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四 富有诗意的语言
1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2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为荀子所作,现存32篇, 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与其整个理论系 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相互贯通。
1行文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2思想深邃丰富,层层论述,反复推详,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
3理论系统严整,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
4大量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5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1冷峻观察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2大量植根现实的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形象化地体现了作者的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3取材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
孟荀思想之异同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1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2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范式。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过常宝 撰
第一节 楚辞以及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1楚国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原礼乐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2在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上,楚国“信巫鬼,重淫祀”,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3楚国在战国后期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
楚辞 本意是楚地的歌辞。这一词汇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诗经》以及楚国民歌、巫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故后世称之为“楚辞”。西汉末,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人的模拟之作,编成《楚辞》一书,“楚辞”又成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另外,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凡23篇。
第二节 《离骚》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其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关切楚国现实。
美政理想:1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2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3重视制度法令,修明法度。
《离骚》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对理想执着追求,珍视有限的时间,充满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表现出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2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美人意象或喻君王,或自喻。屈原通过自拟弃妇,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3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诗人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形成了回旋复沓的特点。
4创造出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5吸收大量楚地方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 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共11篇。 据闻一多观点,首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曲。《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 《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 将士之魂。《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以及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九歌》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表现 出幽微绵缈的情致和缠绵哀婉的风格。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1歌、乐、舞三者合一,诗中有不少对舞乐的描述;2《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具有一定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3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除了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并用景物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写情摹景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
《天问》 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在一连串的问号后面,诗中表现出屈原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使得节奏明快而强烈,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全诗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九章》 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橘颂》《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 名大约是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内容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其中《橘颂》全篇比兴,四言体,借咏物述志,以砥励自己的品质和情操。《抽思》是屈原在汉 北所作,其余各篇皆是流放江南时所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哀郢》记述了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其中多有身世之感;后半段情绪转为激 烈,声调慷慨,尽情倾诉自己的悲愤。《涉江》突出抒写了自己义行高洁,而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悲哀,并表达了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诗中以奇异的服饰象征品格的 清高脱俗,文气从容淡雅,舒畅跌宕。此外,《怀沙》、《惜往日》流露死志,大约作于赴渊前不久,也很感人。总之,《九章》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 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情感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招魂》 是 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 招徕楚怀王的亡魂。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辞藻缤纷 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
第四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作品:收入《楚辞》的《九辩》,收入《昭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九 辩》是其代表作,主要抒发了诗人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 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九辩》显然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之风格特征。宋玉的辞赋是在屈 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而至汉大赋的一个过渡阶段。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一 屈原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
二 屈赋的艺术成就“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感情的热烈奔放,想象奇幻,积极追求理想,凸显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作手法。
□第二編 秦漢文學
李炳海 赵敏俐 许志刚 撰
緒論 李炳海 撰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a在诵读五经过程中,文人受到熏陶,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b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
2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办法,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3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促使汉代作家群体持续生成。
4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5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1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使汉代文学具有巨丽之美。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使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3文人在作品中寄托圣主贤臣理想,表现出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批判秦朝暴政—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批判现实。
5文人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再次向个性独立回归,并达到更高的层次。
6从浓郁的浪漫色彩到现实理性精神的日益增强。
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互渗互动、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
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促进了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
2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使得汉代文学和经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不厌其繁,多多益善,铺天盖地而来。
3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
4文学的重摹拟风气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习气互为表里。
5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抒情小赋取代汉大赋,《汉书》对《史记》篇幅缩减,五言诗取代辞赋的文坛地位;经学的删繁就简之风大盛。
6经学对文学思潮有很深的影响。
《毛诗序》 又称《诗大序》。汉代解说《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后来前三家失传,仅存毛诗。毛诗在《诗经》各篇名下都有解释诗义的序言。首篇《关雎》下有一篇总纲式的序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和表现方法,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它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有很浓的“工具论”色彩。汉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毛诗序》的上述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汉赋 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其中大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许多楚辞类作品都依傍于屈原,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谕,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的发展 司马迁的《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 言诗。西汉时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东汉时大量出现文人五言诗,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汉时五言诗已成熟,叙事诗 有《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乐府诗也有许多五言名篇。西汉时已出现标准的七言诗句,辞赋中往往参杂七言诗句或七言段落,有些已 可视为首尾完整的七言诗。附属于辞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汉代文学的分期:
1初创期(高祖—景帝)
这时的作品题材多联系实际,内容质实深厚;形式和风格则基本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七发》等作品为汉赋体制奠定了基础;政论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楚声诗歌广为传播,成为庙堂之曲。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他们的辞赋和政论都有较高的成就。
2全盛期(武帝—宣帝)
a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b史传文学发展到高峰,司马迁撰写出不朽的传记文学名著《史记》;c政论散文本经立义,在风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发展;d乐府得到强化,大量民歌被采集、记录下来,宫廷文人也竞相创作乐府诗。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东方朔、枚皋、王褒等。
3中兴期(西汉元帝—东汉和帝)
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班固的《汉书》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文坛的模拟风气日趋严重,王充的《论衡》以其“疾虚妄”的批判精神独树一帜。
4转变期(安帝—灵帝)
张衡的《归田赋》引领抒情小赋时代的到来,京都大赋也发展到顶点;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辞赋更加贴近现实,批判精神很强。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作家在诗文中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第一章 秦及西漢散文 赵敏俐 撰
从 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秦国的《吕氏春秋》文风畅达,李斯的《谏逐客书》辞采华美。出自李斯之手的泰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汉兴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央集权 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的主导风格。
第一节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出于众人之手,内容不免驳杂,风格不完全统一,因此《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法天地”的完整体系。书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吕氏春秋》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谏 逐客书》的艺术特色: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文章中间一 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刻石文的艺术特色:以四字为句,大多数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总体上气魄雄 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各篇铭文又各具特色。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可分为三类:1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2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3一些杂论。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1运用鲜明的多侧面对比手法,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使作品的体势随着心律的搏动、历史形势的迅速巨变而跌宕起伏。
a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
b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
c把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
2浩荡的气势:以数量取胜,文字包含着丰富密集的信息,形成充沛的语言符号的长河;以感情相驱动,作品情深意切,具有很强的内在张力。
3以古鉴今,密切联系现实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在观察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深沉而悠长的历史沧桑感。
4词语讲究,多用修饰,行文流畅,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 由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为汉代治国法典,实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其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1多引用历史、神话、传说,带有鲜明的浪漫色彩;2采用辞赋写法,广征博引,反复论证,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来明事说理;3以多样化的排比句式,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造成波澜壮阔的气势。
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逻辑严密、雍容儒雅的文风,对西汉后期的说理散文创作影响甚大。《天人三策》行文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联类引证,雍容儒雅。《春秋繁露》缺乏文学性,许多篇章比较艰涩枯燥。
刘向的奏疏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证,然后总结所提出的观点,最后结合时事以证之。其说理散文《新序》与《说苑》,采集群书中的逸闻轶事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编纂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
西汉政论散文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显得严谨质实。武帝以后,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而那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叙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成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第二章 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 许志刚 撰
第一节 骚体赋及“九体”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其赋作继承了《离骚》的讽怨精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离骚》的比兴传统,风格接近楚辞。在体制上沿袭楚辞句式,多用“兮”字,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
《鵩鸟赋》的艺术特点:
1以人鸟对话展开赋作,形式奇特,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
2以议论为主,抒写对生命忧患的思考,阐发人生哲理。
3常运用贴切的比喻来增强议论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叹语气来加强议论的情感性。
4语言凝炼精警,形式整齐,通篇用韵,多用兮字,富于抒情色彩。
九体 在贾谊《吊屈原赋》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这些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第二节 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 西汉初,各路诸侯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其中以梁孝王的梁园声名最盛。当时的俊逸之士如枚乘、庄忌、邹阳、公孙诡、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彬彬之盛”,其良好氛围激发了这些人的文学才能,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