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文字版 考研资料(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25
北京的“三山五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成为清代著名的皇家苑囿。(图4-1•9】
明清建筑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高峰。
除皇家的宫殿苑圃以外,新
疆、西藏、蒙古、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宗教建筑具有特色。
新疆的伊斯兰建
筑、云南的傣族佛寺、西藏和蒙古的喇
嘛教建筑是明清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少数
民族宗教建筑。
西藏布达拉宫是一组宫
堡式的大型喇嘛教建筑群,位于拉萨城
西。
与藏区寺院建筑相同,布达拉宫依
山而建,外观13层,高达110米。高
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山顶,掌控整个建筑
群。
主体建筑分为大经堂和存放历代达
赖喇嘛尸塔的大殿。
红宫’和作为寝宫、客厅、餐厅、办公室、仓库、经堂
的“白宫。
主体建筑前面的广场建有
印经院、管理机构、守卫室和监狱。
布
达拉宫全部围以厚达一米以上的石质城
墙,建筑大部分作平顶,上部主体建筑
汉藏结合,大顶为歇山顶,铺以镏金铜
瓦。
外墙面构盲窗以强化建筑立面的统
一,墙壁以大面积的白色和朱红色为
主,对比强烈,不立杆、不挂线而墙面
砌缝平整、收分准确。
布达拉宫建筑的
视觉效果雍容大度、气势雄浑,展现出
藏族同胞杰出的建筑设计才能。(图
4-1-10l
明清时代私家建造园林风气兴盛。以江南苏州、扬州的私家园林声名最为显赫。
苏州园林有“名园之冠”的美誉。
著名园林有建于明代的拙政园、留园、五峰园,建于清代的恰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虽历经数百年,至今
仍存留当年的风貌。
现存扬州私家园林
虽不如苏州为多,却各具特色,尤以叠
石取胜。在扬州,较为完整的园林现尚
存三十余处,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为扬州园林的代表。
明清园林设计手法多样,采用“借景“等设计手法,体现出小中见大的精巧构思。在
园林设计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出现明代工匠计成的造园理论和技术著作(园冶),开启了后世造园新的高潮。(图
4-1-11)
明清时代城乡居民住宅建筑有了很大发展。
南北各地的民居建筑如
北京的四合院、
山西的大宅院、
陕北的窑洞、
东北的木刻楞、
云南的一棵印、
江南的水乡民居、
南方的吊脚楼
等样式在明清时代已初步形成。
北京四合院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民居建
筑。典型的四合院平面作南北较长的
矩形,按照南北轴线对称布置。
单体建筑多为平房而无楼房,有一套相对
成熟的构建模式。
四合院按照长幼尊卑上下内外的传统宗法礼教要求布局,
外墙为砖垣绝少开窗,院内少风沙光
线充足,舒适宁静,构成封闭自足的
生活空间,反映传统社会后期自省肉
敛求静的思想和生活要求。(图
4-1-12)
16世纪西方人来到中国,带来了欧洲的工艺品,也带来了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
欧洲传教士画家进入明清宫廷,积极参与宫廷工艺设计。
清代规模宏大的皇家园苑圆明园由畅春园、圆明园和长春园三部分组成。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间在长春园兴建了一系列西式建筑,由郎世宁等人欧洲传教士画家设计和督造,还有一些欧洲技师和众多中国工匠共同参加这项工程。
长春园的欧式宫殿建筑采用意大利和法国巴洛克建筑风格,加入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手法。
长春园里的谐奇趣、替水楼、花园门、养雀笼、方外观、竹亭、海宴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湖东线法画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西式建筑或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
这种中西结合的样式,后来称为西洋楼式或圆明园式,成为宫廷和民间西洋样式•装修设计的范本,甚至形成了清代官式营造则例中有关洋式工程作法的若干制度。(图4-1-13)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入侵
中国,许多通商口岸先后开放,一些
开埠城市还设置租界,建造领事馆、
工部局、兵营、警署、银行、洋行、
火车站、邮政局、百货商店、游乐场、
戏院、影剧院等,各种类型的西式建
筑物纷纷出现,教堂建筑更为增多。
俗称南堂的北京宣武门内教堂,原来
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明万历三十三
年(公元1605年)主持按中国传统建
筑样式建造,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
年)改建为巴洛克式建筑。(图
4-1-14)
4.2陶瓷设计
中国陶瓷设计在宋代取得了突出的
成就。
宋瓷造型简洁优美,器皿比例尺
度恰当完美,设计崇尚自然,采用窑
变、裂纹、画花、印花、刻花、堆塑等
多种装饰手法,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
下,造型和装饰设计多采用朴素自然的
题材,强调设计与使用的和谐统一。
陶瓷名窑遍及南北各地,品类亦有所增
加。
北宋末年朝廷在国都汴京(今河南
开封)、南宋在国都临安(今浙江杭
州)设立官窑,专烧宫廷用瓷。
相传官窑、汝窑、钧窑、哥窑、定窑为宋代的
五大名窑。
此外还有
浙江的龙泉窑、
河北的磁州窑、
陕西的耀州窑、
江西的吉州窑和
景德镇窑、
福建的建窑等
均负盛名。
辽金地区的瓷窑则烧制出具有地区
和民族特色的产品。赊传统的青瓷、白
瓷外,宋代还发展了各色窑变的彩釉
瓷、釉下彩画瓷。
青瓷产地有今浙江绍兴一带的越
窑,
器物造型逐渐由唐代的饱满华丽向
宋代的轻巧活泼转变,釉色为雅净纯正
的湖绿色,装饰手法多样,产品优美精
致。
北宋中期以后越窑渐趋衰落,北方
的汝窑和南方的龙泉窑兴起。
汝窑窑址
在今河南临汝,北宋时此地设立官窑烧
造宫廷用瓷,筛选剩余的部分产品则运
往市场销售。
汝窑所烧青瓷在当时位居
首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
汝窑胎土细
腻,多呈浅灰色,釉料稠润清莹,如雨
过天晴般的淡蓝色,隐现出细碎的开
片。
早期汝窑瓷器多素面无装饰,含蓄
高雅,晚期器物多印刻花,常见有莲
花、萱草等图形。
汝窑青釉瓷盘通体施
淡青釉,釉面晶莹透亮,隐露细碎的纵
横交织的纹片,具有细腻含蓄之美。
.(图4-2-1)
龙泉窑窑址在今浙江龙泉一带,是
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南方青瓷名窑。
龙泉
窑瓷器造型优雅洗炼,釉色青翠,纯净
温润如玉,有粉青、梅子青等色,白胎
厚釉,往往在器物转折处因釉层较薄而
显露出胎色,形成“出筋”的效果,打
破单调的釉色,使器物显得更加清新典
雅。
传说龙泉窑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
烧造的哥窑和弟窑。
哥窑瓷器表面布满
因釉料与瓷胎烧造时膨胀系数不同而形
成的断裂的纹片,自然古朴典雅,别有
情趣。
根据裂纹形状大小的变化,有细
小如鱼子的鱼子纹、大而呈弧形的蟹爪
纹、纹片大小相同的百圾碎等分别,还
有黄色纹片和黑色纹片在同一件器物上
参差出现的金丝铁线。
哥窑器物的瓷胎
呈紫褐色,器物边缘往往出现褐色,称
为紫口铁足。烧造品种有盘、碗、洗、
文房用具等,也有瓶、炉等陈设品。
哥
窑瓷器釉色以米色和豆绿色为多,是来
瓷传世的珍品。
哥窑粉青釉瓷炉塑双鱼
耳,通身布满大小相间的纹片,大纹呈
黑色,小纹呈褐色。釉色粉青,器形典
雅精美。瓷器设计脱离以往设计注重外
在装饰的传统,以器形、材质和釉色取
胜,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注重韵昧
的审美追求。(图4-2-2)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宋代此地
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器物以白釉为
主,白中泛黄、温润如象牙者最佳。
胎
质坚细,器体很薄,装饰以刻花、印
花、划花为主,图形多样,常见的图形
有牡丹、荷花、菊花、石榴、龙纹、鱼
水纹等,线条活泼流畅,印花精细严
谨,结构巧妙,暗花在器物表面因为深
浅不同呈现出微妙的光彩变化,产生沉
净雅致而华美多姿的艺术效果。定窑瓷
器品种造型多样。
宋代流行孩儿枕,北
京故宫博物院藏定窑孩儿枕是定窑白瓷
的精品,将儿童天真烂漫的姿态生动地
表现出来o(图4-2-3)
钧窑遗址在今河南禹县神重镇,此
地古称钧州,故名。
钧窑属青瓷系统,
工匠成功创造出了具有特色、釉色变化
的品种窑变。
窑变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
剂,使青瓷器物釉色泛出海棠红、玫瑰
紫等色彩,绚丽灿烂,打破了青瓷单色
釉的状况,为后世红釉陶瓷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接受窑变钧瓷的影响,不少地
方瓷窑纷纷仿制,形成了钧窑体系o
北
宋末年朝廷在当地设立官窑,烧制尊、
彝、盘、洗等许多种类的观赏器物。
钧
窑月白釉出戟瓷尊仿古铜器样式烧制。
口、底外撇,腹部凸出,颈、足、腹三
部分均四面出戟。造型古朴庄重,气魄
宏伟,通体月白釉,洁净素雅。底划
“三”字款记o(图4-2-4)
耀州窑窑址在陕西铜川黄堡镇一
带,因旧属耀州故名耀州窑。
耀州窑为
民间窑,主要烧制民间日用瓷器,也曾
为宫廷烧造贡瓷。
金灭北宋以后,耀州
窑继续烧造,影响了河南、陕西等地一
些瓷窑的生产。耀州窑以烧造青瓷为
主,主要采用刻花、印花等装饰方法,
尤以刻花见长。
梅瓶最早在唐代出现,
宋代最为流行,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小
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梅瓶,
制作精美,瓶体修长,有如亭亭玉立的
少女。
梅瓶主要用作盛酒的用具,不但
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和装饰
美。
这件青瓷牡丹董草纹瓶是典型的宋
代梅瓶样式,小口,溜肩,身体硕长,
通身刻牡丹萱草纹,刻花刚劲有力,线
条流畅活泼,堪称耀州窑瓷器的精品。
(图4-2-5)
磁州窑是宋代众多的民间窑址中具
有代表性的瓷窑。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的观台和彭城一带,主要烧制白釉黑花
的瓷器,也有白釉褐花、黑釉褐花、绿
釉黑彩、低温绿釉的瓷器,还有在釉上
加以雕刻装饰的雕釉瓷器,手法多样,
风格明快活泼,形成北方具有特色的磁
州窑系。
磁州窑主要生产盘、罐等民间
日常生活用器物,也大量烧造瓷瓶、陶