响乳酸阈时的吸氧吸氧量水平,但不影响乳酸阈时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百分比。
○2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慢肌纤维百分组成高的人,其乳酸阈也高。有氧耐力训练可提高氧化酶的活性。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改善这些因素。
○3训练水平的影响。因为乳酸阈值主要与外周的代谢因素有关,所以训练可以使乳酸阈提高44%。
○4运动项目的影响。乳酸阈值与耐力性运动成绩呈高相关。
○5环境条件的影响。高原条件下乳酸阈时的吸氧量明显低于平原,温度的变化也影响乳酸阈。
第十四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1.简述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1.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2.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生理机能反应的大小与比赛的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心理状态有关。往往比赛的规模越大越关键、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则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和比赛经验不足等都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3.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肌肉活动时,必然会引起机体内脏器官,物质代谢和神经系统等机能的变化。在日常的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由于许多因素如比赛场地、器材、观众、比赛对手和广播声响等因素经常与肌肉活动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因素便成为条件刺激,只要这些刺激一出现,虽然还没有进行肌肉活动,但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就会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由于这些生理反应是在日常的训练或比赛条件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是自然条件反射。
2.依赛前状态反应程度的不同,如何调整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
为了使运动员更好的发挥工作能力,应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态度,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可以调节赛前状态,对起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较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而对起赛冷淡者则可采取强度较大的与比赛内容近似的练习。
3.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及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
1.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2.极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钟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或氧供不足,乳酸堆积,血液pH向酸性方向偏移。这一内环境的改变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使运动动力性暂时遭到破坏,因此,极点出现时,运动强度暂时降低。
3.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4.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机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开始进入稳定状态。
5.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当的准备活动都能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减轻极点的反应程度。极点出现时,应继续坚持运动,并注意加深呼吸和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减轻极点的反应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4.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有何区别?
1.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到几十分钟或几小时。机体氧运输系统的机能越强,稳定状态保持的时间则越长。
2.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指标基本达到并稳定在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氧供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下降,逐渐积累,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
5.比较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异同点?
1.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其生理反应程度较为适宜,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适度提高,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呼吸循环系统机能预先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相关话题/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