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散文处于骈体已很难发展而散体未能振起的阶段。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反对文华藻饰,提倡复古,而收效甚微。隋文平庸,无足称道。
第二节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 是 指初唐的诗歌创作风气,主要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后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唐太宗的诗里常常 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杨师道、李百药等人多奉和应制之作,在声律辞藻方面日趋精妙,而其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上官体 指唐贞观、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景物细致观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追求绮错婉媚之美,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上官仪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初唐四杰 指唐高宗至武后初年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对诗歌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诗中出现了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初唐四杰在诗歌方面的贡献:
1 他们具有变更齐梁诗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2 诗歌的题材与视野大大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
3 他们的诗歌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饱含壮大浓烈的情感,使诗歌的格调壮大起来。
4一些作品讲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促进了五言律诗的定型。
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基本上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专力写律诗,内容贫乏,文辞浮艳,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其中杜审言成就最高。
沈宋 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有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但他们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准确,主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至此定型,对唐代律诗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及其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1诗歌中的昂扬情调:蕴涵着壮伟情怀与豪侠之气,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 对六朝以来特别是齐梁时期的诗歌进行批评,指出它们的弊病在于“彩丽竞繁,兴寄都绝”,将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起来。
3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这 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张若虚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作者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从优美而来的忧伤荡漾着绵邈的韵味,令人回味不尽。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吴中四士 指初唐时期的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和包融。他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古属吴郡,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七言歌行 是 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 式,具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到初唐时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出现,标志着这种体裁正 式形成。
第二章 盛唐的詩人群體 张毅 撰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了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色彩淡雅,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1诗中有画。观察自然极为细致,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和境界空明的宁静之美。
2诗中有禅。多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3诗中有声。工于音律,善于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余”“我”等字常入诗,即兴而发,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豪华落尽见真淳。
2 气象雄浑,境界阔大,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3常采用朴素而淡雅的白描手法,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4风格自然平淡,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5多写旅中风景,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王孟山水田园诗艺术之比较:
1王诗多为暗线情感结构(无我之境),而孟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常入诗(有我之境);
2王诗理性的思索与孟诗感觉上的愉悦;
3王诗笔法的精工秀丽、抒情的委婉含蓄与孟诗的疏朗清淡、率真直露;
4王诗意境的幽深与孟诗意境的闲远;
5在观照自然方面,王诗多静观默察,融汇绘画技法,孟诗意象多以动态物象为中心。
6在体裁方面,王诗多律绝,孟诗多五古和五言近体。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的代表作《凉州词二首》,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
王昌龄作诗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他的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崔颢作诗“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其 代表作《黄鹤楼》,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和雄浑的气势。“晴川”、“芳草”这一对仗工整的律联,不仅使流走 的气势得以顿蓄,也因“鹦鹉洲”一典的隐喻使全诗意脉贯通,潜气内转,余势鼓荡,溢为尾联的唱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表现出高唱入云的雄 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李颀的《古从军行》起调雄浑旷放,一片神行,中以一、二联揽写大景物而意气磅礴,再结之以感慨万分的唱叹,骨气老劲,刚健有力。与崔颢诗不同的是,诗中缺乏鲜亮的色调,铺天盖地的野云、纷纷雨雪、哀鸣胡雁等阴冷的意象,蕴含着狂生末路的郁勃不平之气,透出一种极苍凉的悲怆情怀。他倾心幽奇景象和灵怪事物,其作品在雄浑刚健中带有玄幽之气。一些送别诗传神地写出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上述诗人的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了清刚劲健之美。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另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诗歌内容上大都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歌颂将士不畏艰苦、抗敌御侮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表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具有慷慨奇伟之美。
高适:慷慨苍凉的豪壮之美;岑参:豪放俊逸的壮丽之美;王昌龄、李颀:雄健旷放的清刚之美。
高适边塞诗歌的艺术特色:
1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基调慷慨昂扬;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反映社会现实的多维性和深刻性,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